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除非我們毫不留情地批判這個大兒子,不然我們都會覺察到,當我們表現出慷慨和道德的特質時,多多少少也有像這個大兒子一樣的反應。這個大兒子表現出來的埋怨,可以用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所說的,「優秀孩子的劇本」(the drama of the gifted child)來表達。也就是說,那些怨恨、自憐、苦毒的反應,好像理所當然地會困住那些僅守本份,為家庭、教會、社會承擔責任的人們。讓人難過的是,我們犧牲自己付出生命的結果,常常不是因著待在家裡服務,能分享自己所得的恩寵、擁有為人付出的機會而來的喜悅與感恩,而是「為什麼這些都落在我頭上」的埋怨。同時,這些責任又是別人避之而不及,搖頭說不的,只有自己呆呆地承擔下來。在我們中間,我們好像理所當然地會在表現出良善誠懇,為了真理和天主奮鬥的時刻,被怨懟的幽靈纏上,使我們的慷慨和犧牲蒙上一層陰影。我是以同情的心情這麼說的:為了天主、真理、責任、家庭、團體的緣故捨棄自己、放棄自己的夢想、雄圖壯志、舒適、愉悅,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