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之間〉展覽計畫探索藝術創作如何成為個體回應與連結時代議題的多種可能性,並在其中探索如何建構自我的價值與觀點。整體展覽從波蘭藝術家Józef Robakowski的兩件作品《從我的窗戶 From my window》 (1978-1999)和 《關於我的手指 About Fingers 》(1982) 作為起點,前者在被禁錮的政治時期,藝術家持續持著攝影機往窗外拍攝紀錄約20年,後者則是以自己 的五隻手指討論個體與集體社會的關係。這種對應時代的自我紀錄形塑了「個人電影 Personal Cinema」的概念,是一種自我隱喻與紀錄,亦成為一種提供未來了解當下個體立場的證據。而 這兩件作品在今日的疫情時代中,也成為當代觀眾可重新思考與參照的是被封閉的身體如何藉由影 像機具生產自我的觀點,得以紀錄和延展自身與時代和集體社會的關係。
以「個人電影 Personal Cinema」的概念作為核心與起點,展覽進入了幾個接續的討論方向,包含在「記錄如何被創造?」中,藉由三組作品: Cana Bilir-Meier的《錄音帶索引 Audio Tape Index 1962-89》(2016)、Karolina的《灰塵 Dust》(2019)與其他作品、張乾琦的《承諾 Azma》(2019)和《在路 上On the Road》(2014)思考藝術家其所關注的議題時如何創造紀錄進而回應,並且在編輯與重整的 過程中,與他人共同產生新的意義;「誰的觀點?」從四組藝術家的作品:Eduard Freudmann的《所有 我們知道的 All We Know》(2020)、Clemens Von Wedemeyer的《觀點看法 P.O.V.》(2016)、Witek Orski的《摺疊 The Fold》(2016),和王虹凱的《風 Borom》(2020),探索「觀點」如何被建構, 而詮釋與展示的意義又如何生產;「如何重組歷史碎片」則試圖重思與給予歷史敘事另一種思考的 空間,對既定的敘事認知產生裂縫意義,展出包含mamoru的錄像作品《WE MELT THEM AND POUR IT ON THE GROUND 》(2018)、許家禎的作品《第三紀念》(2018),以及饒加恩的《日博覽會》《Hieihiro》與《勞道爾收藏 Collection Radauer》(2021);而展覽的最後一個子題「藝術避難所」則藉由三組作品,包含你哥影視社的《工寮》(2018)、JaśminaWójcik的《Ursus Zakłady》(2017),和Katarzyna Kozyra的《尋找耶穌》(2012-2018),思考如果藉由藝術創作,沉默的聲音和議題得以被表達和重新詮釋,甚至建構另一種思考和想像的可能性,那我們是否可以想像「藝術」就像是John Berger和Susan Sontag在19 83年的一場對談影片「To Tell a Story」中所談到的說故事的其中一種功能一般,作為構築一個「避難所」(shelter)讓我們可以在其中進入述說和想像的世界。這種「避難所」是一個隱形的空間,進一步讓藝術家和觀者得以重新建構抵抗的知識和力量。然而,我們將如何從這個避難所出發,並打破 疆界與社會重新連結,並產生影響或相互滲透和理解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