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聖嚴法師:忍辱並非忍氣吞聲 [列印本頁]

作者: 發表回覆    時間: 2021-10-4 01:10:04     標題: 聖嚴法師:忍辱並非忍氣吞聲

聖嚴法師:忍辱並非忍氣吞聲

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度”是度過煩惱苦海之意,而“忍辱度”的確也有忍氣吞聲的意思。比如《遺教經》說:“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七也說:“雲何忍辱?謂由三種行相應知:一、不忿怒,二、不抱怨,三、不懷惡。”另《大智度論》卷六亦雲:“眾生種種加惡,心不嗔恚;種種恭敬供養,心不歡喜。……是為眾生中忍。”同書卷十五也有:“忍諸恭敬供養眾生,及諸嗔惱淫欲之人,是名生。忍其供養恭敬法,及嗔惱欲法,是為法忍。”在《優婆塞戒經》卷七也另示忍有兩種:第一是世間忍,就是能忍饑、渴、寒、熱、苦、樂;第二是出世間忍,即能忍信、戒、施、聞、智慧、正見無謬,忍佛、法、僧,忍罵詈、撾打、惡口、惡事、貪、嗔、癡等,能忍難忍,能施難施。

從以上所引經論內容看來,忍辱二字的涵義甚廣,有拒受諸樂而接受諸苦之意。無理的侮辱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拒絕美女的投懷送抱,也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得到的;而信受佛法中的種種法門,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夠辦得到的。一般而言,若與自己無關的事,大致能夠忍受;若與切身的名利、眷屬、男女等相關諸事,那就不容易忍了。

佛法不僅為個人忍,也要為眾生忍。到達無淨的程度時,就成了八風吹不動,即對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的八種現象,無一不能忍的境界。所以,解脫的菩薩稱為已得無生法忍。對於內六情的眼、耳、鼻、舌、身、意能不著,於外六塵的色、聲、香、味、觸、法能不受,即稱為法忍。如能遇迫害而不嗔,受供養而不喜,既無能受的我,也無使我接受的他,能達如此,則稱生忍。此不僅是聖位菩薩的境界,也是修行佛法的目的。能忍就能安己安人、和眾共濟,所以忍辱是建立和樂人間的最佳准則。

根據這樣的標准,好像忍辱就是忍氣吞聲,一切的冤枉、侮辱、毀謗、打擊都應該全部接受,沒有反抗的余地似的。然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必須注意,如果不是出於智慧的忍辱,很可能造成更大的災難,因此透過智慧的觀照,應當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說,風雨水火的襲擊是無法控制的,但是仍可以未雨綢缪,設法避免,來減少傷害、損失。業報是要正面接受它,但也可以經過努力改變業報的程度和方式。

所以,若對雙方無損並且有益的事物,那是必須接受的;如果對他有益,於己無益,也應考慮接受的;若對雙方都是有害而無益,那就需要設法避免或轉變它了。例如:明明知道對方是醉象、瘋狗、狂人,見人就咬、逢人就殺,就當然要設法制止,因對方已經不幸,切莫讓他再制造更多的不幸。但也不可存著“以牙還牙”的報復心態,應是基於慈悲的原則,自己時時加以反省和慚愧忏悔。對於喪失理性的人,應該通過制約、教化等方式和方法,使他們得以恢復正常。這對他們自己本身,以及整個社會,乃至所有的眾生都是有大功德的。

來源:學佛網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1-10-4 11:21:18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1-10-4 14:02 編輯
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

佛法不僅為個人忍,也要為眾生忍。到達無淨的程度時,就成了八風吹不動,即對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的八種現象,無一不能忍的境界。所以,解脫的菩薩稱為已得無生法忍

附佛外道 對佛法一竅不通。只會亂教一通
佛陀講六波羅蜜,並不是叫你單獨修布施,或單獨修忍辱

佛陀講六波羅蜜,其實是指 般若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 能獲得六種波羅蜜成就: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通 智慧。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通 智慧】這六種波羅蜜 都是從 修行般若波羅蜜 所獲得來的。
你若不修般若波羅蜜,而單獨只修忍辱布施持戒...,這並不能稱為 修波羅蜜
這樣修 根本到達不了彼岸。亦不可能證得無生法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若無般若波羅蜜多。(布)施等 不能到彼岸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若無般若波羅蜜多布施等五不得名爲波羅蜜多。
要因般若波羅蜜多布施等五乃得名爲波羅蜜多。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波羅蜜多 諸生盲衆
若無般若波羅蜜多淨眼者導尚不能趣菩薩正道。況能遠達一切智城。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1-10-4 11:49:32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1-10-4 11:52 編輯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前五波羅蜜多攝在般若波羅蜜多故。但有一波羅蜜多 所謂般若波羅蜜多


佛經說,事實上只有一種波羅蜜多,即「般若波羅蜜多」。
因為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通 都是攝於般若波羅蜜多。
因此佛陀講六波羅蜜,其實就是指:修般若波羅蜜。

你必須修般若波羅蜜,才能圓滿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通 智慧等六種成就。
你若單獨只修布施忍辱....,你將無法到彼岸

因此佛經說,修布施 持戒 忍辱....等,都必須依般若波羅蜜多。
這意思就類似:若要修四無量心,你必須有禪定做為基礎。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依般若波羅蜜多 行布施波羅蜜多...
依般若波羅蜜多 行淨戒波羅蜜多...
依般若波羅蜜多 行安忍波羅蜜多...
依般若波羅蜜多 行精進波羅蜜多...
依般若波羅蜜多 行靜慮波羅蜜多...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1-10-4 12:09:03

布施 持戒 忍辱.....都必須般若波羅蜜多。
也就是說,修布施 持戒 忍辱...,都必須有般若波羅蜜多做為基礎。

般若波羅蜜多基礎 事實上是指什麼?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精勤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不應住眼處。亦不應住耳鼻舌身意處...
不應住色處。亦不應住聲香味觸法處...
不應住眼識界。亦不應住耳鼻舌身意識界...


上面經文說:
修學般若波羅蜜多時,你必須學習不住眼耳鼻舌身意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不住眼識 耳識...意識

也就是說,你必須在不住六根六塵六識的情況下,修行布施 持戒 忍辱...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1-10-4 12:52:48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1-10-4 17:07 編輯

不住六根 六塵 六識,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必須修行般若波羅蜜,才能俱足六種波羅蜜
而不是單獨修布施 就能成就布施波羅蜜。也不是單獨修忍辱 就能成就忍辱波羅蜜。

《佛説莊嚴菩提心經》
初地行檀波羅蜜。二地行尸波羅蜜。三地羼提波羅蜜。四地行毘梨耶波羅蜜。
五地行禪波羅蜜。六地行般若波羅蜜。七地行方便波羅蜜。八地行智波羅蜜。九地行成就衆生滿足波羅蜜。十地行諸願滿足波羅蜜。如是諸波羅蜜。於諸地中皆悉成就



叫信徒單獨修布施單獨修忍辱.....這都是亂教一通。
佛經講很清楚:
能行布施波羅蜜的 是初地菩薩
能行淨戒波羅蜜的 是二地菩薩
能行忍辱波羅蜜的 是三地菩薩

可見,一般人所做的布施 忍辱,根本不叫做布施波羅蜜忍辱波羅蜜
一般人所做的布施 忍辱,其實都屬於人天善法。根本不叫做 行波羅蜜,因此無法到彼岸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布施者若無般若波羅蜜。但名爲 非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故。乃得名爲檀波羅蜜。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亦復如是。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1-10-4 14:20:19

屬於人天善法布施 忍辱 並不是一無是處,
雖然不能到彼岸,但卻能獲得人天福報

布施 與 布施波羅蜜
忍辱 與 忍辱波羅蜜
持戒 與 持戒波羅蜜

大家不要將兩者混為一談
前者能讓你得到人天福報
後者才能讓你到彼岸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1-10-5 15:43:20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1-10-5 15:45 編輯
忍辱二字的涵義甚廣,有拒受諸樂而接受諸苦之意。無理的侮辱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拒絕美女的投懷送抱,也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得到的;而信受佛法中的種種法門,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夠辦得到的。一般而言,若與自己無關的事,大致能夠忍受;若與切身的名利、眷屬、男女等相關諸事,那就不容易忍了。

般若波羅蜜 就是修忍辱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 就是修布施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 就是修持戒波羅蜜

若不修般若波羅蜜,而只是生活中被人辱罵 不還嘴。被人羞辱 不抱怨.諸如此類。
這是叫做 修忍辱。而不是 修忍辱波羅蜜

很多人根本 搞不懂修忍辱修忍辱波羅蜜 的差別。
修忍辱 能得人天福報修忍辱波羅蜜 才能到彼岸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