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聖嚴法師:痛苦的發生與消失
[列印本頁]
作者:
慕冰至
時間:
2021-3-18 00:51:53
標題:
聖嚴法師:痛苦的發生與消失
聖嚴法師:痛苦的發生與消失
只要談到佛教教理,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苦”。佛教說“眾生皆苦”,釋迦牟尼佛也是因為充分感受到人生充滿了生、老、病、死等苦,才希望能夠藉由修行得到解脫。佛陀開悟之後,首度闡述的佛法基本真理就是“四聖谛”:苦、集、滅、道,苦是其中一個重點,也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發現到的。
苦從何而來?苦的原因並不是食物、衣服等物質上的缺乏,而是內心的掙扎、矛盾和無法排解的心結,也可說是“內心的苦悶”。我們所感受到的一切痛苦,其實都是我們自作自受、自己制造出來的。在生活當中,由於我們的愚癡,不明白因果的道理,才會造成心理、語言、身體等方面種種不當的行為,這些不當的行為進一步又為自己制造受苦的原因,並且不斷地造成因果循環,就像撿石頭砸自己的腳一樣。這些痛苦形成的現象,就叫做“集”,“集”有集合、集攏、聚集在一起的意思。
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對於苦,菩薩以不制造苦的原因為根本解決方法。然而,凡夫卻只會一味躲避苦的結果,一旦遇到痛苦的事,就希望趕快逃離,在逃的過程中還拚命制造另一個苦的原因而不自知。其實苦的結果有點像自己的影子,正所謂“如影隨形”,就像在光天化日之下,想要把自己的影子甩掉一樣,即使拚命地跑、跑得疲倦不堪,影子卻還是跟隨在左右。除非自己的身體消失,影子才會不見。
所以,如果我們不停制造苦的原因,苦的結果勢必永遠追隨著我們,就像吃完飯後,桌上的殘羹剩菜、湯湯水水總要自己收拾,即使花錢請別人幫忙收拾,所花的錢也要靠自己去賺。所以,一切的痛苦都是自作自受、因果循環的結果,逃避痛苦是沒有用的!只有面對它、接受它,才不會繼續受苦。不過,最好的方法還是不要繼續制造苦的原因。
因此,想要離苦得樂,就要減少苦因,而修“道”就是最有效的方法。因為在修道的過程之中,我們的智慧會逐漸增長,而能夠運用智慧調整自己的內心,明了現在所受的種種苦難,都是自己制造出來的,並產生面對苦果的勇氣。如此一來,就不會痛苦了,也不再怨天尤人、逃避現實,而能夠勇敢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不會繼續替自己與他人制造困擾,同時也會把引發困擾、苦難的原因,減至最低。苦的原因減少了,苦的結果也會減輕,這就是修道。
所以,行於正道的佛教徒,不但能努力減少苦因、接受苦果,還會多替他人設想而廣結善緣,相對的,他人也會對你有所回饋。如果沒有得到他人的回饋,也不用在意,也許是因為時機未到,也許是我們過去曾經虧欠過對方,現在的付出等於是在還債,只要這麼一想,心裡就會豁然開朗了。 如果我們真能不再制造苦因、不逃避苦果,到最後,當苦的原因完全沒有了,苦的果報也接受完了,就是“滅”的時候。“滅”了之後,就能夠使我們解脫、自在,成為一個有智慧的聖人。
我們每一個人都經歷過內心的掙扎和苦悶,也都想從中超脫,“四聖谛”說明了從“苦”到“滅”的修道歷程,不但是佛法的基本道理,也是我們在生活、修行過程中減少苦、面對苦的指引。
來源:學佛網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1-3-18 09:50:48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1-3-18 10:07 編輯
苦從何而來?苦的原因並不是食物、衣服等物質上的缺乏,而是內心的掙扎、矛盾和無法排解的心結,
此人說法,正是佛陀所說的:
不知「結」所在,不會「解結」
之人
《楞嚴經》使汝輪轉生死結根。
唯汝六根
更無他物。
《法句經》意猗
貪身
。
生苦無端
。慧以見苦。是故
棄身
。
《賢劫經 》觀其善惡禍福所由
皆因貪身
。
佛陀告訴弟子,眾生因為
貪身
,所以 生
苦
無端
《大寶積經》如厠蟲樂糞。愚
貪身
無異
眾生貪愛此身,就像厠蟲愛大便 一樣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1-3-19 10:50:30
很多人一直在談「
心
」,
卻不知道一切
苦
皆起於
身
。
譬如,
飢餓起於身,然後心在承受
寒冷起於身,然後心在承受
頭痛起於身,然後心在承受
淫慾起於身,然後心在承受
缺氧起於身,然後心在承受
《雜阿含經 469》
身生諸苦
受 逼迫乃至死
憂悲不息忍 號呼發狂亂
心自生障礙 招集衆苦増
永淪生死海 莫知休息處
《法句經》意猗
貪身
。
生苦
無端。慧以
見苦
。是故
棄身
。
真見苦,才會懂得棄身
不見
苦源頭
,才會往
心
找問題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1-3-19 11:07:53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1-3-19 11:55 編輯
把生殖器割掉,不叫做
斷淫
自殺結束生命,不叫做
斷苦
佛經所說的「棄身.斷苦」不是指:損壞肉體 冀求解脫
因為自殺死後,仍會以另一個
身體
繼續存在。你並未真的甩開這個
身體
佛經所說的「
棄身
」是必須透過禪定修行 切斷與眼耳鼻舌身意 生生世世所打的
死結
,
打開這個
死結
,以後才不會繼續輪迴有不同的身體
-------------------------------------------------------------
與
身
打死結。這叫做「貪身」
就是很愛,才會與
身
打死結
對身體的愛 是
下意識
所發出的愛。是一種
不自覺
的愛
你無法經由
淺表思想
去切斷這種愛。不像戒煙 可以由
淺表思想
控制
所以企圖從
淺表的心
解決問題,根本是緣木求魚 無濟於事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1-3-19 11:35:01
《楞嚴經》使汝輪轉生死結根。
唯汝六根
更無他物。
佛陀講很清楚,讓你墮生死輪迴的,是
身
(眼耳鼻舌身意)
所以應該從「身」下手解決問題。而不是「心」
「心」是被「身」帶著走的
譬如,
身體餓了,心就跟著說 我餓了
身體倦了,心就跟著說 我倦了
身體頭痛,心就跟著說 我頭痛
一旦無身,心就不需要再去調適 身體所帶來的障礙 講一堆無義語 譬如「
痛 不是我在痛
」來催眠自己
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愚蠢行徑。棄身 才能治本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1-3-19 12:28:21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1-3-19 12:43 編輯
一說到「苦」,很多人就一定要談「心」
熟不知,斷苦 必須從「
身
」下手。而非「心」
因為不管是身病 心病 都是由
此身
所引起。
《大方廣佛華嚴經》
一切眾生因四大種和合爲
身
。從四大
身 能生四病
。所謂身病
心病
客病 及倶有病。
言身病者。風黄痰熱而爲其主。
言
心病者。顛狂心亂
而爲其主。
言客病者。刀杖所傷。動作過勞。以爲其主。
倶有病者。飢渇寒熱。苦樂憂喜而爲其主。
其餘品類。展轉相因。能令眾生受身
心苦
。
《法句經》意猗貪身。生
苦
無端。慧以
見苦
。是故
棄身
。
智慧者看見苦的源頭 在
身
。
因為此身 而致
心苦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1-3-19 17:46:51
斷苦 必須從「身」下手,而非從「心」。
很多人 一直被誤導說要從「心」下手,根本是 以盲導盲
《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
菩薩欲求一切智者。
當從四大造色中求
。
所以者何。
計身
則礙 而受四生。
不計身者
則
離愛欲
。
《楞嚴經》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
色
除。
佛經處處說,
斷愛欲 求智慧
,都必須從「
色
」下手。而不是從「心」下手
若能
棄身 不計身
,便能永離
愛欲 貪欲
勸人行善
才需要談「心」。
修解脫道
則必須談「身」(滅從
色
除)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1-3-20 09:23:48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1-3-22 09:04 編輯
何謂:斷苦 必須從「身」下手?........(滅從
色
除)
意思就是指,若想斷苦 則必須先想辦法除掉這個
身體
四念處
就是根據「滅從
色
除」的原理 在修行,所以「
身念處
」擺第一位
意思就是要你先除掉身體(
遠離
眼耳鼻舌身意)
《大方等大集經》
眾生常爲
四大
毒蛇所病。
菩薩見已 修
身念處
。為令眾生
遠離如是四大
毒病
若不先除掉身體,你將無法繼續修【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很多人不懂,以為自己已經在修「心念處」?.....根本都是滿腦子妄想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1-3-22 10:37:33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1-3-22 10:42 編輯
很多人學佛多年,至今都還不了解 修「
身念處
」的目的 是為了
離
眼耳鼻舌身意。
亦不了解「
貪愛
」是指,對此身
眼耳鼻舌身意
的貪愛 執著。
《菩薩念佛三昧經》
一切
諸入
等。皆空無有實
←
(諸入=眼耳鼻舌身意)
凡夫猶小兒。
癡惑計有身
。
貪愛
之所迷。不知是虛妄,
是身
如空聚。眾賊之所止。
可患虛誑法。智者
常厭離
《雜阿含經 241》
觀身無常
...如是觀者。
於眼生厭
...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脱...
耳鼻舌身意 亦復如是。
修解脫道 一定要談「身」,因為一切「苦」皆起於對
身
的貪愛
觀「身念處
」就是要觀到對
眼耳鼻舌身意
起厭惡 而
遠離此身
(
離
眼耳鼻舌身意)
《別譯雜阿含經 203》若見身無常。便離身欲。便離身愛。
離身窟宅
。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我
觀此身無常
法 刹那謝滅猶如幻
四界虛假共合成 佛說此四如蛇毒
我若
棄捨於此身
速離身中諸毒害
彼煩惱毒欲消除 自他成佛自然智
------------------------------------------------------------------------------
大部份人都將「
貪愛
」解讀為對
錢財 物質 色慾 名聲
...的追求。
其實這類
貪愛
都可以由
淺表意識
控制,而得到戒斷。
對
眼耳鼻舌身意
的
貪愛 執著
則是
下意識
的愛。是一種
不自覺
的愛,你無法藉由
淺表意識
來解除這種愛。
下意識
的愛 只能透過深度的禪定修行 來將它切斷
(透過催眠也做不到)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1-3-22 12:43:14
為何「身念處」未修成,不可能修「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雜阿含經 334》
緣眼.色
生
不正思惟
。生於癡。彼癡者是無明...耳鼻舌身意 亦如是説。
《一切如來大祕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羅經》
根.境
相緣 便成
貪著
。
眾生都是
攀緣
眼耳鼻舌身意
佛經說,
緣
眼耳鼻舌身意 能生
不正思惟
(貪著心)
我們不能用
貪著心、不正思惟
修「心念處」
修「心念處」一定要用
正思惟
解脫道
是不講
善.惡
的
就算你起善念,那也是「不正思惟」。因為你的念頭 都是
緣眼耳鼻舌身意
而生起的
------------------------------------------------------------------------------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所謂
不著眼
。乃至
不著意
。以是義故。名為如來無障無閡
薩婆若智
。
「受念處 心念處 法念處」都必須在
離眼耳鼻舌身意
的狀態下修
因為
離眼耳鼻舌身意
,才會有般若智慧。在這情況下 才能修「心念處」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行
般若波羅蜜多
時。
不應住
眼處。
不應住
耳鼻舌身意處。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1-3-22 22:13:33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1-3-23 00:22 編輯
《雜阿含經 334》
緣眼.色
生
不正思惟
。生於癡。彼癡者是無明...耳鼻舌身意 亦如是説。
《佛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不應住
色聲香味觸法。
都無所住 而生其心
。
緣
眼耳鼻舌身意,叫做 心有所住。
離
眼耳鼻舌身意,叫做 心無所住
解脫道 不講
善.惡
。只講究
心有所住
,或
心無所住
心有所住 而生其心,即是
不正思惟
心無所住 而生其心,才是 正思惟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諸佛之心
都無所住
。所以者何。善現。
如來之心不住色。不住受想行識。
如來之心
不住眼處
。
不住耳
鼻舌身意處。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1-3-23 12:03:25
《大方等大集經》云何菩薩
修心念處
。菩薩摩訶薩
住菩提心
。觀是心性...
修「心念處」必須在
離
眼耳鼻舌身意
狀態下修。
離
眼耳鼻舌身意。
心無所住
名為
住菩提心
住菩提心
才能修「心念處」。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
菩提
不取眼
不見色。是故不住眼識。
不取耳
不聞聲。是故不住耳識。
不取鼻
不聞香。是故不住鼻識。
不取舌
不知味。是故不住舌識。
不取身
不覺觸。是故不住身識。
不取意
不知法。是故不住意識。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