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佛陀在《雜阿含經》中,開示推己及人的「自通之法」。這是慈悲心.的基礎,亦是轉凡成..
[列印本頁]
作者:
嗜酒態睡
時間:
2023-1-27 20:21:13
標題:
佛陀在《雜阿含經》中,開示推己及人的「自通之法」。這是慈悲心.的基礎,亦是轉凡成..
佛陀在《雜阿含經》中,開示推己及人的「自通之法」。這是慈悲心的基礎,亦是轉凡成聖的基石⋯⋯
在《雜阿含經》第三十七卷中,佛陀為我們開示推己及人的「自通之法」。
「自通之法」的精神,是趣向慈悲心的入處,亦是轉凡成聖的基礎。
甚麼是自通之法
《雜阿含經》第三十七卷記載,佛陀住世時,有一天到拘薩羅(古代印度的一個地區,相當於現今北方邦)遊方行化,住在郊外的身恕林中。那裏的婆羅門聽聞佛陀來了,便呼朋引伴,前往探訪。待大家都坐定後,佛陀便開示「自通之法」。
他解說:「學習聖道的弟子,應這樣思惟:我不喜歡被殺,同樣,其他眾生也不喜歡被殺。既是這樣,我怎能殺害他人呢?我也不喜歡被偷盜財物;同樣,其他眾生也不喜歡被偷盜。既是這樣,我怎能盜取他人的錢財呢?」
佛陀續說:「我們也不喜歡別人跟自己的妻子通姦、不喜歡受人欺騙、不喜歡他人離間親友與自己的關係、不喜歡他人辱罵、不喜歡他人輕浮無禮。同理,其他人也不想遭遇以上的對待。」
他說,這七種行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就是通往聖道的戒行。能夠這樣,再加上對佛、法、僧清淨不動搖的信仰,便可成就四不壞淨,趣向解脫。在座的婆羅門聽了,都十分歡喜。(這七種戒行,後來簡約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四根本戒,再加上「不飲酒戒」,便成為了在家佛教徒的五戒。)
「自通之法」的精神
我們都有「轉凡成聖」的潛能。昭慧法師認為,這種推己及人的自通之法,是轉凡成聖的基礎。其精神在於將心比己,而產生對他者苦樂處境的同情共感。這亦是「同理心」的展現。
法師說,自通之法的精神,在於體察他人的需要,著眼點不是來自利益自己。例如若是出於擔心遭到報復,或畏懼因果報應而不偷盜,出發點就源於自利,而非真正體察他人、與他人同情共感的同理心。可以轉凡成聖的關鍵,在於用同理心來持戒。
從同理心到慈悲心
她又認為,我們也可以藉由這種同理心擴展出慈悲心,發揮菩薩的精神。「越是對對方純然的、毫無保留的關切,越是會很自然地實行這七種自我的約制。在這樣的戒學訓練中,因為時時刻刻都在面對他人,培養出的道德習慣都是為人著想,於是就從基礎的『自通之法』延展出慈悲心,再隨著慈悲心的慢慢純淨、擴大,生命就形成一種無我利他的習慣。」
《三藏法數》經云:「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慈是出於利他之心,給予眾生福樂;悲是體察他人的痛苦,並助其紓解。大慈大悲,就是願為眾生帶來無量利樂、助眾生拔除一切有害之事。簡而言之,「慈悲」就是拔苦與樂。
昭慧法師分析,「自通之法」如果僅僅是消極的不傷害他人,這還是聲聞常道;一旦到了菩薩學,除了消極的「不傷害」,還可以積極的饒益眾生,養成願意與樂拔苦、隨喜功德的習慣,行到後來就是大慈大悲。
有了「立場互換」的同理心,能與對方感同身受,除了可以長養為他人與樂拔苦之心,也讓我們知道如何以合宜的方式,支持和關懷他人。
例如《舊雜譬喻經》記載,佛陀時期,迦師那國的人民性情頑固難調,惡名昭彰。有些弟子前往該國,勸導他們改邪歸正,卻遭到唾棄和辱罵,無功而回。
後來,文殊師利菩薩前赴該國,先運用讚歎法門,在國王面前稱讚每位人民:甲君恭敬父母、乙君盡忠職守、丙君工作勤奮⋯⋯他們不禁心開意解,更主動供養文殊菩薩。菩薩見時機成熟,便說:「你們供養我,不如供養我的師父佛陀吧!如能誠心供養,定有深厚福報。」
國民歡喜地隨著文殊菩薩前往佛陀的住處。他們學習佛法,最終改變頑劣的性情,迦師那國的風氣也得以改變。
見黠法師分析,惡人因為受到菩薩的同理,而願意改變。文殊菩薩先設身處地,明白迦師那國民的感覺、想法和需求,再以合適的方法與樂拔苦。
法師說:「為甚麼慈悲心可以藉由同理心而擴展?同理心就是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惟,而菩薩為了能予樂拔苦,必定要先體察眾生的心意,了解眾生的需求是甚麼,才能施予合宜的方法⋯⋯如果不知運用同理心,無法理解別人的用意,很可能會產生錯誤的解讀,產生成見。」同理心不但是慈悲心的基礎,也讓慈悲更能夠發揮作用。
「自通之法」的精神,是與他人同情共感,將心比心為對方著想。這是慈悲心的基礎,亦是轉凡成聖的基石。
來源:佛門網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3-1-28 20:22:30
可以
轉凡成聖的關鍵
,在於用同理心來持戒。
《大般涅槃經》
除捨五陰
即眞解脱。
《別譯雜阿含經》
斷五陰
已 不復受生。寂滅無想。
「
斷五陰
」才是
轉凡為聖
的關鍵。
光有同理心,卻
五陰
不斷, 這成不了「聖」。
或許有機會做「仙」
--------------------------------------------------------------
五陰之一「
色
」就是指:
眼耳鼻舌身意, 色聲香味觸法
...等四大 及四大造色
所以
斷五陰
首先必須要能 斷捨
眼耳鼻舌身意, 色聲香味觸法
《雜阿含經 204》
如實知 如實見已。
於眼
生厭
...
耳鼻舌身意
亦復如是。
厭已
不樂。不樂已解脫。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