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觀部分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到由於國內車型相當有「誠意」的直接標配 M Sport 運動化套件,因此在外觀氣勢上,520i M Sport 可說與貴上 33 萬的電動車版本 i5 eDrive40 相似,同樣在保有運動的氛圍之餘,也帶來此代 G60 5 Series 向老大哥 7 Series 看齊的氣勢。
520i M Sport 可說與貴上 33 萬的電動車版本 i5 eDrive40 相似,同樣在保有
運動的氛圍之餘,也帶來此代 G60 5 Series 向老大哥 7 Series 看齊的氣勢。
尤其筆者相當喜愛 5 Series 其相連橫置式水箱護罩,其雙腎型為寬扁視覺,水箱護罩內為直柵設計,加上採取霧銀銳利邊角塑型,比例上仍維持 5 Series 歷來典雅但兼顧運動與霸氣的風格,但又與老大哥 7 Series 方正的外框做出區隔。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試駕車上另外選配 3.4 萬元的 BMW 飾光水箱護罩,這在 520i 車型上為選配、i5 車型為標配,選配後讓其在夜間外觀更具有識別度,520i 選配後還另外同步搭載車側的動態迎賓光毯。
車長來到突破 5 米的 5,060mm,尺碼上已經接近過去前代 G11 7 Series 短軸版的 5,120mm。窗框則採新世代 Hofmeister Kink 摺角設計,將多邊摺角延伸至 C 柱,但原廠設計師還刻意在 C 柱處黑色飾條內加入「5」字樣作為精神指標。
從車側輪廓來看,此代 520i 確實比歷代車型高上不少,明顯整個車側肩線下半部的鈑件比例,較歷代車型多,雖然還不到擁腫,但確實厚實不少。除配置新世代 BMW 常見的平整化車門把,窗框則採新世代 Hofmeister Kink 摺角設計,將多邊摺角延伸至 C 柱,但原廠設計師還刻意在 C 柱處黑色飾條內加入「5」字樣作為精神指標。足下胎圈組在 520i 車型則為較 i5 小一些的 19 吋 M 雙輻式 935M 輪圈組,並且也少了藍色 M 煞車套件的配置,但其已比起對手 E 200 Luxury 的 18 吋大上一號。
足下胎圈組在 520i 車型則為較 i5 小一些的 19 吋 M 雙輻式 935M 輪圈組,並且
也少了藍色 M 煞車套件的配置,但其已比起對手 E 200 Luxury 的 18 吋大上一號。
車尾方面,520i 則採 3D 立體雙層式尾燈設計,透過新式樣的狹長 LED 尾燈組、尾燈兩側向上延伸勾起,有向過去 5 Series 家族慣用之 L 型尾燈致敬的意味。而 520i 然油車型相比 i5 少了 BMW i 藍色廠徽,車型銘排僅有置於尾廂右側,但下方後保桿大面積黑色分流器整合雙邊單出排氣管則驗明其燃油身分。
車尾方面,520i 則採 3D 立體雙層式尾燈設計,透過新式樣的狹長 LED 尾燈組、
尾燈兩側向上延伸勾起,有向過去 5 Series 家族慣用之 L 型尾燈致敬的意味。
大幅更新科技化界面,燃油版縱向座艙空間更舒適
大改款 5 Series 內裝同樣是採取近年 BMW 高階車款常見的組合,也就是由 12.3 吋數位儀表與 14.9 吋中央觸控螢幕築構而成的一體式曲面螢幕。而由於其是採用 Linux 架構打造,在系統世代上屬於 BMW Operating System 8.5,並且導入 Zero Layer 零層級、QuickSelect 快捷助理選單等操作概念。包含原廠導航,無線 Apple CarPlay 與無線 Android Auto 連接皆一應俱全,甚至 520i 也與 i5 同樣搭載手勢控制功能,但 5 Series 的聲控系統整體仍是不夠直覺。
整體而言,筆者認為 5 Series 經過歷代的演進,實際上已逐步從過往的機械、操控本位,逐步朝向數位化、電動化發展。但若細細探究,仍能發現 5 Series 還是在操控本質上維持一定功力,只是為對應其他日常使用需求下,開始兼容許多舒適化取向,原本的實力在表面上有所淡化,需要長時間相處才能發掘。而油、電共用平臺兩種不同車型的拿捏,BMW 經過幾年下來已有一定成果,只是為兼容兩者仍舊需做出妥協,未來 5 Series 能否持續帶來兼顧過往本色、並展現不斷進化的面貌,留給時間帶來解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