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如何接觸外境而不讓外境牽著走?佛陀在《雜阿含經》中這樣教導我們⋯⋯ [列印本頁]

作者: 現在登入    時間: 2022-11-14 01:33:35     標題: 如何接觸外境而不讓外境牽著走?佛陀在《雜阿含經》中這樣教導我們⋯⋯

如何接觸外境而不讓外境牽著走?佛陀在《雜阿含經》中這樣教導我們⋯⋯

大老遠與同學受邀請趕赴一場祭宴,而氣氛讓人覺得相當沉重,空氣像是凝固了一樣。只見大家雖然隨意而坐,但又鴉雀無聲,誰也不去主動開口說話。雖不是在禪堂打坐,大家都在眼觀鼻、鼻觀心,又明顯的豎起耳朵,看看主事者有沒有突然點名與自己交談。這種詭異的氣氛,實在令人難受。對於習慣自由自在的筆者來說,無疑是一種煎熬。好不容易有個轉機,讓人能夠不離開現場,卻又能避免被這種尷尬的氣氛籠罩,就是到一旁充當泡茶師。筆者猶如掙脫了牢籠的束縛,逃出生天似的大口呼吸著自由空氣。

好巧不巧,剛坐下泡茶不久,迎接到來的是一位在幾個月前,曾大聲呵斥筆者之人瀟灑入座。哎呦!心中哀歎好不容易找到一塊淨土,怎麼又碰上有人來瞎攪和。不由自主想起之前,她面目猙獰的呵斥言語,實在不想在這種場合歷史重演,內心與雙手都不停戰抖著,不斷問自己該怎麼辦呢。心中一面祈求不要重蹈覆轍,也自我安撫,提醒自己忘記過去,活在當下,將往事拋之腦後,做好當下的自己。遂鼓起勇氣問她說:要喝茶嗎?對方也隨意回答:好啊!愉快的奉上一杯茶,往事讓它如煙飄走吧!

經典中有這麼一段,佛陀經摩羅迦舅再三請求,而為其說法的典故[1]。佛陀詢問摩羅迦舅:「對於過去不曾見過的色,你會想要看,對它生起欲望、貪愛、思念、染著嗎?」摩羅迦舅回答:「不會的。」佛陀讚歎摩羅迦舅有這樣的知見,說:「見以見為量,聞以聞為量,覺以覺為量,識以識為量。」看到只是看到,聽到就只是聽到,感覺到就只是感覺到,知道就只是知道。當外境進入感官範圍時,眼識乃至意識不與貪染、憤怒、愚痴等三毒煩惱共舞。現綜合如下:

見——眼識作用

聞——耳識作用

覺——鼻、舌、身三識作用

識(知)——意識作用

佛陀接著說了一偈:「若汝非於彼,彼亦復非此,亦非兩中間,是則為苦邊。」在六根接觸六境自然會生起六識,三者和合時而不染著貪、瞋、痴煩惱,就能到達苦的盡頭。

根據經典開示,當六根(感官)接觸外境——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觸物、意識法時,我們無法阻止它們接觸外境,也無法去改變外境,來迎合感官。我們應當將一切視為因緣生、因緣滅,在根門接觸外境而產生識時,如理作意及正念正知當下,單純的只是知道,而不會為之起心動念。若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染著所見所知等,隨之起舞,碰到合意的境界就執取,碰到不合意的就抗拒,將無法得到解脫自在。

[1] 《雜阿含經》第312經(T2,89c24-90b26)

來源:佛門網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2-11-14 16:24:39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2-11-14 22:28 編輯
經典開示,當六根(感官)接觸外境——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觸物、意識法時,我們無法阻止它們接觸外境,也無法去改變外境,來迎合感官。我們應當將一切視為因緣生、因緣滅,在根門接觸外境而產生識時,如理作意及正念正知當下,單純的只是知道,而不會為之起心動念。

《雜阿含經 312》
見色不取相 其心隨正念    
不染惡心愛 亦不生繋著


你根本沒看見 雜阿含經所講的重點:「不取相」三個字

眼睛能看見,但不會見「
若在看見中, 有所見相,那就不對

因此,「看見只是看見,聽見只是聽見」這種說法含糊不清,未明確表達佛陀的要求。
佛陀所要求的是:不能見相的「看見」;不能見相的「聽見」....
﹋﹋﹋﹋﹋﹋﹋﹋﹋﹋﹋﹋﹋﹋﹋﹋﹋﹋﹋﹋﹋﹋﹋﹋﹋﹋﹋

《思惟略要法》
以凡夫未得慧觀。見諸虛妄之法有種種相
得實相者觀之如鏡中像


看見中, 不能有所見相。所看見的 應該都是鏡中像,而不是實物(相)
看見只是看見」這種說法 毫無意義。【於看見中 不能有所見相】才是重點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