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思惟的妙處
[列印本頁]
作者:
李洪元
時間:
2021-10-12 01:11:19
標題:
思惟的妙處
思惟的妙處
「我思,故我在」,思想是促進人類文明的動力。人因為有思想,故能開發智慧,所以佛教講:「以聞思修而入三摩地」;儒家也主張:「學而時習之」、「學而不思則罔」。
思想到了極致,就是開悟。當初佛陀的悟道,也是經過苦思冥想,才能悟出宇宙人生的道理,而得了然於胸;因此有人說,佛陀是宗教家、教育家、慈善家,其實佛陀更是一位大思想家。
今之禪門的參禪悟道,也是要窮追猛問,一點也不放鬆,一直問,一直想,一直參下去;因此禪門的打坐,並非枯坐,而是要參。參,就是用心思想。
一篇文學作品,需要多少構思組織,篇章才能完成;一幅山水畫作,也是需要經過幾番思惟布局,才能躍然紙上。
一塊石頭雕刻成藝術品,並非刀刻的力量,而是心裡的思惟;幾十層大樓的建設,並非千百員工的力量,而是一個人思惟的成就。
思想是現實之因,現實是思想之果。有因才有果,故今日之科學家、哲學家,都可視為大思想家。遺憾的是,現代的學校教育,普遍不重視思想的啟發,只重視程式的教授。程式是固定的模式,思想是靈活的運用;能夠思惟會意,做事才能靈巧,做人才能通達。
胡適之先生曾說:「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假設就是思想,求證就是實踐。多年來,台灣在農、工、商、科技方面,均有傲人的成就,這都是思想的結果。然而現在我們財富有了、物質文明了、科技發達了,我們希望今後國家能再多出一些有思想、有見解的人,再多用心在如何創造社會的和諧、促進兩岸的和平統一,乃至對五千年來醜陋惡鬥的歷史文化,及如何除弊革新等問題上。
所以,我們要訓練我們的下一代,從兒童時代就要開始思考:我長大後要做什麼?長大後要思考:我怎樣才能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
我們每個個人也要思考:如何結合多人的力量,求得共成共有?多人的團體裡,更要思考:如何把集團的利益分享全民?
乃至家庭主婦也要思考:衣服如何裁剪得更合身?環境如何布置得更美化?廚師也要思考:如何使飯菜做得更美味可口等。
自然宇宙,不其然就是我們現在所認識的樣子,它必定有更深廣的境界,有待我們去思惟探索。佛教裡的佛國淨土,就是由「思考」所建設的,所以我們現在也要思考:如何建設當今的人間淨土?具體的說,如何建設安和樂利的社會?這是吾人所應該不斷思惟的課題。
《人間福報》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1-10-16 23:53:58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1-10-17 20:28 編輯
人因為
有思想,故能開發智慧
,所以佛教講:「以聞思修而入三摩地」;儒家也主張:「學而時習之」、「學而不思則罔」。
思想到了極致,就是開悟....
。
《楞嚴經》
佛言咄阿難
此非汝心
。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
此非我心
當名何等...
若此發明
不是心
者。我乃
無心
同諸土木。
離此覺知
更無所有。云何如來説
此非心
。我實驚怖....
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皆由
執此
生死妄想
誤爲眞實
。是故汝今雖得多聞 不成聖果。
----------------------------------------------------------------
佛陀
告訴阿難:
眾生
當下這顆
心
其實是
生死妄想心
,並不是
真心
。
眾生誤將此
生死妄想心
當成
真心
,因此不能證聖果。
你卻告訴信眾,用此
生死妄想心
能開發智慧, 能開悟!?
你根本是
妖言惑眾,誤導眾生
《楞嚴經》
此想不眞
故有輪轉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1-10-17 00:06:54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1-10-17 11:50 編輯
《楞嚴經》彼佛教我
從聞思修
入三摩地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楞嚴經
已經講很清楚,眾生
此心
是
生死妄想心
, 因此
觀世音菩薩
不可能
用此心
進行思惟。
也確實如此。「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這段經文 根本沒有說
觀世音菩薩
使用此心
進行思惟。
所以你不要自己
胡扯瞎掰
,
《楞嚴經》
此想不眞
故有輪轉
《大方廣佛華嚴經》諸佛聖主道。微妙甚難解。
非思量
所得。
《文殊師利所説不思議佛境界經》
無爲者
非思量
境界。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用此思惟
辨於佛境。猶如空花 復結空果。
展轉
妄想
無有是處
。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1-10-17 13:38:27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1-10-17 13:48 編輯
楞嚴經告訴我們:
吾人
當下所使用的這顆
心
並不是
真心
。而是
生死妄想心
。
使用此
妄想心
會讓我們
生死輪迴
永不停止。
那麼,什麼才是
真心
?
《楞嚴經》
三緣斷
故 即
菩提心
。
楞嚴經說,
斷三緣
,
菩提真心
才會現前。
------------------------------------------------------------------
何謂「
三緣
」?
《楞嚴經》汝但不隨分別
世間.業果.衆生
三種相續。
三縁
斷...
「
三緣
」就是指:
世間.業果.眾生
------------------------------------------------
最後 也是最重要。
如何才能
斷三緣
?
《楞嚴經》
根.塵
既銷 云何覺明不成圓妙。
《楞嚴經》
塵.根.識心
應時銷落。想相爲塵 識情爲垢 二倶遠離。
則汝法眼 應時清明。云何不成 無上知覺
斷三緣
的方法,就是:
滅
【
根.塵.識
】
你必須滅
根.塵.識
,才能
斷三緣
。然後你才會見到
菩提真心
。
所以不要亂信
邪師
妖言惑眾
的言論。
滅
根塵識
之前,你只有
生死妄想心
可用。你並沒有
菩提真心
。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1-10-17 18:13:44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1-10-17 20:37 編輯
《楞嚴經》
若於
因地
。
以
生滅心
爲
本修因
。而
求佛乘
不生不滅。
無有是處
。
楞嚴經說,用
生滅心
修行
而想求
佛乘
,這是
不可能
的事.
用
生滅心
修行,
不可能
得
佛乘
。
所以說,
邪師
告訴你,用
生滅心
思惟事情
,能讓你
開悟
,讓你
開啟智慧
這完全是
胡說八道 誤人子弟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