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不著不染
[列印本頁]
作者:
阿良車輪餅
時間:
2023-2-22 00:57:55
標題:
不著不染
不著不染
普照知訥國師,俗姓鄭,高麗京西洞洲(今黃海道瑞興郡)人。因自幼多病,八歲便依止曹溪雲孫宗暉禪師出家,二十五歲僧科考試及第。某天閱讀《六祖壇經》,讀到「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象,而真性常自在。」大為歎服,從此心厭名利,只想隱遁於山林之間,淡泊修道。
後來,知訥遊下柯山,住普門寺,鑽研大藏經,當讀到李通玄所著之《華嚴論》,疑惑頓解,於是潛心研究「圓頓觀門」。後來他受邀於居祖寺成立「定慧社」,強調定慧雙修,追隨者日漸眾多,並擴大移至松廣山吉祥寺。
四十歲,於智異山無住庵,專修內觀。有一天讀《大慧普覺禪師語錄》:「禪不在靜處,亦不在鬧處,不在日用應緣處,不在思量分別處,然第一不得捨卻靜處、鬧處、日用應緣處、思量分別處。」當下契悟。
之後,知訥於吉祥寺領眾焚修,十一年間,廣宣禪教,四方學僧、王公士庶,雲集而來。知訥平時勸人持誦《金剛經》,立法講義則依《六祖壇經》,又輔以李通玄的《華嚴論》和《大慧語錄》,當時禪學之盛,古今未有。熙宗即位,將松廣山吉祥寺,改為「曹溪山修禪社」,成為韓國禪宗根本道場(即今曹溪山松廣寺)。知訥所著之《誡初心學人文》,至今仍為韓國佛教僧侶教育之必修教材。
熙宗六年,知訥預知時至,集眾說法後,拄杖數下,喝道:「千差萬別,就在一心。」便安然示寂。
釋初參曰
:正如大慧普覺所云:「禪不在靜處,亦不在鬧處,不在日用應緣處,不在思量分別處,然第一不得捨卻靜處、鬧處、日用應緣處、思量分別處。」這是一句「不離世俗諦不得第一義諦」的真理。佛法、禪法遍在一切處,亦在出離一切執著、煩惱之中,佛法更在眾生中求。如果學人用錯功夫,不是過於出世,將修持與生活脫節,終日只知參禪念佛,忘卻眾生;要不過於入世,整天在名利上討生活,在人情上攀緣,離佛道日遠。能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不著不染,才是中道修行。
(星雲大師全集)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3-2-22 10:33:43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3-2-23 09:30 編輯
佛法更在眾生中求。如果學人用錯功夫,不是
過於出世
,將
修持與生活脫節
,終日只知參禪念佛,忘卻眾生;
你教的是
你自創的法
;而不是在教
釋迦牟尼佛的法
《大方等大集經》
棄捨世間
所有諸事。惟希出世涅槃之道。
《長阿含經》
世間所有
家屬萬物。皆爲刺棘癰瘡。
今宜捨離
。入山行道 靜處思惟。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王。今者應善了知。
厭離世間
求出世道。
釋迦牟尼佛說,應該
完全棄捨
世間家屬萬物,全心全意投入「出世道」
也就是,應
與世間脫節
。因為親近
白衣
會對修行產生障礙。
《大寶積經》出家人有二障法。何謂爲二。一者
親近白衣
。二者憎惡善人。
【應與世間脫節】才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導
如果你認為這
不合理
,這也是
你的個人觀點
。但你卻經常
偷換概念
, 教一大堆
你自己的看法
, 卻都
佯稱
你教的是
佛法
在你的領導下, 釋迦牟尼佛的法逐漸在消失, 被你的個人看法
所取代
。現在的佛教徒都說:
佛陀說
不能與世間脫節
「不能與世間脫節」是你說的; 現在卻變成是
釋迦牟尼佛
說的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3-2-22 10:51:10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3-2-23 09:35 編輯
「
不依世俗諦
不得第一義諦」
將這句話解釋為「
不能與世間生活脫節
」,完全是亂扯一通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說:
為了引領眾生進入第一義, 就必須藉由
世間所能理解的道理
來闡述
這句話根本不是說: 不能與世俗脫節 過日子
佛陀一直教人,應遠離世俗塵囂, 入山林靜處修道
《大寶積經》
菩薩見家過。捨之而出家。遊止於山林。
無人寂靜處
。
遠離男與女。眷屬及大衆
。單己無等侶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