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法華經》的七種譬喻
[列印本頁]
作者:
阿良車輪餅
時間:
2024-2-7 00:53:19
標題:
《法華經》的七種譬喻
《法華經》的七種譬喻
譬喻,為使人易於理解教說的意義內容,而使用實例或寓言等加以說明。佛陀說法,巧用譬喻,大小乘經論多處舉示譬喻,以說明教法的重點。而「譬喻」是《法華》教說的生命,一部經共七卷二十八品之中,可以說一半以上是「譬喻」。
《法華經》中,佛陀因應眾生根機,施以各種不同教法的譬喻,其目的不外乎是為了引導眾生進入佛境。《法華經》中的「法華七喻」,即:火宅喻、窮子喻、藥草喻、化城喻、衣珠喻、髻珠喻、醫子喻,是多彩多姿的,不但在修行上有很好的啟發,在文學上也有很美的意境。
(一)〈譬喻品〉的「火宅喻」
火宅喻,又稱「三車火宅喻」。三車是指:羊車(小車)、鹿車(中車)、牛車(大車)。佛陀以巧妙宣說「三界火宅喻」,於譬喻中廣說「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之「開三顯一」的道理。
有一個長者的小兒、小女們正在房中嬉戲,房子突然起火了,長者叫道:「快點逃出去呀!房子起火了!」孩子們正玩得有興致,不相信房子著火了,父親沒有辦法,只好說:「門外有羊車、鹿車、牛車,坐上去以後,可以四處奔跑,很好玩的!」孩子們為了得到羊車、鹿車和牛車,都爭先恐後地跑出了房子。長者滿心歡喜,賜給他們每人一輛大白牛車。
譬喻中的羊車代表聲聞乘,羊的力氣小,只能拉一個人;鹿車,比喻緣覺乘,也是小乘;牛的力氣比較大,能多拉幾個人,所以是大乘菩薩。房子的失火表示無常,小兒、小女們指的就是一切眾生,眾生貪溺五欲之樂,為五濁、八苦所逼惱而不自知,不肯修行學道,佛陀(長者)只好以羊車、鹿車、牛車引誘他們。
經典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我們日日都生活在無常的火宅裡。什麼是火呢﹖時間是火,轉瞬即逝;老化是火,留不住美麗的容顏;疾病是火,無人能免;煩惱是火,燒得心頭熱惱難耐;無明是火,焚毀我們智慧的心田。
佛經裡還有一個很好的譬喻:一個旅人走在曠野中,忽然老虎、大象追來,無處可逃,只好攀著一條樹藤,進入一口井避難。可是往下一看,發現四條毒蛇正在吐舌,旅人心想:「沒關係,只要抓緊這個藤,就不會被毒蛇咬到。」正這麼想時,看見頭頂上有一隻黑老鼠、一隻白老鼠,不停地咬著藤條,值此慌張危險時刻,五隻蜜蜂飛過,滴了五滴蜜下來,恰巧滴在旅人口裡,旅人心想:「好香、好甜啊!」旅人品嘗著蜜的美味,一時忘記了危險。
故事裡的曠野,好比我們人生的旅途;大象、老虎的追逐,猶如無常,如影隨形;枯井中的樹藤,就像我們的生命線;四條毒蛇代表四大:地、水、火、風;黑、白老鼠就是白天和黑夜,所謂「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晝夜消逝,慢慢地磨損樹藤,磨斷我們的生命線;五滴蜜表示五欲:財、色、名、食、睡;五欲的快樂,讓我們忘了自身的危險,忘了生死的逼迫。
佛陀見眾生遭煩惱之火所逼迫而不知苦,於是以種種智慧、方便,為三界眾生說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如長者以三車誘引孩子。待眾生出離三界苦,再以佛乘(大白牛車)開示眾生。法唯一乘,本無二三,只因眾生根機不同,於一佛乘,方便說三。
佛陀也用「三車」告訴我們,火宅無須害怕,還有三車可載我們遠離無常之火。小乘也好,大乘也好,佛乘更好。從權乘到佛的一乘實教,讓我們「自覺自悟」,肯定自我的佛性,一念覺,念念覺,轉迷成悟,必定能了生脫死,度盡一切煩惱痛苦,找到一個內心清淨、安穩的淨土。
(二)〈信解品〉的「窮子喻」
在座上聽聞《法華經》的四大聲聞,即須菩提、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聽到「三界火宅」的譬喻後,漸漸理解,佛陀出於此世間真正的意義,是在於「開三乘顯一佛乘」的慈悲與智慧,乃藉長者窮子的譬喻,對佛陀述說他們理解的情形。
〈信解品〉記載,一個富人忽然丟失了小孩,小孩流落在外面,到了五十歲,才被父親發現。可是孩子的自卑感很重,難以親近父親。父親不得辦法,只好叫家僕化成窮人,跟他在一起相處,慢慢地說服他:「我們到這個大戶人家做工、賺錢吧!」經過一段時間,富人告訴他真相,他才相信富人是自己的父親,自己真的是出身富貴門中。
這一個譬喻說明我們原本都是佛子,應該都和佛很親密的;只是因為在生死流浪太久,輪轉世間太長,漸漸忘記自己原本有佛性,更不敢相信自己本來是佛,不肯直下承當。所以,佛陀只好方便善巧地告訴我們:
「做善人,可以生天;遠離五欲,身心清淨無為,可以得到證果的快樂;圓滿六波羅蜜,可以得到和佛一樣的涅槃境界。」佛陀宣說五戒十善、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等等,主要的目的,即是要把我們帶到佛國。
南陽慧忠國師有一個侍者,服侍他三十年,國師一直想幫助他開悟。有一天,國師喊:
「佛祖啊!」沒有人敢回應。國師再喊:「佛祖啊!」
侍者很納悶,問道:「國師,你叫誰啊?」「我叫你啊!」
「國師,我是你的侍者,我不是佛祖。」
南陽國師很失望。又過了一段時間,國師又再叫:「佛祖啊!」
侍者說:「上次我已經告訴過您了,我是侍者,不是佛祖啊!」
慧忠國師很失望地說:「將來是你辜負我,不是我辜負你。」
我們就是這個「不肯承擔」的侍者,辜負了佛陀的慈悲。所以,每一次我對來參加三皈五戒的信眾開示時,總要大家跟我一起說:「我是佛!」肯定自己是佛,身口意才會慢慢地與佛相似,修到最後,身心淨化、轉化,佛是我,我是佛;我與佛,已水乳相融,分不清彼此了。
(三)〈藥草喻品〉的「藥草喻」
佛陀舉「藥草」的譬喻,主要在闡明生長類型雖不同的三草二木,即:小草、中草、大草、小樹、大樹,卻同受一雨之滋潤;意即眾生根機雖然有別,但佛法能讓他們皆歸一味平等的一佛乘。
藥草喻五乘種姓之眾生,眾生依佛陀教化以修行證果,猶如草依土地、雨水以滋養生長。藥不必皆是草,如:金石等藥是;草也不必皆是藥,如:不是藥的草等是。以藥草為喻,取其善種、無漏種的象徵意義,皆能對治惡煩惱、疾病之功用。藥是醫病之藥,草是草木,同時也譬喻世俗的眾生;以「病」而言,如來教法是藥,觀機說教,對症下藥,若是根機與教法相應,能使藥到病除。所以佛陀在這一品以「藥草」作為比喻,醫治眾生身心二病。
同樣的父母,生下的兒女,性格不完全相同。同樣的人,由於環境與人際的因緣不同,有時性情、脾氣也變得不一樣。山中一樣的土質,同樣來自天上的雨水,長出來的藥草各有藥性,有的溫和、有的強烈,猶如眾生的根機,各個不同。不過,佛陀的教法就像天雨的潤澤,總能使每一株藥草都盡力發揮它的本性與功能。
因此,佛陀不但為王者說為政之道,亦為理髮師優婆離說悟道的境界;不但為利根的舍利弗說緣起法,也啟發鈍根的周利槃陀伽清掃心地;不但令無貪的大迦葉出家,也令大貪的難陀入道;讚美貞潔的末利夫人,也鼓勵淫蕩的蓮華色女學道。佛陀教育眾生,不分貧富貴賤,不擇智愚利鈍,都依著眾生不同的個性、興趣、需要,善巧方便地施以教化。
經中以小藥草喻人天乘,中藥草為二乘,上藥草為菩薩乘。還有,將專心於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決定無疑者比喻為小樹;安住神通,轉不退輪,度無量百千億眾生的菩薩為大樹。佛陀平等說法,如一味雨,隨眾生根性,所受不同,如同草木一起受雨,成長後卻各有差別。
(四)〈化城喻品〉的「化城喻」
化城,指變化之城邑,有眾人將過五百由旬險難惡道以達寶處,疲極欲返,其導師為振奮眾人,以方便力,於道中過三百由旬處化作一城,令大眾等得休息,終能向寶處前進。即藉「化城」比喻二乘所得之涅槃,非為真實,所以佛陀為使大眾到達大乘佛果,而方便假說。
走路很累時,只要有人說:「飯店馬上就到了!」精神即刻為之一振;開車在長長的高速公路,一看到休息站的告示牌,開車的疲憊隨即消失。水夫在「五里路」上挑水,氣喘如牛,抱怨連連,國王把路名改成「三里路」以後,水夫挑起水來就不像先前那麼累了。望著一大遍梅林,口就不渴了……這些都如同「化城喻」的心理效應。
三十多年前,佛光山建設朝山會舘,裝冷氣、鋪地毯,便有人議論紛紛:「不得了!佛教都鋪地毯、裝冷氣,有抽水馬桶……開始豪華浪費了,真是業障啊!」真奇怪,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都是七寶樓閣,黃金鋪地,卻不准佛光山在人間裝冷氣、鋪地毯,不是太矛盾了嗎?其實,佛門中種種現代化的設備,都是一種化城喻的方便,如果不鋪地毯、不裝冷氣和抽水馬桶,信眾們可能就沒有意願來佛光山了。
所以,佛陀讚歎人天福報,讚歎聲聞、緣覺的修行,讚歎菩薩道的殊勝,主要就是藉助這些「化城」,讓我們早一點到達「佛」的世界。
(五)〈五百弟子受記品〉的「衣珠喻」
又作繫珠喻、衣裡明珠喻。比喻有大器而滿足於小智者,猶如衣內繫寶珠而不自知。有一個人到親友家,酒醉而睡著了。親友有急事要遠行,於是將一顆無價寶珠縫在他的衣服裡,就匆匆忙忙地走了。這人因為酒醉,毫不知情,醒來以後,也就離開;到了異地,生活過得很艱苦,甚至還淪為乞丐。後來親友偶然遇著了,很訝異地問他:
「你為什麼淪落到這種地步?為了讓你得到安樂幸福,某年某月某日,我將無價寶珠繫在你的衣服裡,為什麼不將這顆寶珠,去變換一切所需之物,往後的生活就不會有所缺乏了。你怎麼沒有發現呢?實在很愚昧!」
不知道自己的衣服裡有一顆明珠,一直做乞丐,這就是「懷珠作丐」的故事。這個寶珠象徵我們的真如佛性。我們本來都擁有佛性寶珠,可是,自己不知道,不斷地流落在生死凡夫中,還以為人生就是如此。有些人一昧地追求金錢,但又不會用錢。我常說:「有錢是福報,會用錢才是智慧。」有的人,把黃金一塊一塊做成金磚,藏在金庫裡,洋洋得意自己有幾百塊的金磚。金磚藏著沒有用,和把泥土磚頭包裹藏起來,有什麼不同呢?正如同黃金寶珠的真如自性,藏在我們心中,要能發現、發展和應用,才能發揮寶珠本體的光彩。如茶陵郁禪師的悟道詩:「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六)〈安樂行品〉的「髻珠喻」
髻珠喻,又作頂珠喻。髻珠,指輪王髻中之珠。轉輪聖王會依戰功大小,賞賜給將士各種珍寶,唯有他髮髻中的明珠,不作為獎品。在此,轉輪聖王,比喻佛陀;髻,比喻二乘權教;珠,比喻一乘實理。明珠在髮髻中,如同「實理」隱藏在「權教」中。佛陀唯恐大眾驚疑,先不說此《法華經》,等眾生根機成熟,才在法華會上開權顯實,並授記二乘人也得以作佛,猶如轉輪聖王最後解開髻中的明珠,給予功臣一樣。
此外,我們的真如本性放在心裡,不發揮它的價值功用,也同樣可惜。所以,我們應該啟發自心的般若智慧與慈悲道德,才不辜負這本具的珍貴佛性。
(七)〈如來壽量品〉的「醫子喻」
又作醫師喻。醫,比喻如來;子,比喻三乘人。此良醫治子的譬喻,是《法華經》七喻中最後一個。「醫子喻」即是譬喻三乘人信受權教,不得正道,佛陀於是施設各種方便,要我們服食大乘法藥,快速地消除苦惱,不要再有眾多苦患。
有位具足智慧且通曉醫方的良醫,因事遠行,他的孩子們誤飲毒藥以致心智閉塞昏亂。良醫回家後,孩子們向父親求救!父親趕忙審視症狀,尋求最好的藥草。其中,中毒不深,沒有喪失心智的孩子,馬上就服藥,病也很快痊癒。但中毒太深、心智悶絕的孩子,卻說這種藥根本不好,而不肯服用。父親望著這些孩子,憐憫地說:「我年事已高,已活不了多久。這些藥我留在這兒,你們可以服用,不用擔心。」如此囑付後,醫者便離家前往他國。
之後,他派人回家告訴孩子:「你們的父親已客死他鄉。」聽到父親過世的消息,孩子們苦惱不已,心想:父親不在,他們已失去依靠;因為心懷悲感,所以悶絕的心慢慢醒悟,孩子終於知道父親留下的是良藥,服用後病也就好了。父親在外聽到這個消息,欣慰而歡喜地返家與孩子們團聚。
醫生治病都會對症下藥,但有時自己的親人反而不信任他。所以,醫生的子女生病了,有時會出去找其他醫生;家裡賣麵包的小孩,喜歡買隔壁家的麵包吃;家裡煮了米粉,卻跑到外面的攤子,花錢買米粉吃。同樣的道理,佛陀如良醫,通達醫理,深明藥性,善於治療各種疾病,我們卻往往不知珍惜。
日本的一休禪師,從小就非常機伶。有一天,信徒送給師父一罐蜜,師父想:「我一出門,一休一定會偷吃我的蜜。」於是他把一休叫來,跟他說:「剛才信徒送了我一罐毒藥,你可不能動喔!」
聰明的一休趁師父不在家時,還是把那罐蜜吃掉了。師父快回來時,他心裡想:「這一下怎麼得了?」靈機一動,就把師父最心愛的花瓶打碎,等著被罵。師父一回來,果然生氣地問:「誰打破了我的花瓶?」一休趕緊跪下來說:「師父慈悲,是我不小心打破的。不過,為了謝罪,我只好把那罐毒藥吃下去了。」像這種巧妙的道理,如果沒有智慧,是想不出來的。
《法華經》裡的譬喻很多,除了以上七種譬喻,還有「鑿井」的譬喻,說明如果沒有恆心,就找不到水,找不到我們的佛性。佛陀用譬喻故事來說明佛法的妙理、妙用。如果能好好思惟其中的道理,那麼,就能看出火宅之火雖不停地燃燒,但屋外有「大白牛車」等著,把我們載離這三界大火;也會明白,自身懷有寶珠,本自具足、本自圓滿,無須外求。又,以譬喻揭示深層的教義,此乃《法華經》教化之特質。
(星雲大師全集)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4-2-8 16:03:21
如茶陵郁禪師的悟道詩:「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看這句話 就證明 他根本沒悟道。
中國禪師個個都是 能言善辯的嘴炮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