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避免接觸「米酵菌酸」專家建議少吃3類發酵食品 [列印本頁]

作者: 慕冰至    時間: 2024-4-5 00:16:18     標題: 避免接觸「米酵菌酸」專家建議少吃3類發酵食品

避免接觸「米酵菌酸」專家建議少吃3類發酵食品

台北市信義區餐廳「寶林茶室」中毒案,目前矛頭指向「米酵菌酸」釀禍,此毒素是台灣首次檢出。


台北市信義區餐廳「寶林茶室」中毒案已造成2人死亡,目前矛頭指向「米酵菌酸」釀禍,由於此毒素是台灣首次檢出,引發食安關注。專家表示,若要避免生活中接觸米酵菌酸,建議盡量少食低酒精度、低鹽度、偏中性酸鹼值的發酵食品,食品盡量使用乾式、低溫保存;並指出米飯、米粉等被米酵菌酸污染的機率極低,不須過度擔心。

台灣科技媒體表示,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是由唐菖蒲伯克氏菌(又名伯克霍爾德菌)產生的一種粒線體毒素,與印尼和中國曾爆發的椰子和玉米產品的疾病有關;並邀請研究唐菖蒲伯克氏菌與其代謝物質的專家,根據自身研究解析米酵菌酸。

中興大學生物科技學研究所教授孟孟孝表示,有利於唐菖蒲柏克氏菌生長和合成米酵菌酸的環境條件包括中性酸鹼值(pH 6.5~8.0)、常溫(攝氏26~32度)、食鹽濃度小於2%、和高濃度油脂(特別是油酸含量)等;相反的低溫、高濃度的食鹽、和醋酸能抑制毒素的產生。

孟孟孝表示,若要避免生活中接觸米酵菌酸,建議盡量少食低酒精度、低鹽度、偏中性酸鹼值的發酵食品或飲品;同時注意食品的保存條件,乾式保存優於濕式保存;低溫保存優於常溫保存。他也表示,台灣家庭自己烹調的米飯、米粉等被汙染的機率極低,不須過度擔心;家中米食料理若存放冰箱,在一、兩天內食用完畢也不用擔心。

至於研究上是否有研發抗生素等可能,孟孟孝認為米酵菌酸的毒性高,中毒案例少,一般大學等研究機構比較不會選為研究題材;由於米酵菌酸的分子量小,研發抗毒血清的可行性也極低。

來源:自由健康網


附件: 0-5.jpg (2024-4-5 00:16:12, 153.18 KB) / 下載次數 0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jQ0MDA2MDd8YTUzZGRjYTV8MTcxODcxNTEzN3wwfDA%3D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