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要一寫《師主篇》(The Imitation of Christ)這部我最愛的靈修經典的文章了,以往我不知從何入手去寫,因為我欠缺一個視角去理解整部經典。固然,撮取書中一些靈修要點、分析整部書的結構鋪陳、再認識成書的歷史背景,很能幫助我們認識這部經典。然而,這樣仍然難以宏觀地理解整部經典的角色、定位,總覺缺了一塊。最近,我在讀牟敦(Thomas Merton)的著作,受他啟發,我彷彿從中找到了所缺的一塊,能夠理解這部經典處於什麼傳統當中,它的定位是什麼。所以以下我寫的,不是想談書中的內容細節,而是想提出可以理解這部經典的視角。或者有了這視角,我們能更理解整部書的內容,或看《師主篇》時有新亮光。
引發尋問《師主篇》定位的疑問
起初,有一個問題引發我去尋找《師主篇》在靈修經典中的角色。牟敦在《七重山》中記述了他研讀基督宗教神祕主義的起始點。最初他在東方宗教尋找神祕主義,後來他的一位印度教僧侶朋友,一次語重心長的向他諫言:「基督徒寫了不少美好的神秘主義書籍,你應該閱讀聖奧斯定的《懺悔錄》(Confessions)和《師主篇》(The Imitation of Christ)。」(頁242)自此,牟敦開始研究基督宗教的神祕主義。我從這個記載中看到,原來《師主篇》被認為和歸類到基督宗教神祕主義的代表作之一。然而,我立即有個疑問:《師主篇》是神祕主義著作?我曾讀過聖女大德蘭的《靈心城堡》,當中描述到一些內在心靈的祈禱、默觀、密契經驗,它被歸類為神祕主義著作不難理解。然而《師主篇》不同,它不強調密契經驗,也很少描繪內在心靈的運作,何以算為神祕主義代表作之一?這個疑問令我尋找《師主篇》在神祕主義著作中的定位。
在談重要性之前,容我簡單說說主動默觀的呈現與方式,這有助我們了解《師主篇》的內容。主動默觀(Active contemplation)是以行動生活(Active life)來迎接默觀,而行動生活是一種苦行修德的生活。常出現在靈修經典中的「德行」或「修德」(Virtue)一詞,按艾爾雷德(或譯愛萊德,St. Aelred of Rievaulx)的意思是,一種包含齋戒禁食、守夜、勞動工作、閱讀、祈禱、保持清貧等等的生活(Contemplative Prayer, p.51)。這種生活正是隱修院過的生活,牟敦在《尋找天主》中明確說到,聖本篤是為他那時代的行動生活(苦修生活)立會規(頁95),即是說,隱院中按照會規過的整個生活模式都是行動生活,包括隱院中的祈禱。朋都.埃瓦(或譯伊域格屈, Evagrius of Pontus),若望.伽仙的師傅,指日課或聖詠頌禱(psalmody)是行動生活的工作(Contemplative Prayer, p.24)。而牟敦亦指出參與彌撒是主動默觀的重中之重,基督徒進入感召默觀最平常的方法,就是透過領聖體的恩寵(《隱修士牟敦悟禪》頁120-121)。無怪乎《師主篇》以精彩講論聖體聖事的靈修作為最後一卷書,原來是以最強的主動默觀作結。因著前面說過《師主篇》整個內容都是隱修生活的靈修,而隱修院過的生活都是行動生活,認識這種生活對默觀的作用,即能了解《師主篇》何其重要。
默觀是行動的結果
行動生活有什麼作用?簡單地說,就是領人壓服自己的偏情,從貪戀世物、易於犯罪的狼狽中解放出來,使整個人受精神的控制,內心平安、純潔,心靈準備好作默觀祈禱(《尋找天主》頁96)。抽象點說,行動生活幫助人從依賴假象、娛樂、對談、事業等外在事物取得滿足,轉為在精神活動上獲得內在滿足(《隱修士牟敦悟禪》頁115)。美感點說,行動生活是為了達致至高的自由或精神自由的生命頂端,一種靈魂臣服於眞理與聖神的創造性自由(《隱修士牟敦悟禪》頁228, 233 )。雖然行動生活的目的是默觀,但它本身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必須的,是默觀的必要條件。牟敦闡述塞力的伯鐸(Peter of Celles)的思想時說得好:「缺少德行,就不會有真正和持久的默觀;缺少紀律的操勞,就不會有愛中的憩息。」(Contemplative Prayer, p.37)牟敦又指出:「根據基督宗教的密契主義傳統,一個人若是一直陷於外在自我的先見或慾望之中,將永遠無法發現自己的內在中心並認識天主。」(《隱修士牟敦悟禪》頁44)即是說,行動生活必須先行,為默觀預備道路,若缺少它的「煉淨」,將一定不會有默觀的可能。所以我們也可以理解,默觀是行動的結果。這樣,我們可以體認《師主篇》這部以行動生活、苦修生活、主動默觀為靈修的經典,因著行動生活是默觀的必要條件,那麼《師主篇》亦是神祕主義著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經典。
默觀不能抽空行動
行動生活對於默觀的必要性,當然不僅為說明《師主篇》的地位,更重要的是,當默觀抽空脫離行動生活時,便會進入嚴重的錯誤。這是牟敦在多本著作中都在叮嚀的事,因此我也想在此一提。那個錯誤叫作「寂靜主義」(Quietism)。牟敦提醒一些閱讀神祕主義著作的人,若他們不理解所讀,很容易有一個試探,就是他們會以為能以停止活躍來自動進入默觀(by ceasing to be active one automatically enters into contemplation)(Contemplative Prayer, p.70)。這個試探叫默觀不需要行動生活的煉淨,叫默觀成為一種達到完美的魔法,彷彿閉上眼睛就會自動天人合一,所以它是一種廉價的默觀(套用潘霍華廉價恩典的概念)、虛假的默觀,只會停止所有祈禱,將人困在自製的自我黑暗中,不僅毫無用處,還會助長驕傲,自以為靈修大師。所以,我們還是多讀《師主篇》,體會隱修傳統之美,培養愛天主在萬有之上的心,先以主動默觀、行動生活的靈修學習踏實地修德行,謙遜的走靈修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