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歷史古蹟-竹北采田福地 [列印本頁]

作者: 阿良車輪餅    時間: 2023-7-7 00:59:35     標題: 歷史古蹟-竹北采田福地

竹北采田福地

位置地址 : 新竹縣竹北市中正西路219巷38號


簡介

采田福地舊稱竹塹社公館,或稱采田宮,為竹塹社番的七姓公廳。現存的采田福地,為單進三開間的燕尾翹脊硬山屋宇,外觀沒有一般漢人祠堂的豪華與細緻,建築形式卻無大差異。平埔族竹塹社分布於竹塹埔,南至香山,北至竹塹溪一帶。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明鄭的鄭克塽軍隊北運軍餉,勞役社番,北番七社作亂,經平剿後,平埔番大多竄入內山,只有竹塹社歸降,並漸次北遷,聚居於漸成以前的竹塹地區。雍正十一年(1733年),竹塹栽竹圍城,竹塹社奉諭遷往舊社,而在此期間竹塹社平埔族助清廷,屯守臺疆,屢建巨功。故而分封茅土,並分賜食邑采田,營建公室。乾隆十二年(1747年),部分平埔族人遷入吧哩嘓(今新埔),一部份則因苦於水患,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遷往新社。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臺灣知府覺羅四明諭令熟番按清俗雉髮、著冠履,並依各社所在,賜錢、衛、廖、三、潘、黎、金等七姓。又選擇「三山發而中立,二水分而交流;左案獅頭,右屏鳳鼻」之地,建築七姓祠堂,取名「新社公館」,公館中供奉福神(依臺灣習俗,非為官者牌位不得居於中坐)。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公館落成時,乾隆皇帝御賜「特封義勇可嘉」御匾,懸於廳堂內。道光年間,又供奉富媼為蕃釐之光。咸豐四年(1854年),適逢天災流行,加上閩、粵分類械鬥,使得室毀人離,滿目瘡痍,景況蕭然。雖然同治年間,有人倡議重修公館,終竟因故未能付諸行動。

到了光緒二年(1876年),由土目廖安邦、通事錢玉來主持重建,原定的建築規模為「正身三間,落廒橫屋四間」。但因為建造經費短缺,所以次年向漢人借貸銀錢,後由錢玉來賠還,再用館前曠地抵償,才恢復舊觀。又因「義取食租,番從采田」,故號「采田」,取名為「采田福地」。明間退凹的正面,由三樘木質格扇組成,中央實心板門彩繪門神,門楣上安方形門簪,篆刻「常春」、「文光」,上有金字橫額,題:「采田福地」四字。門框聯書:「何莫由斯長食邑,誰能舍此固封疆」。廳堂內,白灰與卵石牆基,給人粗曠簡樸的印象,但神龕仍因襲漢人祠堂的花俏。中央供奉滿臉黑鬍的福神及相貌和譪的富媼,其後共祀七姓祖宗總牌,地望「臺灣」,中書:「特封義勇衛竹塹七姓化番」諸宇,以下各姓均寫「顯考妣孺人」,僅有「錢氏歷代始太高曾祖考妣」中坐,這是因為公館是由錢玉來建造的關係。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附件: 21.jpg (2023-7-7 00:59:29, 174.09 KB) / 下載次數 3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jI4ODA5MTh8NTY4MWM4NDN8MTczMDgzMzg2M3wwfDA%3D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