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三國第一軍師 [列印本頁]

作者: tealaweses    時間: 2007-4-24 10:13:44     標題: 三國第一軍師

發在歷史戰役區不知妥當否
但是畢竟戰役是由人主導的
所以應該沒關係吧

很多人想到三國第一軍師
都會想到諸葛亮 周瑜  司馬懿等人

但我卻覺得另外一個人
賈詡
因為他是唯一一個挫敗曹操兩次的人
而且殺了他的大將典偉以及親生兒子
但最後居然讓曹操還是得笑悉悉的歡迎他加入

而且最後還把傳位這種大事問他
真是夠心計
真是利害

所以他是我心中認為的第一軍師
但是不是說其他人不好喔
其他的也很強

《 本帖最後由 神采飛揚 於 2009-6-21 13:31 編輯 》
作者: 艾斯    時間: 2007-4-24 10:41:05

還有一個人我覺得也不錯  那就是   荀彧,字文若,潁川穎陰人,長於規劃,又富經營能力,是曹操手下最主要、也最受信任的經理人才。他非常儉樸,所得祿賜,均散之宗族故舊,因此家無餘財。他力勸曹操奉戴天子,以安天下為己任,對曹操政治制度之建立及安定貢獻最大。累官至侍中、光榮大夫。後因反對曹操封魏公加九錫,與曹操鬧翻,自殺而死。死後曹操深為感傷,諡敬侯,子荀惲繼承其侯位。
 
荀攸,字公達,荀彧之姪兒,長於軍事策略,曹操領軍出征,荀攸是常任參謀,征徐州,討豫州,戰袁術,一直到「官渡之戰」,平滅袁氏之戰,都由荀攸任重要參謀。只有征荊襄及赤壁之戰未曾隨軍,曹操卻在這裡打了大敗仗。

曹操曾對人說:「荀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他思慮周密,做事謹慎,雖較少創意,但其所擬定的策略,經常能成大功。後跟從曹操征討孫權,不幸病死軍營中,諡敬侯。
 
也替曹操打ㄋ不少天下
作者: 龍仔    時間: 2007-4-24 10:57:31

但龍仔我個人認為啦三國第一軍師我還是比較傾向把這個榮譽頒給曹操的軍師  郭嘉豫州穎川陽翟人
他是曹操眾多軍師中最為信賴的一人
且具有識人及遠見這是曹操眾多智囊團中所無法匹敵的
至少在司馬仲達出仕前
若不是再他死前所留的一個計策
袁氏兄弟就有可能東山再起
若不是他或許曹操的歷史就要改觀了
在赤壁大戰中
戰敗的曹孟德曾曰
若奉孝在絕不使吾有此大失
言下之義曹操對他其他謀士的重用
遠遠不及一個郭奉孝
作者: 艾斯    時間: 2007-4-24 11:01:07

其實也說的不錯 郭嘉對曹操的意義真的粉大 所以也只有他 死的時候曹操有掉過眼淚 郭嘉的智慧跟計謀讓曹操奠定經礎有能力去抗衡 其他諸侯 才能夾天子以命諸侯
作者: 幽幻    時間: 2007-4-24 11:18:13

郭嘉大概是曹操一輩子唯一信任的人!!
可嘆~英才早逝!如果郭嘉沒死的話也許赤壁之戰就不會發生!
也不會有三分天下的局面!
作者: 神樣機兵    時間: 2007-4-24 12:12:19

天命啊!這只不過是上天玩的遊戲罷了.
作者: 翔風鷲    時間: 2007-4-24 17:57:33

原帖由 幽幻 於 2007-4-24 11:18 發表
郭嘉大概是曹操一輩子唯一信任的人!!
可嘆~英才早逝!如果郭嘉沒死的話也許赤壁之戰就不會發生!
也不會有三分天下的局面!


翔風認為此言過於抬舉郭嘉了。
郭奉孝的才能翔風給予很大的評價,
但是赤壁之戰,周瑜獲勝關鍵→東風!是鄱陽湖夏季因熱空氣對流產生的臨時風,
不是久居當地的人是不可能知道的,
意即就算郭嘉活著,也只能阻止傷害降低而已
人算永遠不如天算,任你計劃再周詳也比不過蒼天的一劃
作者: 破天荒    時間: 2007-4-24 19:31:13     標題: 回覆 #3 龍仔 的帖子

我也投郭奉孝一票...
只是很可惜太早死了...
沒能跟孔明和公瑾一較高下...
作者: 龍仔    時間: 2007-4-24 19:40:07

原帖由 翔風鷲 於 2007-4-24 17:57 發表


翔風認為此言過於抬舉郭嘉了。
郭奉孝的才能翔風給予很大的評價,
但是赤壁之戰,周瑜獲勝關鍵→東風!是鄱陽湖夏季因熱空氣對流產生的臨時風,
不是久居當地的人是不可能知道的,
意即就算郭嘉活著,也只 ...




以龍仔我是認為啦其實這也都是我們這些後人的評論
翔風所說抬舉我是持反對意見(這是龍仔的看法並非針對翔風兄唷)
畢竟赤壁發生時奉孝他也已經過逝了
根據後代史學家考證
郭嘉他確實有能力
至於他能不能夠阻擋火燒赤壁這也不可考究
所以說優幻他所說的只能說算是一種假設性
在歷史考據裡假設性的問題是很常有人拿出來討論的
用到抬舉二字是比較不公道的

《 本帖最後由 龍仔 於 2007-4-24 20:01 編輯 》
作者: 駱駝    時間: 2007-4-24 21:24:29

我想從東漢末期到晉朝統一天下好說也有一百幾十年
在這段時間內出現了許許多多勇猛.聰明的人物
他們存在的時間大部分都是分開的
所以不能把全部的人混唯一談
小弟我的見解是如果說早期,郭嘉當仁不讓當然是最佳謀士
中期諸葛亮無人能批敵
末期司馬懿老謀深算
最後滅吳之前的羊枯也是不錯的
小弟小小意見僅供大家參考
作者: 月夜流痕    時間: 2007-4-24 21:49:49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skykiller    時間: 2007-4-24 22:11:15

賈詡+1
她的作戰謀略滿適合在當時的作戰方針
且心計也更狠  難怪可以連敗曹阿滿兩次
還殺其大將
作者: 艾迪彥    時間: 2007-4-25 01:37:25

在下也給郭嘉一票

不要忘了!當初曹超打魏國時
還是小霸王佔領
郭嘉一句話,他命不久矣
沒多久....往生  = ="
作者: 李翰鵬    時間: 2007-4-25 06:32:09

原帖由 月夜流痕 於 2007-4-24 21:49 發表


兩位版大不用在爭論了,現在我們只是像上文所說的後人一般
評論前人的事蹟,永遠不可能重現的事說再多也是無益的
我們只能由一些歷史遊戲上去圓夢而已.



  看了各位所說,個人也有點看法!

  郭嘉是否能阻止赤壁之戰,我們不可能會有答案!
就如諸葛亮,也無法阻止關羽被殺,街亭之敗一樣!

  前人的事蹟,後人不可能重現發生嗎?我可不這麼
認為
,畢竟在五代十國末年,也發生類似的戰事,也使
南唐後主亡了國!所以人是善忘的,歷史上的教訓,並
不能讓人永遠記取!

  三國的好看,是後人的改編〔就如西遊記也好看〕
真正的歷史,是否真如書上所寫一樣????不是也有
書中說諸葛亮,才是心胸狹小之人?


  赤壁之戰發生時,郭嘉如果還活著的話,是否能讓
曹操得勝?沒有人知道?人都有七情六慾,心情想法也
會隨著當時的時空背景而改變
!所以∼∼誰知道呢??
作者: amg    時間: 2007-4-25 23:08:07

江山大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賈詡.郭嘉.諸葛孔明.周瑜.魯肅.司馬懿...誰人不是一時之選呢..
作者: 艾斯    時間: 2007-4-25 23:40:33

其實什麼都不一定 只是運氣跟機運的TIME MIN 只是別人剛好跟對主公 陸遜 伯言-書生,孫策之女婿。一直隱藏實力,直到公元二二二年的夷陵之戰,在此戰中,陸遜以火攻,大破劉備的十數萬軍隊,威震天下(當作他四十歲的禮物@@)。柔貌儀態都很出眾,為呂蒙的接班人。
我還滿喜歡他的..吳國加油
作者: 異靈煩惱    時間: 2007-4-26 02:48:13

恩,我也認為郭嘉才是第一軍師
只可惜太短命了
作者: 艾斯    時間: 2007-4-26 12:41:55

大家可能比較喜歡三國鼎立時前面而比較注意維持三國平衡短暫和平的文武百官  三國後期到只剩魏 吳 爭霸然後晉統一三國 之間也是許多可歌可泣滴英雄傳記 只是大家心目中 以奠定 一些知名 武將 文官 軍師  像關羽.張飛 .曹操等 假如三國志有看完的話 其實三國人物每個人都是重要滴 缺一不可.假如每個人都要當好人 誰願意當壞人.只是評斷不同看事情角度也不同 ^^ 三國志每個人物都是英雄啦
作者: damon    時間: 2007-4-26 12:51:08

我的想法
軍師不是展現漂亮戰法的人
而是將三國統一的人
或許會認為是司馬懿
但不一定是她促成統一的局面
應該是為了自己的國家來統一中原
才是第一的軍師

另外以前當軍師通常都會奇門遁甲,或觀天象,判斷局勢
所以我有看過一篇文章
諸葛亮真的死了嗎
還是用奇門遁甲,又成功的逃走了
這就只有諸葛世家的人才會知道
作者: 湯可藍    時間: 2007-5-31 03:40:45

原帖由 翔風鷲 於 2007-4-24 17:57 發表


翔風認為此言過於抬舉郭嘉了。
郭奉孝的才能翔風給予很大的評價,
但是赤壁之戰,周瑜獲勝關鍵→東風!是鄱陽湖夏季因熱空氣對流產生的臨時風,
不是久居當地的人是不可能知道的,
意即就算郭嘉活著,也只 ...

赤壁之戰的成功關鍵固然是東風以及黃蓋的詐降但若郭嘉挼果沒死的話我想以這郭奉孝的頭腦應當不會讓曹操中了龐統的連環計把全部的船綁在一塊給黃蓋燒吧且也應該不會有黃蓋詐降吧
作者: 哲王    時間: 2007-6-2 23:53:21

我個人認為啦三國第一軍師我還是比較傾向把這個榮譽頒給曹操的軍師  郭嘉豫州穎川陽翟人
他是曹操眾多軍師中最為信賴的一人
且具有識人及遠見這是曹操眾多智囊團中所無法匹敵的
至少在司馬仲達出仕前
若不是再他死前所留的一個計策
袁氏兄弟就有可能東山再起
若不是他或許曹操的歷史就要改觀了
在赤壁大戰中
戰敗的曹孟德曾曰
若奉孝在絕不使吾有此大失
言下之義曹操對他其他謀士的重用
遠遠不及一個郭奉孝
作者: DarkRobert    時間: 2007-6-3 00:02:46     標題: 本人還是推崇他!

三國蜀漢 諸葛亮(181∼234)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蜀漢琅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水縣)。少年時父母雙亡,逐隨叔父避亂荊州,隱居於南陽隆中,常自比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結交龐德公、龐統、司馬徽、黃承彥、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謀為大家所公認,人稱「臥龍」。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劉備屯兵新野時,徐庶為幕僚,向劉推薦諸葛亮。劉備三訪其廬,諸葛亮才與其相見,並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即佔據荊、益二州,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天下的建議。深得劉備的讚賞,自此成了劉備主要輔佐。後助劉備敗曹操於赤壁,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曹丕代漢為帝後,劉備也稱帝,諸葛亮出任丞相,總理國家大事,關羽鎮守荊州。

章武三年(223)春,劉備在永安病危,召諸葛亮矚託後事說:「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助,便給以輔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盡力相輔,效忠貞之節,死而後已!」後主即位,諸葛亮受封武鄉侯,建立丞相府以處理日常事務,又兼任益州牧。當時,全國的軍、政、財,事無大小,皆由諸葛亮決定。

     建興五年(227)三月,諸葛亮上《出師表》於後主,率軍至漢中,準備北伐。他先在漢中練兵約一年,然後北攻。魏南安(治甘肅隴西)、天水、安定(治甘肅濟川)三郡當即降蜀。魏明帝親赴長安督戰,以曹真督關右諸軍,採用以防守為主的戰略。蜀軍先揚言要由斜谷道攻取郿縣,並使趙雲、鄧芝率一軍據箕谷(今陝西褒城西北)為疑軍,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參軍馬謖領一軍為先鋒,駐街亭。馬謖揮不當,大敗於魏軍,丟失街亭。蜀軍失去前進的據點,只好退回漢中(正史並無「空城計」退司馬懿軍之說)。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上書自貶三級,以右將軍身分行丞相之職。

  建興六年(228)冬,魏軍三路攻吳,關中空虛。諸葛亮再次率軍北伐。蜀軍此次出大散關,圍攻陳倉二十餘日不下,糧盡而退。建興七年(229),諸葛亮第三次率軍北伐。蜀軍西向,取魏武都、陰平二郡而回。諸葛亮復任丞相。

  在這一時期,諸葛亮與李嚴的矛盾為引人關注的焦點。本來,他們兩人同受劉備託孤,共為輔臣。直到建興四年(226),兩人關係還比較好,諸葛亮在與孟達的信中環稱讚李嚴。但不久,李嚴寫信給諸葛亮,建議利用掌握朝政大權的便利,像曹操那樣進爵封王,接受「九錫」,這樣他也能撈到若干好處。諸葛亮對此非常生氣,在回信中狠狠批評了李嚴一通。不久,諸葛亮在即將伐魏前,調李嚴帶他所轄的二萬軍隊來鎮守漢中。李嚴卻討價還價,要諸葛亮從益州東部劃出五郡設立江州,讓他當江州刺史,致使調動未成。諸葛亮以大局為重,也就妥協了;建興七年,陳震在出使東吳前,專門找諸葛亮匯報李嚴的巧詐問題,特別談到李嚴早年在家鄉為官時的一些劣跡,但沒引起諸葛亮的足夠重視。建興八年(230),曹軍欲三路攻蜀,諸葛亮再次要李嚴帶二萬軍隊到漢中坐鎮,李嚴又討價還價。諸葛亮即做讓步,任命其子為江州都督督軍,接替李嚴調走後的工作,李嚴這才執行調動命令。建興九年(231),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嚴在漢中負責後勤供應,李嚴未及時籌集到糧草,便寫信給諸葛亮說皇上命令退兵。諸葛亮退軍後,他又欺騙朝廷說此次退兵是為了誘敵。當諸葛亮回來後,他又故作驚問:「軍糧已經夠用,為何突然退兵?」於是,諸葛亮在上朝時拿出李嚴的書信為據,與許多將士一道簽名上表,彈劾李嚴,將他免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興十二年(234)二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軍出斜谷,據五丈原(今陝西岐山縣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與東吳約好同時攻魏。但東吳遲遲不發兵,迄至五月,孫權才派陸遜、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漢囗),進攻襄陽,孫權自己則率大軍圍合肥新城。對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敗東吳。他親率水軍東征,讓西守的司馬懿堅守不戰,讓蜀軍糧盡自退。但當孫權得知魏主的意圖後,認為己方成了主戰場,吃了虧,即令全線撤軍。在西線。諸葛亮鑑於以往的教訓,分兵屯田,打算久駐。這年八月,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於前線,時年五十四歲。蜀軍全線撤軍。諸葛亮在生前留下遺囑:「葬於漢中定軍山,就在山坡中挖一個墳,墳坑可裝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隨葬器物。」

  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志》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後人所編,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


本人相當喜愛他寫的出師表喔^^

諸葛亮-出師表

前出師表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劣得所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復之言,則責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後出師表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怫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弩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合、鄧銅等,及驅長屯將七十余人,突將無前,叢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余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作者: DarkRobert    時間: 2007-6-3 00:10:12     標題: 順便介紹這個人吧-荀彧

東漢末年群雄曹操麾下非常重要之謀士~當時大多計策都來於他!

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群雄曹操麾下重要謀士。


生平
荀彧出身官宦世家,年輕就展露才能,免於譏議。南陽名士何顒曾經讚其為「王佐之才」。189年,舉為孝廉,再遷亢父令(音「剛甫」)。董卓入長安時期,預測到家鄉潁川必會受攻擊,勸村人搬走,但村人不聽,荀彧惟有棄官與家人搬到冀州,後來潁川果然受到董卓軍屠殺。

漢末諸侯割據,他先依附袁紹,發現袁紹不能成大事,便於191年投奔東郡太守曹操,曹操視他為張良,任為奮武司馬,一年後再為鎮東司馬。194年,當曹操征陶謙時,陳宮與張邈背叛曹操,迎接呂布。當時荀彧守鄄城(鄄,音「倦」,juanˋ),郭貢率數萬兵來到城下,郭貢求見,荀彧親自出城見面,夏侯惇雖勸阻,但荀彧認為郭貢口和心不和,果然成功令郭貢撤走。荀彧便與程昱、夏侯惇力保三城,令曹操有能力反攻呂布。

196年8月,荀彧提出迎漢獻帝到許昌,令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大增。不久就任侍中,守尚書令,參與軍國大事,多次提出計謀,也舉薦了荀攸、鍾繇、郭嘉、陳群、杜襲、司馬懿、戲志才等謀士,建立起一個陣容強大的智囊團,成為曹操集團中重要謀士。其間勸阻了曹操北伐袁紹,認為應先討伐呂布,曹操遵從。官渡之戰前,孔融曾對荀彧表示擔心袁紹勢強,但荀彧一一分析袁紹君臣之錯,後來正如他所預料。

200年,在曹、袁對峙於官渡,曹操因缺糧而想撤退,但荀彧以一信令曹操下定決心,最終擊敗袁紹。被封為萬歲亭侯,食邑一千戶。其間勸止曹操南征劉表、復置九州之事。212年,董昭等人推舉曹操為魏公,但荀彧仍忠於漢室,站在獻帝的立場,所以提出反對。

曹操雖然口頭答應不作魏公,但心頭不忿,而且之前荀彧曾從伏完手中收過漢獻帝抱怨曹操誅殺董承的信,曹操對荀彧已經不悅。正好曹操南征孫權,派荀彧到譙犒軍,任為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在途中至壽春憂鬱而死。另有一說曹操送來一個空盒,荀彧知道是要他自殺,於是服藥。時年五十,諡為敬侯。第二年,曹操升任魏公。


特徵
典略中形容荀彧擁有「為人偉美」,而潘勗為荀彧立碑文寫遁「瑰姿奇表」,更被狂士禰衡說荀彧「文若可借面弔喪」,其意為荀彧有美貌,可以用來弔喪,其人可見是一美男子。

他對忠於漢室,早年支持曹操迎接漢獻帝到許,令漢獻帝受到保護,後來又反對曹操進為魏公,而為保漢室。但就因如此,與曹操理念背離。


評價
三國誌評曰:「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鑒先識,未能充其志也。」

裴松之評曰:「世之論者,多譏彧協規魏氏,以傾漢祚;君臣易位,實彧之由。雖晚節立異,無救運移;功既違義,識亦疚焉。陳氏此評,蓋亦同乎世識。臣松之以為斯言之作,誠未得其遠大者也。彧豈不知魏武之志氣,非衰漢之貞臣哉?良以於時王道既微,橫流已極,雄豪虎視,人懷異心,不有撥亂之資,仗順之略,則漢室之亡忽諸,黔首之類殄矣。夫欲翼讚時英,一匡屯運,非斯人之與而誰與哉?是故經綸急病,若救身首,用能動於嶮中,至於大亨,蒼生蒙舟航之接,劉宗延二紀之祚,豈非荀生之本圖,仁恕之遠致乎?及至霸業既隆,翦漢跡著,然後亡身殉節,以申素情,全大正於當年,布誠心於百代,可謂任重道遠,志行義立。謂之未充,其殆誣歟!」

何顒:「王佐才也。」

曹操:「吾之子房也。」、「與君共事已來,立朝廷,君之相為匡弼,君之相為舉人,君之相為建計,君之相為密謀,亦以多矣。夫功未必皆野戰也,原君勿讓。」、「君之策謀,非但所表二事。前後謙沖,欲慕魯連先生乎?此聖人達節者所不貴也。昔介子推有言『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君密謀安眾,光顯於孤者以百數乎!以二事相還而復辭之,何取謙亮之多邪!」

曹操表荀彧:「臣聞慮為功首,謀為賞本,野績不越廟堂,戰多不踰國勳。是故典阜之錫,不後營丘,蕭何之土,先於平陽。珍策重計,古今所尚。侍中守尚書令彧,積德累行,少長無悔,遭世紛擾,懷忠念治。臣自始舉義兵,周游征伐,與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發言授策,無施不效。彧之功業,臣由以濟,用披浮雲,顯光日月。陛下幸許,彧左右機近,忠恪祗順,如履薄冰,研精極銳,以撫庶事。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宜享高爵,以彰元勳。」、 「昔袁紹侵入郊甸,戰於官渡。時兵少糧盡,圖欲還許,書與彧議,彧不聽臣。建宜住之便,恢進討之規,更起臣心,易其愚慮,遂摧大逆,覆取其眾。此彧睹勝敗之機,略不世出也。及紹破敗,臣糧亦盡,以為河北未易圖也,欲南討劉表。彧復止臣,陳其得失,臣用反旆,遂吞凶族,克平四州。向使臣退於官渡,紹必鼓行而前,有傾覆之形,無克捷之勢。後若南征,委棄兗、豫,利既難要,將失本據。彧之二策,以亡為存,以禍致福,謀殊功異,臣所不及也。是以先帝貴指縱之功,薄搏獲之賞;古人尚帷幄之規,下攻拔之捷。前所賞錄,未副彧巍巍之勛,乞重平議,疇其戶邑。」

後漢書論曰:「自遷帝西京,山東騰沸,天下之命倒縣矣。荀君乃越河、冀,閒關以從曹氏。察其定舉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國艱,豈雲因亂假義,以就違正之謀乎?誠仁為己任,期紓民於倉卒也。及阻董昭之議,以致非命,豈數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過矣。常以為中賢以下,道無求備,智筭有所研疏,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詰者也。夫以衛賜之賢,一說而斃兩國。彼非薄於仁而欲之,蓋有全必有喪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方時運之屯邅,非雄才無以濟其溺,功高埶彊,則皇器自移矣。此又時之不可並也。蓋取其歸正而已,亦殺身以成仁之義也。」

後漢書贊曰:「公業稱豪,駿聲升騰。權詭時偪,揮金僚朋。北海天逸,音情頓挫。越俗易驚,孤音少和。直轡安歸,高謀誰佐?彧之有弼,誠感國疾。功申運改,跡疑心一。」
作者: 邪影    時間: 2007-6-3 00:14:13

個人覺得是郭嘉吧...
要是沒有他獨排眾議...可能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戰可能玩不起來了吧
要是官渡沒有打贏....
那麼曹魏根基的建立可能還要再等許多年喔
作者: DarkRobert    時間: 2007-6-3 01:44:57     標題: 看來各位真的很喜愛郭嘉~那也介紹一下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人(今河南禹州市),本屬於東漢末年群雄袁紹麾下,後成為曹操麾下重要謀士,任司空軍祭酒,封洧陽亭侯,死後諡為貞侯。

生平
弱冠隱居
郭嘉少年時已有遠見,見漢末天下將會大亂,於弱冠(二十歲)後便隱居,秘密結交英傑,不與世俗交往,所以不是太多人知道他。197年,郭嘉二十七歲時,被辟為司徒府,投於袁紹帳下,但認為袁紹沒有決斷力及用人之才,難成大事,便離開袁紹。後郭嘉得曹操謀士荀彧的推薦,代替早逝的戲志才,曹操與郭嘉討論天下大事後說:「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令我成就大業的人,必定是這個人。)」而郭嘉出門後,亦高興的說:「真吾主也。(真是我的君主。)」便被表為司空軍祭酒。


出謀獻策
劉備被呂布襲擊,依附於曹操。謀士程昱向曹操建議殺死劉備,以絕後患,曹操便問郭嘉有何意見,郭嘉認為:「有是。然公提劍起義兵,為百姓除暴,推誠仗信以招俊傑,猶懼其未也。今備有英雄名,以窮歸己而害之,是以害賢為名,則智士將自疑,回心擇主,公誰與定天下?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機,不可不察!(的確。但曹公舉劍起義兵,為百姓除暴,推出誠信用以招攬英雄俊傑,但仍未做到。現今劉備有英雄名聲,他在窮途末路時投靠我們而我們將他殺害,這是殺害賢士的惡名,那智者、將士都會自疑,再次想選擇誰作主人,那曹公要和誰平定天下?所以除掉一人之患,而危害到四海的聲望,安危的選擇,不可以不察覺!)」曹操亦有感於此,便不殺劉備。

不過,郭嘉亦認為劉備有萬人敵關羽、張飛跟隨,而劉備得人心,不會為人之下。所以向曹操上諫「古人有言:『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宜早為之所。(古人有說:『一日放縱敵人,便成數世的禍患。』,宜早些建立恰當的位置。)」意思就是要軟禁劉備,但曹操卻不接納軟禁劉備的計謀,為了使他心服於自己,反而對劉備更親近。196年,曹操東征呂布,呂布固守城池,曹軍疲乏,曹操有意退兵,但郭嘉與荀攸都認為呂布必敗,建議用水計強攻,果然攻克呂布。不久,劉備藉攻打袁術而離開曹操,程昱、郭嘉曾再勸阻曹操:「放備,變作矣!(放走劉備,會生變數了!)」但當時劉備已走,而且果然奪了下邳,對抗曹操,曹操大嘆不應放走劉備,便決定與袁紹開戰前,先東征劉備,眾將領都擔心袁紹會南下,但曹操不認同,郭嘉亦認為先東征較為務實。最後曹軍遂大破劉備,解決了東邊的問題。


算盡袁家
官渡之戰前,曹操擔心勢力不及袁紹,郭嘉與荀彧便分析出曹袁間的十勝十敗,令曹操信心大增。開戰後,兩軍於官渡對峙,江東之主孫策有意北上,攻擊曹操根據地許都,曹營眾人皆感恐懼,但郭嘉研判孫策喜歡輕騎單出,必為刺客所害。果然,孫策在一次狩獵中被仇敵許貢的食客所殺。

200年,曹操大敗袁紹。不久袁紹死去,曹操出兵討伐袁紹兒子袁譚、袁熙、袁尚,節節勝利,眾人都認為應該乘勝追擊,唯獨郭嘉則認為應退兵,令其自相殘殺,曹操從計,南擊劉備。袁譚、袁尚果因爭奪冀州而開戰。可是袁譚為袁尚所敗,出走平原,並派遣辛毗向曹操求降。曹操便進攻鄴城,將袁尚趕向北走。不久曹軍又擊敗袁譚,平定冀州。郭嘉被封為洧陽亭侯。

曹操繼續北上,討伐袁尚及外族烏桓,曹營中都怕荊州的劉表會派劉備偷擊許都,但郭嘉又認為劉表與劉備實是不和,所以應盡快解決北方事宜,更建言要兵貴神速,宜留輜重,輕騎兼程,出其不意,果然大破敵軍,斬殺蹋頓,一路追殺袁尚。袁熙、袁尚前去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公孫康將他們殺死,表示歸附曹操,曹操成功統一北方。


惜哉奉孝
當曹操自柳城北還時,郭嘉得了重病,曹操非常擔心,不斷前去探望。可惜,郭嘉回天乏術,死時三十八歲。曹操到其喪禮時,大感哀痛,對荀攸等說:「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各位年紀都是我的一輩,唯獨奉孝最幼少。當天下定了後,想囑託他後事,但他中年夭折,真是天命呀!)」諡郭嘉為貞侯。208年,曹操於赤壁之戰大敗,大歎:「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而後也經常懷念起他,如「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262年,因功而受到曹奐於曹操廟庭祭祀的禮遇。


特徵
郭嘉體弱多病,行為不太檢點,就算被陳群檢舉,但仍不作改變,不過曹操愛惜郭嘉的才能而不加責備。看其弱冠後隱居,可見他喜愛不受拘束。此外他有遠見,對他人的心理與性格都能推測清楚,如劉表、劉備、孫策、袁紹、袁譚、袁尚等都被其推測過,極其準確,又能精確的表達事情,曹操也大讚他「唯奉孝為能知孤意。」


評價
三國誌評曰:「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於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

曹操:「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唯奉孝為能知孤意。」、「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曹操表郭嘉:「臣聞褒忠寵賢,未必當身,念功惟績,恩隆後嗣。是以楚宗孫叔,顯封厥子;岑彭既沒,爵及支庶。故軍祭酒郭嘉,忠良淵淑,體通性達。每有大議,發言盈庭,執中處理,動無遺策。自在軍旅,十有餘年,行同騎乘,坐共幄席,東擒呂布,西取眭固,斬袁譚之首,平朔土之眾,踰越險塞,盪定烏桓,震威遼東,以梟袁尚。雖假天威,易為指麾,至於臨敵,發揚誓命,凶逆克殄,勳實由嘉。方將表顯,短命早終。上為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喪失奇佐。宜追增嘉封,並前千戶,褒亡為存,厚往勸來也。」、 「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勳,實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戶,並前千戶。」

曹操書信給荀彧,追思郭嘉:「郭奉孝年不滿四十,相與周旋十一年,阻險艱難,皆共罹之。又以其通達,見世事無所凝滯,欲以後事屬之,何意卒爾失之,悲痛傷心。今表增其子滿千戶,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且奉孝乃知孤者也;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追惜奉孝,不能去心。其人見時事兵事,過絕於人。又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則不生還』。然與共論計,云當先定荊。此為不但見計之忠厚,必欲立功分,棄命定。事人心乃爾,何得使人忘之!」
作者: jong5888    時間: 2007-6-5 01:27:03

時勢造英雄 英雄造時勢
沒有所謂的第一
因為 沒法在相同的時間點做比較
所以啦 歷史總是給人無限的遺憾
真要爭第一成長型的人物 小弟覺得 黑面張飛才是厲害
從醉失徐州到義釋嚴顏到後來ㄉ智取張郃
他的轉變 才是映證了 人經過學習過去教訓
改變自己 最明顯的例子 小小意見 分享一下
作者: 木華黎    時間: 2007-6-5 02:49:07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阿彰    時間: 2007-6-13 00:21:02

我個人投司馬懿一票...(眾人痛毆><)
心得是:
他知己知彼
百戰百勝
當時三分天下
如果沒有司馬懿
曹丕 位子會做不穩的
想看看:諸葛亮是多麼厲害的軍師
卻也只能在五丈原 結束了他的一生

還有:... 馬良之子~忘記了><
諸葛亮叫他駐守
探仔告司馬
司馬: 大笑 此人只能紙上談兵   (不用打就知道結果><  真的是很了解對方)
果真 蜀軍大敗
還有他的兩個兒子 都非常的有成就
他的孫子 司馬炎 最後不是統一三國~晉
還有 有一次 曹丕誤聽 (離間計)
叫司馬去守西涼 不久 蜀兵進軍長安
嚇的曹丕 只得趕快宣回司馬懿

所以我個人覺得 魏國沒司馬懿
統一三國的會是劉禪
作者: sex-boy    時間: 2007-6-13 08:04:13

司馬懿無論是文官或是指揮大軍的統帥都相當稱職,諸葛亮在世期間不斷北伐但頂多只能以戰術性勝利(尤其是第一次北伐,但當時司馬懿因讒言遭貶回鄉)的成就來保持主動狀態,等到街亭一役失敗之後後面幾次北伐在司馬懿的指揮之下魏國始終可以保持戰略性的優勢,等到諸葛亮一過世,其後繼者對於政務軍務的掌控能力就不能像他在位時表現的那麼傑出,蜀國的國力慢慢走向衰敗,司馬懿就集中精力來擊破始終在遼東地區虎視眈眈的公孫淵以及消滅曹爽兄弟鞏固了自己的權利,可能有人會想跟諸葛亮匡服幼主忠君不貳的行為比較起來,司馬懿就沒有那麼偉大,誠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最高境界,但是司馬懿在世時仍然能夠盡人臣之本分,死的時候也以魏臣的身分而終,對於亂世當中的權力者而言能夠身居高位而善終相信如果沒有一點本事應該也很難做到的吧!
作者: mada1283    時間: 2007-6-13 09:51:21

呵呵...諸葛多至近乎妖.這是近代給予孔明的評論.不過.小弟確實推崇諸葛軍師
其謀略.經營.不論軍事.經濟.外交.政治.均有其獨到之處.為全方位的軍師.並不是單純
軍事謀略而已.
作者: 翔風鷲    時間: 2007-7-26 11:40:44

歷史是很主觀的事

很多謀士會出名都自有他成名的計策

翔風較推崇的還是諸葛亮、賈詡跟郭嘉

其中較欣賞的是賈詡的才能

畢竟三國史上能讓曹操兩次吃到敗仗的

殺他兒子與大將,還能讓曹操笑嘻嘻的納他為部下的

只有他一人而已

真正利害的是涼洲之戰吧!!

馬超的武勇連虎癡許褚都只能勉強與之匹敵

韓遂也殺得曹操割鬚棄袍

也多虧賈詡之計才讓曹操成功離間韓、馬

並取得涼洲

真要提個差別的話

孔明、郭嘉、賈詡與司馬懿最大的不同是

前者是以計謀作戰為主,後者則是多靠兵法取勝

雖然孔明他們也熟讀兵法,但活用性上還是勝過仲達

這也是仲達頻頻吃到孔明虧的原因

----------------

大家都提過諸葛亮與郭嘉的事蹟了
也不用翔風再多加贅述
作者: *雨天*    時間: 2007-7-31 16:55:28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丫樂    時間: 2007-8-1 01:00:47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gm02548058    時間: 2007-8-2 02:02:06

小弟ㄉ高見是 陸抗  羊估 這兩位人也不錯 還有田豐 費翔  但我覺得座強ㄉ應該是水境先生司馬崴
作者: benlkw0109    時間: 2007-8-8 15:12:26

原帖由 tealaweses 於 2007-4-24 10:13 發表
發在歷史戰役區不知妥當否
但是畢竟戰役是由人主導的
所以應該沒關係吧

很多人想到三國第一軍師
都會想到諸葛亮 周瑜  司馬懿等人

但我卻覺得另外一個人
賈詡
因為他是唯一一個挫敗曹操兩次的人
而且 ...



我十分同意這位大大之言論,
但我要強調的是因為他是唯一一個挫敗曹操兩次的人
殺了大將典偉以及曹昂的是張銹的士兵們(他們因保護好色的操而戰死)
而不是賈詡

我也認為他有當三國第一軍師的資格,雖然曹操有5個一流的軍師,但大部份都不得善終,只有賈詡能自然老死,這是因為他能洞悉人心,利用心理戰術來上位及保命,性命比任何東西都重要(諸葛亮未能洞悉人心:不能駕馭馬稷而失分)!!
作者: z89829113    時間: 2007-8-9 09:22:37

可是 .. 我覺得應該是孔明耶 .. 因為他是神算..

也讓曹操挫敗許多次  ..

妳所說的賈詡 .. 我覺得 .. 應該是曹操的﹝人才是舉﹞的關係芭 qq! ..
作者: jojoamani    時間: 2007-9-9 09:48:50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漫天風雨    時間: 2007-10-19 03:22:04

第一軍師,會是很沉重的事情,即使現代大家的討論都精采紛呈,何況於當時時代呢?
軍師呢,比儗現在,是參謀總長的位置。軍事的諮詢首席。國防部長,則偏近於太尉的位置。

在重視軍事的亂世,軍師的地位,自然水漲船高,政治,軍事,民生,人才各為表裡。沒有好的政治方針,不會有好的措施,讓國富民強更甚者,乃是國家未來存亡,發展方向。沒有好的軍事,家國不能保衛,不用別國侵略,盜賊已經讓你覆亡。沒有好的民生,不會有穩定的物資供給,為本的人民動亂,失去生產力,經濟,軍無餉,兵無食,將無兵,兵器無工,運糧無牛馬。沒有好的人才,政令不行,行不得方法,貪官污吏橫行,政令失效難行,小單位到高層運作不靈,甚至因此影響政治。環環相扣,缺一被當時所淘汰。

當軍事凌駕於一切,通盤考量的著眼點再此時,軍師的作用,仍然有一個限制,用軍師的人。

曹操,本身機謀多變,擅長使用人謀,麾下謀臣擁有極大發揮空間,各逞其能。孫權善於對待臣下,即使跟張昭鬧開了,放火都要把張昭檯出來。當王權徬徨孤立,能正確用人不疑的鞏固以周瑜魯肅意見貫徹,貫徹到政權穩固,後繼呂蒙,顧雍,陸遜等等達到最佳的國家方向,識人之才絲毫不讓曹劉,造成穩定江東政權軍略事工。劉備一直秉持正統,手下能人多半以漢事正統堅持者跟隨,群起群力以復興漢室為依歸,擁有最高凝聚力,其攏絡將才手段,也有著推心置腹大量。如果他跟孫權兩個,都差一點點的話,天下形勢,即使軍師再好,都將會是曹操的囊中物。

小弟單單以軍師作用來綜觀三國當時,得君主之重用,發揮程度最大影響最深遠,造成的形勢顯著者,軍略來說,貢獻最大者是周瑜,荀攸,郭嘉,呂蒙,諸葛亮,司馬懿,賈詡。政治最大者,諸葛亮,荀彧,張昭,司馬懿,顧雍,蔣琬等等。人才最大者(人才任用賞罰),諸葛亮是唯一翹楚,民生最大者,諸葛亮,毛价,張紘,鍾繇,蔣濟,步騭,鄧艾。外交最大者,鄧芝,費禕,張溫等等。綜觀來說,種種層面的貢獻,以諸葛亮為三國第一全方位的軍師,政治軍事擔當,甚至扶弱主的情形。

郭嘉優秀謀略,賈詡深知兵要,貢獻程度,相對畢竟有限,前者早亡袁紹兵敗之際,算無遺策,畢竟官渡之戰首功的謀臣,卻仍是荀攸堅持意志。賈詡投曹後謀略不減,畢竟於當時天下大勢貢獻仍有限,周郎鞏固孫權地位,司馬懿明眼洞悉,恢復曹操死後政治紊亂情形,養成王朝弱後一線生機。私心培植勢力同時,卻鞏固了政體。諸葛亮治蜀,打擊大族,穩定民心,鼓勵生產,明賞罰,拔擢人才,將最有限的人才之中,發揮最大效能,諸葛亮在世時,蜀國吏治三國第一無雙,直到死後多年,局面仍一直穩固讓魏吳不敢來犯,即使北伐詬病無功,卻是以三國最弱的國力,強逼震動過曹丕,強至想遷都,推拔的官職較小優秀者雖多卻姑且不論,繼任的蔣琬,費禕,姜維,延續了蜀國多少年政權?

曹操如果沒有郭嘉,程昱,荀攸,荀彧,劉燁,陳群,鍾繇,滿寵,田豫等等等等等,曹操的實力,仍然充滿光彩。每次戰爭真正主導者,畢竟是曹操自己,且親自領軍。孫權沒有周瑜,魯肅,甚至不會有赤壁之戰的發生,而成為另一個劉琮。劉備沒有諸葛亮的話,蜀中如何調停各勢力,到穩定,到有國力可以讓他任性發起宜陵之戰,到可以稱王稱帝,並且延續劉禪這扶不起阿斗政權呢?司馬懿不可能是忠貞者卻才華洋溢。優秀如周瑜即使長生,也應該只是類似孫策江東虎的有震動天下實力大將,雖盼望他的功績更全面性,畢竟實在欣賞他,卻必須承認,即使關於政事上,司馬懿仍然更強過周瑜。目前有限的所知!

小弟推舉諸葛亮,或許愛他得其主,忠貞盡力,光芒顯燿。到今天四川,仍有人追悼,以他為榮。但是其時最欣賞的,是那風流早死的周郎。

所敘述資料,若有闕誤,有請指教討論唷^^很棒的主題,很多很棒的回覆^^
作者: 焦油瑪琪朵    時間: 2009-3-20 03:20:16

我是以經營企業的眼光來看
我一定是選荀彧+1
在一個集團裡做事能力在強的人也不可能隻手遮天
像是荀彧就是一個不錯的CEO
我認為有幾點可以讚賞的例子舉出來說明
他為曹操組了一個強大的智囊團像是眾所皆知的郭嘉、程昱等
三國志荀彧攸賈詡傳有提到一段
天子拜曹操大將軍,進荀彧為漢侍中,守尚書令。常居中持重,曹操雖征伐在外,軍國事皆與荀彧籌劃焉。曹操問荀彧:“誰能代卿為我謀者?” 荀彧言“荀攸、鐘繇”。先是,荀彧言策謀士,進戲志才。戲志才卒,又進郭嘉。曹操以荀彧為知人,諸所進達皆稱職,
最關鍵的一戰對袁紹一段
建安五年,與袁紹連戰。曹操保官渡,袁紹圍之。曹操軍糧方盡,書與荀彧,儀欲還許昌以引袁紹。荀彧曰:“今軍食雖少,未若楚、漢在?熒陽、成皋間也。是時劉邦、項羽莫肯先退,先退者勢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曹操乃住。遂以奇兵襲袁紹別屯,斬其將淳于瓊等,袁紹退走。審配以許攸家不法,收其妻子,許攸怒叛袁紹﹔顏良、文醜臨陣授首﹔田豐以諫見誅:皆如荀彧所策。

曹操底下的確是有許多厲害的軍師,但我認為戰略(荀彧)可比戰術(軍師群)還高階哩!!

像有人說周瑜不錯...我也也認為是不錯啦~只是赤壁戰後攻打荊州的曹仁就不是那麼漂亮了
結局周瑜是贏了沒錯畢竟曹仁以寡擊眾擋住周瑜攻勢達一年之久。
作者: m303i2    時間: 2009-6-25 20:31:40

太多軍師了拉 只不過它們沒有在同一時期鬥過 真可惜
作者: 港邊一隻鳥    時間: 2009-6-26 15:41:28

我個人是滿喜歡姜維的大家參考一下吧
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郡冀縣(今甘肅甘谷縣)人。三國時代原為曹魏天水郡的中郎將,後降蜀漢,官至涼州刺史、大將軍。
姜維父親早年死於羌、戎的叛亂中,與母親相依為命,姜維喜歡漢朝學者鄭玄的學說,時常結交一些豪傑,心中有大志。最初為曹魏將領,建興六年諸葛亮出兵祁山,當時姜維及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正與天水太守馬遵同行,馬遵聽到漢軍將至且諸縣皆響應漢軍,懷疑姜維等人皆有異心,遂棄姜維等人自行逃走,姜維等人察覺馬遵已逃走,想回去,但城門已關閉,想回去冀城也被拒於門外,在情勢所逼下投降蜀漢(《三國演義》記述姜維曾用計使諸葛亮北伐受挫,然後諸葛亮用計收降姜維)。

姜維投降蜀漢後,年僅27歲就封侯拜將,官拜義將軍,封當陽亭侯。諸葛亮對姜維評價很高,曾說:『姜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我觀察他的才能,李邵、馬良都比不上他,為涼州的上選人才。』又說:『姜維不但在軍事上很有見解,而且為人勇敢大膽,深明義理,深解兵法。更為可貴的是此人心存漢室,我打算讓他一邊操練中虎步兵五六千人,一邊將我平生所學的軍事知識傳授給他,然後就帶他進宮去覲見天子,請天子予以重用。』。

234年諸葛亮死於五丈原後,蜀漢後主加封姜維右監軍、輔漢將軍,統率諸軍,進封平襄侯。238年,隨諸葛亮的後繼者蔣琬(時為大將軍)遷往漢中。蔣琬不久升為大司馬,便以姜維為司馬。243年升為鎮西大將軍,涼州刺史。247年升衛將軍,與費禕共同行使尚書的職權,當年並平定汶山平康蠻人的反叛,以及在隴西、南安、金城界和魏國將軍郭淮、夏侯霸交戰。249年,劉禪授姜維假節,姜維出兵西平,沒有什麼重大戰果就撤兵。費禕還健在的時候,和姜維的戰略相左,主張主動攻擊的姜維每次出兵,費禕只給他一萬人的軍隊,所以沒有重大失誤(相比後來)。
253年,姜維在費禕死後統領蜀漢的軍權,開始大規模的北伐行動,和魏國互有勝敗。但256年和262年兩次大敗給鄧艾,蜀漢軍力大傷,種下滅亡的遠因。此後姜維和蜀漢宦官黃皓不合,為避禍而在沓中屯田。
263年,魏國將領鄧艾、鍾會進攻蜀漢,姜維向朝廷發出警告並提出防守戰略,但是因為黃皓迷信鬼神,求神問卜之後認為魏國不會入侵,所以便將姜維的奏章壓下來,以致朝廷沒有人知道這個事情。魏軍勢如破竹,最後和蜀國軍隊在劍閣僵持不下,因為補給線太長,鍾會有退兵的意思,但是鄧艾主張冒險一博。鄧艾從陰平繞過劍閣奇襲,破了綿竹,蜀將諸葛瞻、諸葛尚、黃崇、張遵、李球等戰死,兵臨成都,最後劉禪決定投降。

姜維聽聞鄧艾攻破綿竹關後,又聽到許多關於劉禪的傳言,有說劉禪死守成都,有說劉禪往南中逃亡,又有說往東要投靠東吳,因此便捨棄劍閣往成都方向前進。不久接到劉禪投降的命令,蜀軍非常憤怒,紛紛拔刀砍石來發洩。於是姜維便決定假降鍾會,挑撥鍾會和鄧艾的關係,慫恿鍾會叛亂,意圖趁亂復興蜀漢。但是最後魏軍沒有響應鍾會的叛亂,蜀地的魏軍發生兵變,鍾會、姜維和一些蜀漢遺臣在亂軍中被殺。據《三國志·姜維傳》的注引《世語》記載,姜維死後腹部被剖開,發現他的膽跟斗一樣大,所以後世有「大膽姜伯約」的說法。
作者: 風戀~    時間: 2009-6-26 18:48:10

以上大家提的確實都是數一數二的軍師
在下認為姜維也是個不錯的策士 能文能武
又曾有過擊敗孔明的紀錄
雖說後期伐中原沒有驚為天人的表現再出現了
但是!不在乎天長地久 只在乎曾經擁有
作者: qq22324596    時間: 2009-7-2 18:44:07     標題: 回覆 #42 風戀~ 的帖子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skyuioCG    時間: 2009-11-7 23:35:41     標題: 回覆 #5 幽幻 的帖子

戲誌才也是曹操很信任的人喔
只是很早就死翹翹了
作者: gju    時間: 2009-11-8 21:59:20

原帖由 破天荒 於 2007-4-24 19:31 發表
我也投郭奉孝一票...
只是很可惜太早死了...
沒能跟孔明和公瑾一較高下...

諸葛亮是演義神話的太過火了,他是強在內政。
作者: 銀紋    時間: 2009-12-27 22:59:36

夏季???   赤壁之戰不是在冬天嗎???     翔風大搞錯了吧?
作者: 仲田總司    時間: 2012-3-13 19:47:49

諸葛亮~周瑜~司馬懿這三人的確是很厲害又有名的軍師!
但也還是有一樣厲害的人,像大大說的賈詡也一樣相當厲害喔!
文筆方面我不會形容他有多厲害,但我個人覺得他的能力並不遜色於(諸葛亮~周瑜~司馬懿)這三人!
作者: 真希兒    時間: 2012-3-14 19:56:43

其實應該這麼說
如果郭嘉在..或許還有人能勸住曹操不去打赤璧之戰
並不是說郭嘉能阻止火燒赤璧
審時度勢.算人心思是郭嘉的強處.這是曹操所不及的.兵法之言.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郭嘉就強在這裡
當初打官渡之戰.眾人心荒意亂.遊移不定時.郭嘉跳出來立出曹操十勝袁紹十敗之論.又算出孫策遲早必死於匹夫之手.就是一個證明
所以說如果赤璧之戰時郭嘉還活著.郭嘉也一定會立出曹操水軍弱勢.士兵兵心不穩.水土不服及孫權劉備合作上的問題論點去說服曹操.而曹操也會聽取郭嘉的意見.相對於其他後面陸續加入的不輸郭嘉的優秀參謀..我個人相信曹操會比較聽進郭嘉的話.畢竟郭嘉跟曹操可是推心置腹的存在..
或許那場赤璧就不是水戰而是陸戰了也不一定.說不定根本不用打.孫權就已經殺掉劉備了(畢竟是曹操壓境.孫劉才合作的.如果曹操不壓境..孫權會不為了荊洲這塊地先殺了劉備嗎!?)
作者: 學不會    時間: 2012-3-15 21:04:50

小弟推郭嘉

郭嘉在作戰方面是有數多功勞的

屠一城;降十城
官渡之戰大顯神威,舉出十個優勢,讓曹操服下了顆定心丸,讓曹操決意有助於官渡之戰大獲全勝
作者: 天台飛人    時間: 2012-3-16 10:39:55

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出身士族家庭,三國時期魏國大臣,政治家、軍事家。生平最顯著的功績是多次親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的北伐,以其功著

老謀深算外加對抗諸葛亮!
作者: 焦油瑪琪朵    時間: 2012-4-26 23:55:52

天台飛人 發表於 2012-3-16 10:39  
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出身士族家庭,三國時期魏國 ...


司馬懿也不是甚麼政治家和軍事家

以現代的眼光來看他算是城府深心機重有野心的政客(沒有甚麼特殊的政績)

曹真過世後接替的司馬懿

跟諸葛亮也才對陣過2次

第一場處女秀就被掛掉好幾千人還讓張郃陣亡

往後的對決也只能靠無視大法加上他的個性也算沉穩

當然以結果論來講擋住諸葛亮攻勢就算是贏了

但要說軍事才能真的沒甚麼特別

不過也因為抵抗諸葛亮的機緣才讓司馬懿有機會接近政治權力核心
作者: 肯尼    時間: 2012-5-3 16:44:09

郭嘉和戲志才分別是前後兩個對曹操影響較大的謀士
一個是在曹操崛起之前出謀劃策
一個是在曹操崛起過程中的得力臂膀
可惜兩人都英年早逝

我到覺得賈詡更厲害
說到算計 一般都是在於擊垮敵人
可是賈詡居然能再重挫曹操之後 又讓這個仇敵心悅誠服的接納自己並委以重任
除了曹操大器 也顯現出賈詡本身的計策縝密難防 連三國中堪稱陸戰軍神的曹孟德都服了
或許說第一太勉強
但是絕對是非常出彩的一位謀士:)

或著該這麼說吧
三國並不存在第一謀士和第一猛將
就算生存在同時代
未曾正面交手過的奇才實在太多了
而且三國的魅力並不在一雄獨霸的氣概
反而是那種群星爭豔的風采阿~~
作者: x3011775    時間: 2012-6-29 16:13:09

郭嘉
但其實曹操最厲害
需要一個軍師幫他解釋
作者: marine    時間: 2012-6-29 21:04:22

曹陣營:郭奉孝,荀彧其次
劉陣營:當然是諸葛亮,龐統其次
孫陣營:周公謹及魯肅
作者: 高橋    時間: 2012-7-7 19:50:48

我覺得是周瑜
三國演義太貶低周瑜了
記得周瑜是推舉過很多人才的
他並不是小雞肚腸的人啊
只不過死得太早 打了一場精采的赤壁後
就GG了


作者: 我不是kobe    時間: 2012-7-8 16:13:42

徐庶个人也是不错的,徐庶,字元直,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
毕竟孔明也是他推荐给刘备认识的,
为人侍母至孝、讲义气【徐庶进曹营———— 一言不发】、有计谋且谦虚,
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谋士啊,只可惜个人历史篇幅不足,没能有效抬高声望
作者: 心情浮動    時間: 2012-7-18 22:21:42

我也覺得三國第一軍師首推  賈詡
畢竟他是陳壽平典說有良平之謀的男人
作者: 邪貓    時間: 2012-9-8 19:25:21

法正呢?諸葛亮曾經說過:法正在 則無夷鄰之敗.
作者: bethelord    時間: 2012-9-11 11:11:00

三國時期的軍師誰強 要先定義軍師 軍師是就現代的用語是參謀 制定一軍乃至一國的戰略
而三國時期由於不像現代專業分工所以說時常會有混職
但是大體上還是可以分出隨軍的文職
以這樣來說 三國中最強的軍師可以說是曹操本人
作者: 07504023    時間: 2012-9-19 16:36:40

+1+1  認同版大得想法

賈詡夠狠 心機超重的

還善於隱藏自己佈置鋒芒太銳



作者: 台灣冠3    時間: 2013-2-6 22:59:49

【郭嘉】
才是三國最強最偉大的軍師!

可惜
郭嘉死後 郭世一族就沒落~
其後代遠不集郭嘉的萬分之一。

如果郭嘉活著
不然司馬懿家族也不可能掌權
作者: F128528678    時間: 2013-7-20 22:24:21

看這篇文章 我可以說在曹操的軍師裡面我最欣賞的就是郭嘉與賈詡 郭嘉在北征烏丸隻錢替曹操精打細算 替他分析各路諸侯心思 當時官渡之戰前夕他替曹操決定是否要出兵攻打 他當時堅決主戰 當時有人就問東有劉表 孫策 北有大敵袁紹 他就跟曹操說 袁紹好謀少決一定會延誤戰機 劉表不過是守城奴想要偏安荊州 孫策喜歡單獨遊獵一定會被仇家暗殺 果真都被他應驗了 袁紹稱小兒子病了 就拖延了戰機 劉表呢 他決定做觀其成甚麼都不做 兩眼乾瞪著這曠世大戰 孫策也在狩獵當中被仇家暗殺 還有他看人確實真的非常準確 他看透了劉備絕非泛泛之輩 必定會與曹操絕裂 不甘於人臣 還有他也看到未來十年光景 荊州必定是天下的中心戰場 並定會有動亂
作者: 吳興二    時間: 2013-7-22 01:41:36

郭嘉也是 只可惜他太早死了!!!

還有龐統
作者: 快樂小說族    時間: 2013-7-22 11:43:27

本帖最後由 快樂小說族 於 2013-7-22 11:46 編輯

各位大大我個人認為軍師一職主要是提供其主公建言補缺及提供計畫表的人,其實三國時代很多人才,都是被優點放大突顯,缺點被縮小隱藏,才會每位看起來都強的妖孽,但是我個人覺得,因當時各種情報資料訊息等的收集和傳遞不易,再加上每一位人物注重的地方不同,還因有人物登場時間差異,所以才會出現每場戰役出風頭的軍師不會是同一人,真的很難判別誰是第一軍師,因為每位都各有長處,沒有一位是全知全能又精通的,但我個人喜歡孔明先生,請問為何沒人提到楊修和呂蒙呢?
作者: 台灣冠3    時間: 2013-12-27 22:42:10

我有自己的意見和堅持

英年早逝【郭嘉】(三十八歲)
曹操也大讚他「只有郭奉孝能清楚我的心意。」
也是讓曹操真心真意的一個好朋友





作者: 最愛蔡正芝    時間: 2013-12-30 13:16:05

認同 印象中他活得最久 可以說是笑到最後不過份~~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