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為甚麼佛陀不強調快樂,只講苦以及如何滅苦?
[列印本頁]
作者:
個人言論
時間:
2023-12-25 01:34:38
標題:
為甚麼佛陀不強調快樂,只講苦以及如何滅苦?
為甚麼佛陀不強調快樂,只講苦以及如何滅苦?
早期的經典記載,佛陀曾向弟子、外道表示:「無論是過去或是現在,我所說的只有苦以及苦的止息。」這句話起碼可理解為——佛陀教了甚麼。從這句子來看,佛陀所教導的是:苦和苦滅的方法。或許有人會好奇,人生苦樂參半,生活再怎麼苦,都還會有快樂的時光,佛陀卻為何偏偏只談苦?本文將從佛法的角度,去說明為何佛教只強調苦。
甚麼是苦
佛法中的「苦」,是由巴利文「dukkha」翻譯而來的,不過將「dukkha」譯成「苦」,並不能如實地呈現它的真實義。「dukkha」比「苦」的意思更為廣泛,意指任何有為的經驗。所謂「有為的經驗」,同時涵蓋了快樂的及痛苦的經驗。換句話說,無論是快樂的,或是痛苦的,只要是有為的經驗,都歸類為dukkha。依這樣的講法,我們甚至可以說,只要不是證入涅槃(nibbāna),任何的經驗都視為dukkha。
然而話又說回來,將我們的一切經驗描述為「苦」,也不必然是錯的。在佛經中,佛陀經常這樣的問弟子:比丘!五蘊等是無常嗎?弟子答:是無常。佛陀進一步問:那麼無常的是苦嗎?弟子答:是苦。佛陀再從另一角度追問:如果是無常苦變易法,會有我我所嗎?弟子回答:沒有我及我所。佛陀於是告訴弟子:依據這樣的觀察無常、無我,即能解脫。由此可見,苦乃是諸行無常法印的含義,也就是說,不管你現在快樂與否,既然諸行、五蘊等是為無常,只要是無常就會變易,是故我們的一切樂受也是無常變易的,究其本質也離不了「苦」,故以「苦」去描述我們的一切活動亦是合理。
為何佛陀只講苦及苦滅
在佛陀的教法中,他只闡述苦以及如何息苦。如果我們這樣去理解佛陀的這句話,那麼我們便可以說,佛教的教義是有關苦以及苦滅的方法。不過這裏衍生一個疑問:佛陀的教義能夠用「苦與苦滅」來概括嗎?答案是可以的。
眾所周知,緣起是佛法的核心。以十二緣起來說,它有兩門:一、流轉門,從無明緣行到生緣老死,指出了生死流轉的癥結所在,在「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法則下,顯示生死流轉的原因。換言之,流轉門的緣起,就是在說「苦因」。二、還滅門,由無明滅則行滅,乃老死滅,指出生死解脫的可能性,是在「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緣起法則下,展現了涅槃還滅的事實。也就是說,還滅門的緣起,就是在說苦滅。一是談「苦因」,二是談「苦滅」,依據這樣的分析,以「苦以及苦滅」來概括佛教的教義是合理的。
以上敘述了「苦及苦滅」和緣起的關係,我們再來看看它和四聖諦的關係。在佛陀的教法中,四聖諦亦算是佛法的心要了。四聖諦——苦、集(苦因)、滅(苦的止息)、道(滅苦的途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將苦、集統稱為「苦」,因為它們都在談苦,以及苦因;而滅、道則可歸於「苦滅」,因為它們所談的是,苦滅以及滅苦的方法。換句話說,佛陀開示的四聖諦,也是在呈現「苦及苦滅」的教法。由此可見,佛陀何以說他只講苦及苦滅。
人生本身是苦
佛教將苦歸納為三層次:一、生老病死的生理痛苦;二、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的心理痛苦;三、五取蘊為苦。前面的七種苦,在生活中我們較常經歷,比較容易能夠體會,但對於五取蘊為苦則較難明白。為甚麼五取蘊會是苦?這是由於將五蘊變成執取的對象,於是產生苦。
這裏衍生了兩個有趣的問題:一、佛教不是講無我,既然是無我,那又是誰在執取,誰在受苦?二、在執取的過程中,何以會導致苦?因篇幅所限及問題的相關性,本文只處理第二個問題。為何執取五蘊會導致苦?簡單來說,五蘊是無常的,並沒有永恆的實體。我們將這些無常的五蘊,視為一些能夠執取、掌控的東西,那麼苦便會生起。
「苦」的觀念可從三方面去理解:苦苦(dukkha-dukkhatā)、壞苦(vipariṇāma-dukkhatā)、行苦(saṅkhāra-dukkhatā)。苦苦,是指一般的苦難,如我們身心經歷的苦;壞苦,是由變易而生的苦;行苦,由因緣和合而生起的苦,或可理解為執取五蘊的苦。
對於苦苦——人生的各種苦難,在生活中經常發生,是我們都較易理解的經驗,但對於壞苦、行苦,我們則不容易了解。我們在生命中遭遇的各種苦難(苦苦),能引發我們生起修道心,可是當苦難消失,環境變得稱心如意時,道心往往就會退卻。如果我們去探究退卻道心的原因,不難會發現我們只對苦苦有感受,對於壞苦、行苦沒有體會。當享福時,很少有人會想,世間一切都是因緣而生,常在無常生滅之中,更遑論提起出離心。當逆境改變,順境一到,道心就會退却。
佛教主張人生是苦,並不否認人生中有快樂。事實上,佛教甚至認為,如果世間沒有快樂,那麼眾生便不會執著。只是說在佛教的脈絡中,苦,並不是一般意義的苦,而是有為的經驗;這不是在表達個人的感受,而是覺者對於有情世間的價值判斷。
來源:佛門網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3-12-25 11:18:42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3-12-25 12:18 編輯
只要是有為的經驗,都歸類為dukkha。依這樣的講法,我們甚至可以說,只要不是證入涅槃(nibbāna),任何的經驗都視為dukkha。
《雜阿含經 353》
於六入處 不如實知
。而欲超度...受愛取有生老死者。
無有是處
...
於六入處 如實知...超度受愛取有生老死者。斯有是處。乃至超度老死滅道跡者。斯有是處。
《雜阿含經 230》
六入處集 則觸集。如是乃至純大苦聚集...
六入處滅 則觸滅。如是乃至
純大苦聚滅
佛經說,
對於
眼耳鼻舌身意
(六入處) 不如實知, 而想超度
愛.取.有.老.病.死
, 這是
絕不可能
的事
何謂 對於
六入處
如實知?
即,必須了解
:眼耳鼻舌身意
就是招致「苦」的主因
。
唯有滅
眼耳鼻舌身意
(六入處), 才能真正斬斷「苦」因
若不滅
六入處
,那麼,談滅「苦」都是流於
空談
無有是處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