SOGO論壇

標題: 威士忌是否有「風土 Terrior」?Waterford有趣的威士忌原料實驗 [列印本頁]

作者: 發表回覆    時間: 2020-11-3 12:39:04     標題: 威士忌是否有「風土 Terrior」?Waterford有趣的威士忌原料實驗

威士忌是否有「風土 Terrior」?Waterford有趣的威士忌原料實驗

「這支酒的這些風味中,反映出了這個酒廠地塊的風土特色…」 風土風土,最近風土儼然成為了喝酒人朗朗上口的關鍵詞。但風土究竟是啥?威士忌也有風土嗎?

所謂的「風土 Terrior」是什麼?

風土這個詞,最主要是用在葡萄酒


在酒類中,風土這個詞最常被使用應該是在「葡萄酒」。這個名稱來自法國,它代表農產品在生長中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總稱,像是當地的氣候、土壤、地形、人文習俗……等等。

除了葡萄酒,其實很多農業產品像是乳酪、咖啡、茶葉、水果…等等,也都很常用到這個字,這些原物料特色強烈的產品,往往因為當地環境會帶來許多獨特風味,可以說是「由產品反映當地特殊性」的代表。要說到最講風土的就是法國勃根地了,只是隔一塊田就可能因為地勢、土壤、朝陽方向導致味道有很大差異。

*小編以前主要喝葡萄酒,風土這個詞真的是每天都要聽到。

那……威士忌也有風土嗎?

威士忌是否也有風土呢…?


但我們在威士忌中,其實很少看到有人特別在講「風土」。

首先大多數威士忌的原料來源搞不好都是同一批,像日本、台灣許多酒廠使用的大麥也都是蘇格蘭大麥,酵母也大多使用同樣的酵母,原料的差異已經不大。而且經過了蒸餾等等的製程後,能夠留下來屬於原物料的東西就已經沒有那麼多了。


再加上威士忌要丟在橡木桶好長一段時間,橡木桶對威士忌的味道影響之大,甚至有酒廠表示威士忌風味80%來自木桶,無怪乎甚少人討論到這些比較基礎原物料的東西了。

但近期開始有越來越多人開始注意大麥、酵母這類素材間的差異,也開始推出不少有趣的作品。

有趣的威士忌風土實驗- Waterford、布萊迪


首先開始提到比較類似風土概念的酒廠,應該就是艾雷島的布萊迪了。旗下品牌萊迪、波夏和奧特摩,都有推出使用「艾雷島大麥」的版本。像是奧特摩9.1,除了使用艾雷島的大麥,稀釋用水也是用艾雷島奧特摩農莊境內的泉水,就小編來看已經頗有幾分「風土」的味道。

而近期掀起更多風土討論的,就是新興愛爾蘭酒廠沃特福Waterford。


沃特福(Waterford)由復興布萊迪酒廠的背後功臣馬克·雷尼耶(Mark Reynier)打造,所以大家會發現兩家都有類似的概欠。沃特福酒廠的主打就是:致力於探索風土和種植方式對原材料大麥,以及威士忌的影響。

小編之前參加了沃特福的上市發表會,幾個酒廠的特點如下:

1.簽約90餘家愛爾蘭農場– 其中不乏有使用有機農法、甚至是生物動力法的農家。
2.單一農場原料、酒款- 原料單獨收割、儲存、釀造和蒸餾。
3.如同蘇格蘭的Pot Still二次蒸餾–  並非一般愛爾蘭用的三次蒸餾,很像是把蘇格蘭的作法搬到愛爾蘭的感覺。
4.超詳盡紀錄– 原料從哪個農場來、何時播種、收割、蒸餾、進桶、裝瓶…一掃輸入追蹤碼就知道。

而推出的酒款中,最特別的就是「單一農場威士忌 Single Farm Whisky」了 (酒廠取的完整名稱為 沃特福單一農場起源系列威士忌Waterford Single Farm Origin Whisky)。由於原料大麥都分開存放、釀造,並建立了完整的追蹤系統,因此可以每個農場個別推出使用獨立原料的酒款。


那麼酒款之間的風味是不是真的有差別呢?

以當天喝起來的感受來說,不同Single Farm裝瓶的酒款確實有差,但是不是來自原料的差異有點不太確定,因為酒款的用桶其實不盡相同。

像是Ballykilcavan百利奇卡文1.1(這就是農場的名字)這一支使用45%First fill美國橡木桶+37%法國橡木桶+18%雪莉桶,另一支Bannow Island 班諾島1.1 則是35%First fill美國橡木桶+20%全新美國橡木桶+25%法國橡木桶+20%雪莉桶,因此風味的差異也有可能來自用桶的不同。

雖然以實驗設計來說變數有點過多,無法完全確認是否是原料的影響,但Waterford的實驗精神是相當值得讚賞,小編也很期待之後他們會推出只有原料不同,其他變數完全一樣的酒款,這樣更好分辨原料對威士忌的影響。

如果大家有想要試試看Waterford的酒款,許多品項九月後都已經陸續上市,可以找來試試看喔!(應該也會在各酒展看到他們出現)

來源:一飲樂酒誌


附件: 1.jpg (2020-11-3 12:38:37, 56.5 KB) / 下載次數 0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g4MTIzMDF8YzIwNGJlZWJ8MTc1NTAwMzI5OHwwfDA%3D

附件: 2.jpg (2020-11-3 12:38:38, 65.66 KB) / 下載次數 0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g4MTIzMDJ8MWUxZWY1OGN8MTc1NTAwMzI5OHwwfDA%3D

附件: 3.jpg (2020-11-3 12:38:38, 92.29 KB) / 下載次數 2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g4MTIzMDN8N2E4NTRlODB8MTc1NTAwMzI5OHwwfDA%3D

附件: 4.jpg (2020-11-3 12:38:39, 20.54 KB) / 下載次數 1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g4MTIzMDV8OTA0YWRjN2J8MTc1NTAwMzI5OHwwfDA%3D

附件: 5.jpg (2020-11-3 12:38:40, 49.56 KB) / 下載次數 0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g4MTIzMDZ8OTIyN2I1OTd8MTc1NTAwMzI5OHwwfDA%3D

附件: 6.jpg (2020-11-3 12:38:42, 158.15 KB) / 下載次數 0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g4MTIzMDl8MTQwZmMxNmJ8MTc1NTAwMzI5OHwwfDA%3D
作者: 10chou    時間: 2020-11-5 16:26:51

很早以前有看過有一個實驗是復育艾雷島的大麥,去除掉桶子的問題,的確不同產地的大麥有不同的風味。
我自己認為,桶子還是決定70%左右的風味,所以比較少人去追究大麥原料的風土特色。
像最近在橡木桶有看到格菲出的天使雪莉,是用西班牙的Amontillado過桶,喝起來的口感跟其他雪莉桶就真的有差。除了看風土,看桶子也是個選擇。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