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大乘佛教就是以六度為主,六度前五度是放下,般若度是看破 [列印本頁]

作者: 老奸是誰    時間: 2021-7-28 23:56:56     標題: 大乘佛教就是以六度為主,六度前五度是放下,般若度是看破

本文最後由 老奸是誰 於 2021-7-29 00:34 編輯

講在前面:不懂佛法又愛亂批評的人,真的很可憐!!什麼叫止觀??漸次止觀就是持戒修定,這不就是六度波羅蜜的範疇嗎?什麼叫做凡夫不能修六度波羅蜜,在家居士修習的""優婆塞戒經"",整本都在講布施持戒,這不是六度嗎?"十善業道經""講持戒的功德利益,這不也是六度嗎?大乘經都在講六度,如果這種邏輯通的話,所有學大乘的人都不能修六度,是嗎??因戒生定,因定發慧,這不也是六度的範疇嗎?忍辱有很多層次,不懂的不要亂講,沒開悟沒證果之前,做人最好還是要謙虛一點,不懂佛法又隨意批評祖師、法師,就只會讓你直接下地獄而已!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C9FUkzEDss[/youtube]


六波羅蜜,即六度,是證涅槃之正因。六波羅蜜完全是放下。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學佛從哪裡下手?中國佛法是大乘
教,他老人家告訴我的,從看破放下下手。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六度前五度是放下,最後般若度是看破。先看破還是先放下?各人根性不相同,因緣不相同,沒有一定。應該是大多數的人們先從放下下手,所以六波羅蜜的排列,前五度擺在前面,放下,五度都是放下。布施,這底下有,放下慳貪,持戒放下破戒,忍辱放下瞋恚,精進是放下懈怠,禪定是放下散亂,最後般若是智慧,放下愚痴這是看破。念老這個地方,這個提示得很好。菩薩修學的六門功課,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學佛放不下就不能成就,所以念老在此地告訴我們,這六門功課是證涅槃的正因。

修學大乘,無論是哪個宗派,無論是哪個法門,這是佛陀教菩薩修學的六門功課,大小乘經典都說。大乘,幾乎沒有一部經上不講六波羅蜜的。布施對治慳貪,這六門課修到什麼時候圓滿?慳是吝嗇,貪是貪求,什麼時候我們沒有吝嗇的概念,沒有貪求的欲望,布施波羅蜜就圓滿。六度所對治的,這六種全都是染污,染污我們自己的真心,在本經上就是清淨平等,有慳貪就不清淨,心是浮動的就不平等。佛法的修學,求的是什麼,修的是什麼,希望得到的是什麼,這個自己一定要非常清楚。總的來說,用佛經的術語,佛法修學的目的就是成佛。成佛是什麼意思?成就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行、究竟的相好,這是大乘菩薩修學終極的目標。用什麼方法?大乘經上說八萬四千法門,四弘誓願裡面講無量法門。無量法門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六大類,這六大類展開就是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歸納起來就是六種,這六大類。所以每一條裡面所含的境界是沒有邊際的,無量無邊。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1-7-29 00:36:41

講在前面:不懂佛法又愛亂批評的人,真的很可憐!!什麼叫止觀??漸次止觀就是持戒修定,這不就是六度波羅蜜的範疇嗎?什麼叫做凡夫不能修六度波羅蜜,大乘經都在講六度,如果這種邏輯通的話,所有學大乘的人都不能修六度,是嗎??因戒生定,因定發慧,這不也是六度的範疇嗎?忍辱有很多層次,不懂的不要亂講,沒開悟沒證果之前,做人最好還是要謙虛一點,不懂佛法又隨意批評祖師、法師,就只會讓你直接下地獄而已!

這種自說自話 的言論,都是屁話
大家要以佛經說法為準繩,才不會被這些愛自說自話的人 誤導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出家菩薩住阿蘭若。能滅瞋恚得慈心三昧。亦無毀辱一切衆生。即得名爲忍辱波羅蜜


佛經講很清楚:
必須住阿蘭若三昧定力,才能得忍辱波羅蜜

這些愛自說自話的人 從來不叫人把止觀基礎打好打穩
只會說 "持戒修定 就是止觀"。講這種空話 就和放屁沒兩樣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1-7-29 01:07:56

《解深密經》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凡有幾種所應學事。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菩薩學事略有六種。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慧到彼岸


上面經文講很清楚:
六波羅蜜 是住地菩薩所應學事。根本不是給凡夫學的

現今佛教信徒 該學的 不學。卻被冥師帶去學 不屬於自己境界的東西
止觀不好好學。根本沒資格修六波羅蜜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1-7-29 01:22:32

凡夫沒資格也沒能力 修六波羅蜜,這是根據佛經事實而論

雖然如此,
你一樣可以 忍人所不能忍。你一樣可以 持戒 不殺生 不邪淫...
這些都是 活在世間 做人處事的道理。為了維護倫理道德 所應該做的事
不需要動不動 就和 六波羅蜜 扯在一起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1-7-29 09:46:46

《合部金光明經》
於初菩薩地 行向檀波羅蜜
於二地 行向尸波羅蜜
於三地 行向羼提波羅蜜
四地 行向毘黎耶波羅蜜
五地 行向禪那波羅蜜
六地 行向般若波羅蜜
七地 行向方便勝智波羅蜜
八地 行向願波羅蜜
九地 行向力波羅蜜
十地 行向智波羅蜜


上面經文說明:
修到初地,才會朝向布施波羅蜜 取得圓滿
修到二地,才會朝向持戒波羅蜜 取得圓滿
修到三地,才會朝向忍辱波羅蜜 取得圓滿

所以說,世尊講六波羅蜜 是說給住地菩薩 學的。並不是講給凡夫 學的

很多大乘經典 本來就是講給菩薩摩訶薩聽的,
凡夫要旁聽也可以。就像教練 在為體操選手上課,你不是體操選手 也可以旁聽。
但你沒能力體操選手做出高難動作。你若想學 就得從基本動作學起

同理,你若想學六波羅蜜,你就得從基本功止觀學起。輔以守戒律, 平常多行善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1-7-29 11:18:53

《大方廣佛華嚴經》
行禪波羅蜜。其禪波羅蜜 所有資具。所有修習。所有成就。所有清淨。所有起三昧神通。所有入三昧海門。皆悉顯示


很多人搞不清楚「禪波羅蜜」與「止觀」的差別

「止觀」是一種學習課程。教導凡夫如何進入禪定。是禪定的基本功

「禪波羅蜜」則是已經至少四禪的禪定能力,菩薩在這樣的禪定中 培養通力。能變化神通

所以不要把「禪波羅蜜」與「止觀」混為一談


作者: 龍馬    時間: 2021-8-1 15:30:51

老奸 辛苦了  裝睡的人是叫不醒的 除非他不裝了 自然就醒了  還有另外一種也是難處理  
就是嘴裡喊著[我沒醉]的醉漢   不知你碰到的是哪一種
作者: 老奸是誰    時間: 2021-8-1 19:42:34

龍馬 發表於 2021-8-1 15:30  
老奸 辛苦了  裝睡的人是叫不醒的 除非他不裝了 自然就醒了  還有另外一種也是難處理  
就是嘴裡喊著[我沒 ...

只是希望不要有人被邪說誤導,這樣他的罪過會少一點!!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1-8-1 23:38:31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1-8-2 08:49 編輯
老奸是誰 發表於 2021-8-1 19:42  
只是希望不要有人被邪說誤導,這樣他的罪過會少一點!!

自說自話 胡扯亂扯 才會誤導眾生
我引經據典 才是真正對眾人傳播正法

《佛説佛母寶徳藏般若波羅蜜經》修六度行闕般若。 無力不能成菩提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如是布施 淨戒 安忍 精進 靜慮波羅蜜多。諸生盲衆
若無般若波羅蜜多淨眼者導。尚不能趣菩薩正道。況能遠達一切智城。


佛經說,般若波羅蜜是淨眼前導。其餘五波羅蜜則猶如盲眾
你如果不修般若波羅蜜,僅靠其餘五波羅蜜 將無力成就菩提。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住眼處。不應住耳鼻舌身意處。


修行般若波羅蜜時,必須不住眼耳鼻舌身意。
不住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止觀功夫

所以說,你若不把止觀練好,你根本做不到【不住眼耳鼻舌身意】
做不到【不住眼耳鼻舌身意】,你就無法修般若波羅蜜
結果,你所修的其餘五波羅蜜 都無法助你成就菩提。(或許能讓你升天享樂)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1-8-1 23:56:32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1-8-2 00:04 編輯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精勤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不應住眼處。亦不應住耳鼻舌身意處...
不應住色處。亦不應住聲香味觸法處...
不應住眼識界。亦不應住耳鼻舌身意識界...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應住於六根 六塵 六識
這是非常困難的禪定功力!

若沒有這種功夫,你根本修不起般若波羅蜜
然後 你所修的其餘五波羅蜜 頂多只能讓你升天享樂。沒辦法助你證菩提 到達智城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1-8-2 09:20:01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1-8-2 13:14 編輯

修六度,必須以修習般若波羅蜜為,其餘五波羅蜜為
般若波羅蜜 是真正能帶你到達智城的主力車輛。
其餘五波羅蜜都只是助力 像是車上裝的音響 隔熱膜 冷氣 按摩椅...能讓你開車舒服一點

修行六波羅蜜 必須有良好的止觀功力做基礎,
所以才說六波羅蜜 是世尊說給菩薩摩訶薩學的.不是給凡夫學的。

凡夫沒有良好的止觀功力做基礎,平時只能做布施 持戒 忍辱
這樣做 只是在儲存升天資糧,對於證菩提 幫助不大
這就是為何佛經一直告戒人們:若不修止觀 云何能得度!

《解深密經》
眾生為相縛。  及彼麁重縛
勤修止觀。  爾乃得解脫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1-8-2 13:44:48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1-8-2 13:46 編輯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若無般若波羅蜜多。布施等五不得名爲波羅蜜多。
要因般若波羅蜜多。布施等五乃得名爲波羅蜜多。

由此般若波羅蜜多威神力故。布施等五 亦得名爲波羅蜜多
何以故。若無般若波羅蜜多。施等不能到彼岸故。


佛經說,
若沒有般若波羅蜜布施 持戒 忍辱等五種 不得名為波羅蜜
因為不再是波羅蜜,所以不能帶你到彼岸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1-8-2 14:05:14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1-8-2 14:07 編輯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皆是般若波羅蜜多所攝受故。皆由般若波羅蜜多修成滿故。


佛經說,
布施 持戒等五種波羅蜜 其實都是攝受在般若波羅蜜。
因此才隨著般若波羅蜜之名 也被稱為波羅蜜

所謂攝受在般若波羅蜜,意思是指:
修般若波羅蜜 就能成就布施 持戒 忍辱等五種波羅蜜
所以,雖然名為六波羅蜜,其實是只有一種波羅蜜,那就是般若波羅蜜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由此前五波羅蜜多攝在般若波羅蜜多故。但有一波羅蜜多 所謂般若波羅蜜多。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1-8-2 14:14:35

所以我說,應該以修般若波羅蜜為主

不修般若波羅蜜,光修布施 持戒 忍辱等,這根本不是在修波羅蜜

佛經說,
若不修般若波羅蜜,布施 持戒等五種 就喪失了波羅蜜之名。已經名不正 言不順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1-8-2 17:50:54

很多人可能還搞不懂 般若波羅蜜 應該怎麼修?
其實你修止觀 就是正式開始修般若波羅蜜

《合部金光明經》
於初菩薩地行向檀波羅蜜
於二地行向尸波羅蜜
於三地行向羼提波羅蜜
四地行向毘黎耶波羅蜜
五地行向禪那波羅蜜
六地行向般若波羅蜜
七地行向方便勝智波羅蜜
八地行向願波羅蜜
九地行向力波羅蜜
十地行向智波羅蜜


當你修止觀修到一定程度時,就會成就布施波羅蜜。
這時稱為初地菩薩。
布施波羅蜜的真正意思 其實是指:對自己的肉體已無貪愛
可以將自己的身體 手腳 頭髗布施出去,更別說金錢財物...等了

對自己身體眼耳鼻舌身意已無貪愛。這種捨貪 是來自於修行止觀的關係。
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只一昧追求行為上表現布施,實際上其內心深處並沒有捨棄對眼耳鼻舌身意的貪取
----------------------------------------------------------------------

持續修止觀 又到某種程度,又會成就淨戒波羅蜜。
這時稱為二地菩薩

六波羅蜜 就是在持續修止觀中,一個接一個獲得圓滿



作者: 龍馬    時間: 2021-8-8 21:46:17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出自六祖壇經
老奸大 你朋友寫一堆教人要空無一物  這樣好嗎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1-8-8 22:30:08

龍馬 發表於 2021-8-8 21:46  
教人要空無一物  這樣好嗎

《大乘入楞伽經》真實中無物
《入楞伽經》眾生妄分別。 無物而見物


「空無一物」是佛經 的教導

真實世界 空無一物
能悟見「空無一物」,才見得到如來

《大薩遮尼乾子所説經 》不見物故。名見如來
《佛説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見無有物見如來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1-8-8 22:37:31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1-8-8 22:47 編輯

很多人信惠能,而不是信釋迦牟尼佛
這些人卻混充佛教徒
這些人根本不是佛教徒。而是 附佛外道

附佛外道 拿外道學說 來批評釋迦牟尼佛佛法
這是標準的 乞丐趕廟公 做法



附佛外道附身佛教 使自己壯大後
回過頭來 要消滅 釋迦牟尼佛的佛法

現在很多人開口閉口就是「六祖惠能說....」
企圖用外道學說取代 真正的佛說

若讓這些人得逞,正宗佛法就真的要走入歷史了



作者: 康康董    時間: 2021-8-8 23:56:37

serendipity 發表於 2021-8-8 22:30  
《大乘入楞伽經》真實中無物。
《入楞伽經》眾生妄分別。 無物而見物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尼提供了讓人消除自身惡果方法...

但有的接受不了.或者以為尼...是否想收取經費

有的其實也沒懂得那麼多...如尼所貼...佛祖vs六祖...

順其自然...有緣者得...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1-8-9 00:58:56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1-8-9 01:01 編輯

《大方廣佛華嚴經》
無心意識。 亦無起心想
諸佛之境界。 究竟無生滅

《般舟三昧經》 心起想則癡。無想是泥洹 


佛陀說「心起想則癡」
附佛外道就搬惠能講的「不斷百思想」來反駁佛說

這就是....
附佛外道外道學說 企圖推翻/消滅佛說



作者: 龍馬    時間: 2021-8-9 09:26:06

serendipity 發表於 2021-8-9 00:5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彼無心意識。 亦無起心想
諸佛之境界。 究竟無生滅

看你說   《般舟三昧經》 心起想則癡。無想是泥洹 

佛陀說「心起想則癡」
附佛外道就搬惠能講的「不斷百思想」來反駁佛說

發現你有文字障  你真的不懂  誤解佛經
作者: kangaa    時間: 2021-8-9 12:18:27

內行的看門道...
外行的看熱鬧...
https://youtu.be/m2x8hLxDo7M?t=831


作者: 龍馬    時間: 2021-8-9 23:58:52

kangaa 發表於 2021-8-9 12:18  
內行的看門道...
外行的看熱鬧...
https://youtu.be/m2x8hLxDo7M?t=831

你來看熱鬧了喔      

作者: kangaa    時間: 2021-8-10 00:03:14

龍馬 發表於 2021-8-9 23:58  
你來看熱鬧了喔


是阿...

看假修為.放大愚身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497KS_4GUA&t=1988s
作者: 龍馬    時間: 2021-8-10 00:27:29

kangaa 發表於 2021-8-10 00:03  
是阿...

看假修為.放大愚身呢?

這麼剛好我也是 怎麼這麼巧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1-8-10 09:17:38

龍馬 發表於 2021-8-9 09:26  
發現你有文字障  你真的不懂  誤解佛經

你是老奸的分身 是不是?
不然你兩人怎麼都一個樣

只會說別人解錯,看不懂佛經
別人錯在哪裡??  你們卻完全講不出來


作者: 龍馬    時間: 2021-8-10 13:22:43

serendipity 發表於 2021-8-10 09:17  
你是老奸的分身 是不是?
不然你兩人怎麼都一個樣

僧智常。信州貴谿人。髫年出家。志求見性。一日參禮。師問曰。汝從何來。欲求何事。曰。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遠來投禮。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師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曰。智常到彼。凡經三月。未蒙示誨。為法切故。一夕獨入丈室。請問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對曰。見。彼曰。汝知虛空有相貌否。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如來知見。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尚開示。

師曰。彼師所說。猶存見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見一法存無見 大似浮雲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 錯認何曾解方便
汝當一念自知非 自己靈光常顯現

常聞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無端起知見 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 寧越昔時迷
自性覺源體 隨照枉遷流
不入祖師室 茫然趣兩頭
作者: 龍馬    時間: 2021-8-10 13:25:42

serendipity 發表於 2021-8-10 09:17  
你是老奸的分身 是不是?
不然你兩人怎麼都一個樣

宋嘉祐八年。有僧惟先。修殿掘地。得衣如新。像在高泉寺。祈禱輒應。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曰。

臥輪有伎倆 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 菩提日日長

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因示一偈曰。

惠能沒伎倆 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 菩提作麼長
作者: 龍馬    時間: 2021-8-10 13:27:54

serendipity 發表於 2021-8-10 09:17  
你是老奸的分身 是不是?
不然你兩人怎麼都一個樣

你喜歡的佛經來囉
金剛經 :  無所住而生其心
作者: 龍馬    時間: 2021-8-10 13:29:36

serendipity 發表於 2021-8-10 09:17  
你是老奸的分身 是不是?
不然你兩人怎麼都一個樣

再不懂就去問老奸吧    阿彌陀佛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1-8-11 12:07:41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1-8-11 12:17 編輯
龍馬 發表於 2021-8-10 13:27  
你喜歡的佛經來囉
金剛經 :  無所住而生其心

你們根本不懂【無所住 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諸如來心都無所住。所以者何。
諸佛之心...不住眼處乃至處。
不住色處乃至處...不住眼識界乃至意識界。


無所住」就是指:不住六根 六塵 六識

當你不住六根 六塵 六識時,菩提心就會露出頭。這叫做「無所住 而生其心」.
而生其心」就是指:生出菩提心

《大寶積經》 菩提 無願 無所住
《佛説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若識無所住 即是正智般若智慧



不住六根 六塵 六識,這是很深的止觀功力。
要進入這種止觀狀態,必須無念 無思 無想。否則你根本做不到「心無所住」不住六根 六塵 六識。

所以,你們懂個屁啦!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