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兩伊戰爭
[列印本頁]
作者:
烈火熾炎
時間:
2007-4-27 04:19:09
標題:
兩伊戰爭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海灣戰爭或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直至1988年8月20日結束。
戰爭起因
戰爭的起因是由於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臺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
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藉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
伊拉克與伊朗之間的領土糾紛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加上兩國長期存在著民族矛盾、宗教分歧,又都想稱雄海灣地區,因此雙方關係一直緊張,小的邊界衝突不斷。1978年伊朗發生內亂,伊拉克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並將僑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驅逐出境。1979年2月,伊朗巴列維王朝被推翻;霍梅尼上臺執政,煽動伊拉克的什葉派穆斯林推翻薩達姆政權。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臺後政局動蕩,經濟惡化,軍心不穩,伊(伊朗)美斷交的時機,對伊朗發動了旨在收復失地、打擊霍梅尼輸出革命、爭奪海灣霸權的戰爭。
戰爭進程
第一時期,戰爭在伊朗境內進行。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調集大量飛機對伊朗首都德黑蘭等15座城市和空軍基地進行空襲。23日凌晨2時,出動地面部隊5個師又2個旅,1200餘輛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發起進攻。到10月底,伊朗擋住了伊拉克軍隊的全面進攻。從1982年3月起,伊朗軍隊轉入反攻。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佈已將其軍隊撤出所占伊朗領土,兩國邊界又恢復戰前狀態。
第二時期,戰爭在伊拉克境內進行。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0萬軍隊,向伊拉克南部巴斯拉地區發動猛烈進攻。經過多次拉鋸戰,至9月底伊朗軍隊控制了伊拉克境內面積約200多平方公里的狹長地帶。從10月開始,伊朗又出動5萬軍隊向伊拉克北部曼達利地區發起進攻,深入伊拉克境內,對巴格達造成威脅。伊拉克軍隊前後組織7次反擊,將伊朗軍隊阻擋在邊界一帶。1983年2月以後,伊朗在中線和北線再次發動了一系列攻勢。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線。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勢基本停止。
第三時期,從1984年4月開始的4年多時間裡,雙方在邊境地區互有攻守,戰爭轉入長期消耗戰。至1988年7月,伊朗所占伊拉克領土幾乎全部喪失。
聯合國停火決議
為使兩伊戰爭儘快結束,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20日通過了要求兩伊立即停火的第598號決議。次日,伊拉克表示歡迎聯合國決議,並決定暫停襲擊伊朗海上目標,以示誠意。但伊朗沒有表態,直到1988年7月18日才宣佈接受第598號決議。從兩伊戰爭停火後的第5天即8月25日開始,在聯合國秘書長主持下,兩伊外長舉行了多次會談,但談判毫無結果。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危機爆發後,伊朗利用危機逼使伊拉克最終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條件,承認伊朗對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權,並從伊朗領土撤出了軍隊。
歷時8年的兩伊戰爭,結果兩敗俱傷。伊拉克傷亡和被俘48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多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伊朗傷亡和被俘108萬人,損失作戰飛機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兩國軍費開支近2000億美元,經濟損失達5400億美元,雙方的綜合國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戰後
戰爭使兩個國家都受到慘重損失,經濟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死傷人數以百萬計。伊拉克因此也背負了大量的債務,僅欠科威特的債務即達140億美元。這也是後來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這場戰爭是二戰以後傷亡最大的戰爭之一,僅次於越戰和韓戰。具體傷亡數字有很多說法,一般認為死亡人數為一百萬人左右。
伊拉克正規軍隊由戰前的24萬人發展到戰後的120萬人,但在後來的美伊戰爭中被美軍全數消滅。
唉!說穿了不就是,一個大傢伙因為不滿自己在伊朗的打手,被伊朗人民推翻了。所以心生不滿,叫另一個小打手,去找藉口打伊朗,企圖為自己展開報復和重新掌握伊朗的政權的說了啊!而且成效真的是好到不行的說了啊!兩個伊斯蘭世界中,最強大的兩個國家,就這樣地消耗自己的國力,而在這段時間之內,另一個小打手,又剛好站穩了在中東世界中的腳步的說了啊!由原伊斯蘭世界的不團結和內部紛爭,讓這個原本沒有資格立國的小打手,竟然現在就大大方方的建國立威的說了啊!現在人家這個小打手,已經是世界知名的國家,也是大傢伙在中東世界中,的頭號打手的說了啊!
作者:
aaron57
時間:
2007-4-27 19:43:12
我記憶所及
兩伊戰爭真的很殘忍
大量使用化學武器及少年兵
當過兵的人
如果有上過生化武器防護課
應該都有看過兩伊戰爭被糜爛性毒氣腐蝕的傷兵影片
作者:
老鷹543
時間:
2007-4-27 22:38:07
對於伊朗而言,使用少年兵這也是不得以之舉!因為經過大整肅後的伊朗軍隊,就像二戰得蘇戰爭初期的蘇聯那樣缺乏有經驗、可靠的軍士官,裝備上美援貨又斷貨,其實國內之壓力頗大!若不以更激進的手段激起人民的戰爭熱情,伊朗可能自己就會先從內部垮台了!
作者:
henry123su
時間:
2007-4-28 00:30:06
嗯 說ㄉ沒錯 伊朗是全世界 坦克最多ㄉ國家
作者:
真的很新手
時間:
2007-4-28 01:24:25
美國純粹只想展示他們的新武器吧....
就為了想展示他們的新武器就把美國士兵推到前線死?
難怪一堆美國人不爽他們的總統..= ="
作者:
epwind
時間:
2007-4-28 09:32:29
我覺得美國是一個自私的國家,一切的規則都是,而且我發現,只要讓美國人介入自己國家的軍事、戰爭、政治,通常這各國家會更加混亂、紛爭。
作者:
神采飛揚
時間:
2007-4-28 10:08:22
個人覺得針對這篇文章來說
美國應該是這次事件的導火線!
因為美國先煽動兩國!
不過最主要還是這兩國的領導者野心太大!
坦諾這兩國和平解決~亦或是變成同盟國
相信對於兩國經濟以及能源開發這方面的發展
一定會有相當的成就的!
作者:
dg88868
時間:
2007-4-28 18:51:45
兩伊戰爭只是兩個人的戰爭,一個是軍事野心家「海珊」,另一個是宗教瘋子「柯梅尼」。
其中海珊是遜尼教派,柯梅尼是叶葉教派,當年柯梅尼被巴勤維國王通輯,一度逃至伊拉克蒙海珊收留,但取得政權後不但不報答海珊,反而鼓動伊拉克境內的葉葉派和庫德族反對海珊政權。十足的忘恩負義。
加上柯梅尼推翻美國支持的巴勤維後,更佔領了德克蘭的美國大使館,狹持人質,令美國大失面子,所以美國支持伊拉克向伊朗發動戰爭作為報復。
海珊可報私仇又能得到大量新式武器擴展軍事力量,當然不容辭,至於其他的都是藉口而已。
作者:
艾斯
時間:
2007-4-29 20:33:13
戰爭初期,伊拉克采取突然襲擊的閃電行動,旨在實現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其把戰爭賭注完全押在這一點上,在思想上和物資上缺乏長期作戰的准備,因此,一旦速戰速決企圖被對方粉碎,便力不能支,逐漸由主動轉為被動。伊朗依仗自身國大人多的優長,采取了“持久戰”的戰略。在持久中消耗對方的實力,磨垮對方的意志,從而一舉將伊拉克軍隊逐出國境,取得了重大勝利。誠然,戰略上的速戰速決,往往從突然襲擊開始,確可收到先機之利,而且在一定條件下也可取得戰爭的勝利。但是如果不根據自己的國力、軍力,不分作戰對象,把速戰速決的戰略看成取勝的唯一法寶,而不進行長期作戰的思想、物資准備,則可能會欲速而不達,由主動變被動,甚至在戰爭中失利。
作者:
antismoke
時間:
2007-4-30 00:44:13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蘇信
時間:
2007-12-1 18:48:33
最可悲的應該是伊朗的少年兵吧!
頭上綁了一條"為阿拉戰死可以上天堂"的布條,
手裡就只有拿了兩顆去掉保險的手榴彈,
就這樣往伊拉克的機槍陣地衝!
作者:
KKBOOT
時間:
2008-1-18 15:07:08
謝謝大大的解說,我的知識從兩伊戰的殘忍戰況,變成了幕後原因。
作者:
chestman50
時間:
2008-1-18 16:07:07
說到兩伊戰爭,其實台灣也有參一腳;當年在那戰場上飛來飛去的子彈當中,有一部份是台灣製的!!
作者:
05063078sx
時間:
2012-5-15 13:20:09
沒錯!! 只要讓美國人介入其他國家的一切,這各國家一定會更加混亂、紛爭。
作者:
野戰步兵
時間:
2012-5-15 22:49:13
我記得那時台灣也外銷不少軍用品到伊朗
聽說是唐日榮還是另外一個
就是作這生意的
作者:
07504023
時間:
2012-9-21 15:38:08
可惜 在許多戰爭的背後 都看到大發戰爭財的人
甚至許多國家參予其中 謀取利益 貪婪的人性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