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請問一下:::蔣中正是那個戰役後才昇五星上將的 [列印本頁]

作者: 李聖傑    時間: 2007-6-15 00:35:13     標題: 請問一下:::蔣中正是那個戰役後才昇五星上將的

如題:::
那天看偌曼地登路的片子  討論中忽然問到 這個問題
大家想ㄌ半天都不知道到底是那場關鍵戰役讓他榮昇

我記得的是::::
大概是亞洲區大陸戰場指揮官的原因吧 不是很確定 所以拜託同學们 有誰知道的嘛
作者: 無筵    時間: 2007-6-15 02:25:52

提到五星上將,大家先想到的通常是要當過世界大戰中的戰區司令、蔣介石的五星上將是盟軍授予的、五星上將需要國際承認.....之類的。但是,要釐清幾個概念:
1•所謂的五星上將,在美國的正式軍銜中是指"General of the Army",也就是相當於中華民國的特級上將,其位階在上將之上,因其軍階識別符號上,有五顆星,故名之。其地位與一些君主制國家的元帥相當。
•一般而言,五星上將統率的部隊是十分龐大的,一般與國內軍事編制有關。但必須強調的是,他們未必是世界大戰中的戰區司令。
•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其軍階的授予與他國並無關聯(當然,殖民地的軍官其軍銜是由其宗主國任命的)。同樣的,其他國家在承認這個國家時,同時也承認了他的軍階制度,並不會否定對方的軍事階級。

逛了軍史館的網站,赫然發現國軍對蔣介石五星的來由,居然完完全全的無知,竟用坊間流言,而完全不加考證。這是站內解說:
抗戰勝利後,中國國際地位提升,列世界五強之林,蔣委員長於抗戰期間擔任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領導對日抗戰,贏得最後勝利,居功厥偉。同盟國為表彰其功績,遂與二次大戰期間知名將領(如馬歇爾、麥克阿瑟、艾森豪、尼米茲等。)同列五星上將,為唯一獲此殊榮之中國將領

但事實上,蔣介石的五星是早在北伐後就取得的。中國在北伐統一銓敘後,軍銜就有特級上將,當時蔣介石已經擔任特級上將一職。當時的中國採用德制軍銜章,不是用美式的,因此將軍級均採三角形,唯少將一個,中將兩個,上將(二級、一級、特級)均三個(但底色不同)。抗戰中,中國採取美規軍銜章,所以改用星星代表。所以五星上將是不需要國際承認的,而且各國軍制不同,英國在上將之上是元帥(英國的中將等同中國的二級上將),德國有帝國大元帥相當於六星上將,蘇聯甚至有相當於七星上將的軍銜。所以,會有「五星上將是二次世紀大戰同盟國頒定的」純粹是個美麗的誤會。這正如同某些人稱蔣介石從三星跳升五星一樣,是對中國軍服變革的不了解,所以產生的誤會。


在下於此聲明一下
請針對主題回覆,不希望出現有違反版規之事項!
作者: 風乘騎俠    時間: 2007-6-15 08:26:49

原帖由 李聖傑 於 2007-6-15 00:35 發表
如題:::
那天看偌曼地登路的片子  討論中忽然問到 這個問題
大家想ㄌ半天都不知道到底是那場關鍵戰役讓他榮昇

我記得的是::::
大概是亞洲區大陸戰場指揮官的原因吧 不是很確定 所以拜託同學们 有誰知 ...

「五星上將」,其晉升基本條件,必須擔任過盟軍戰區指揮官職務,歷年獲此殊榮者,均和二次世界大戰有關,包括麥克阿瑟(太平洋戰區指揮官)
 
、艾森豪
 和
馬歇爾
 
(先後擔任過歐洲戰區指揮官)及
布萊德雷
 
(地中海戰區指揮官)。



        事實上,只有仿效美軍制度的國家才有所謂的「五星上將」,我國在民國二十三年將官服役條例頒布時就有「特級上將」之職銜,先總統 蔣公
 曾任中國戰區指揮官,也曾獲得此項殊榮。



        美國海軍原僅有四星上將,由於英、美兩國長期併肩作戰,軍階亦比肩齊觀,其最高軍階稱為(Admiral of the Fleet),一般譯為艦隊司令或統帥,二次大戰時,美國將李海、金恩、哈爾西、尼米茲四位艦隊司令官亦比照視為「五星上將」。



        美國空軍原附屬於陸軍,至二次大戰始正式成為獨立軍種,故尚無空軍將領獲頒「五星上將」。



        英、俄、德、法等國其最高軍階一般稱之為「元帥」,其字義上和「五星上將」並沒有不同。



        近代賴比瑞亞前總統杜伊、烏干達前總統阿敏也都自封為「五星上將」,但許多國家並不真正承認,一九九○年波灣戰爭時盟軍統帥史瓦茲柯夫原本是有資格可以獲得擢升的,但他戰後和白宮人員不和而選擇退伍,也失去了晉升「五星上將」的機會。

 
作者: 好文不藏私    時間: 2007-6-16 00:01:30     標題: 回覆 #1 李聖傑 的帖子

感謝無筵大大的詳加說明.讓小弟我一解迷思....感激不盡
作者: 李聖傑    時間: 2007-6-20 18:07:55

看過以上大大的解說 真的是讓小弟茅塞頓開阿

難怪有些人的評論聽起來 也好像對 可是又感覺怪怪的 但又不知那裏錯

原來 三星變五星是這樣來的  難怪找不到戰役
原來戰區盟軍指揮官會有人值疑也是這樣來的

感謝大大的回附
作者: lbt    時間: 2007-6-27 09:34:03

今天看了大家的回覆文之後,
終於了解五星上將的由來,
或許是因為時代吧,
在現代來說,根本不可能出現五星上將,
我所說的是被世界各國認可的五星上將,
雖然有這個條例,但是並不會產生,
這就是民主之下與君主立憲不同之處啊。
作者: 會飛的狼    時間: 2007-8-8 00:10:33

據說老蔣5星是自己掛上去的國際沒承認
作者: ghjklo7808    時間: 2007-8-9 13:24:37     標題: 軍訓課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c22748872    時間: 2007-8-10 01:04:16

最利害的是少帥張學良吧
出生就是掛一個星的少將了....
有這種老爸真好
作者: 阿西嬸    時間: 2007-8-13 23:23:40     標題: 那天看偌曼地登路的片子 討論中忽然問到 這個問題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吞E拉K騎鐵馬    時間: 2007-8-14 06:17:24

五星上將,是特指美國的最高軍銜,歷史上只有10人擁有此軍銜。在二次世界大戰時,通常頒發給戰場指揮官。該軍銜相當於其他國家的元帥。

在1866年7月25日,美國國會授予尤利塞斯·S·格蘭特陸軍最高指揮官等級,後來又任命威廉·T·謝爾曼(1869年)和菲利普·H·謝里丹(在1888年死前幾個星期)為同等級別。在所有這些情況裡,他們都是佩戴4顆星的上將,除了從1872年到1888年,當謝爾曼和謝里丹為佩戴2顆星的少將。

在1919年,約翰·J·潘興被授予美國陸軍上將 (General of the Armies) 軍銜,一直保持到1948年去世,只佩戴4顆星,但仍被視為美國的第一個五星上將。後來由78屆國會會議公法482條建立五星上將(陸軍 General of the Army�海軍 Fleet Admiral)的軍銜,在1944年12月14日被通過。一開始只作為臨時軍銜,到1946年3月23日79屆國會會議決定變成永久性的。從那時起美國軍銜就有等同於英國陸軍元帥的軍銜了,這樣減少了誰給誰下命令之間的摩擦(這個行動同樣也在美國海軍以及後來成立的空軍建立同等的五星上將)。
 美國陸軍五星上將肩章
美國五星上將的名單
陸軍

約翰·約瑟夫·潘興 1919年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 1944年 12月16日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1944年 12月18日
德懷特·艾森豪 1944年 12月20日
亨利·阿諾德 1944年 12月21日 (1947年起改為空軍五星上將)
奧馬爾·布拉德利 1950年 12月20日
海軍

威廉·丹尼爾·萊希 1944年
歐內斯特·約瑟夫·金 1944年
切斯特·威廉·尼米茲 1944年
威廉·弗雷德里克·哈爾西 1945年
中華民國
1935年3月30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制定「特級上將授任條例」,規定中華民國陸、海、空軍最高軍事長官任為特級上將。 因為其肩章上有五枚五角星所以又稱為五星上將,1935年4月1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任命蔣中正為特級上將,是中華民國國軍將領中唯一獲此軍銜者。「特級上將授任條例」已於2000年11月1日廢止。


中華民國特級上將
蔣中正

軍階
元帥 (五星上將) - 大將 - 上將 - 中將 - 少將 - 准將
大校 - 上校 - 中校 - 少校
大尉 - 上尉 - 中尉 - 少尉 - 准尉
士官長 - 上士 - 中士 - 下士 - 上等兵 - 一等兵 - 二等兵
作者: 天外來客    時間: 2007-8-14 17:31:17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jay.1201    時間: 2007-12-5 15:06:00

聽老師說那是他自封的,並不算數!
作者: 才子    時間: 2007-12-7 11:56:51

當時,他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
同盟國中國戰區司令,
整個中國戰區穿制服的盟軍將領就他最大.
麻煩jay大大請問一下貴老師,
蔣先生的五星上將要誰封才能算數?
上帝嗎?
作者: c22748872    時間: 2007-12-7 23:33:05

很遺憾在民國初年的軍階都是隨自己高興的
各地軍閥基本上都是土匪沒有全國統一的軍
事機關  就算編遣會議之後也沒有啥改善
舉例像少帥張學良吧 一出生就掛少將階
15歲當旅長  17歲當師長  跟甘羅有的比
還有孫中山也是大總統大元帥隨便封
民國初年的混亂真是難以想像至極
作者: Dino    時間: 2007-12-8 14:42:48

不論是不是自己稱封的,後世都必需接受,
畢竟這才是真正的歷史歷程,
不能因為我們現代人的價值觀和當時不同,
政治情勢,世界局勢有所不同,
就否定了曾經存在的歷史.
就說過去中國歷史上有多少人自己稱王稱帝的,
有多少人自封大將軍,元帥的.
不能因為時代背景的差異不同而去否定他們.
至少在當時,他們也曾被一定程度的接受或認可.
東漢末年張角揭杆起義不也是自封天公將軍,
他的弟弟張寶封地公將軍,張梁封人公將軍,
黃巾義軍不也都一樣承認他們.
民國初年本來就是群雄並起軍閥自立的時代,
比較起東漢末年或是唐末其實是不徨多讓的.
張作霖雄據一方,封自己的兒子少將在那種時代背景並不為過的.
至於蔣介石也只是一個軍閥,
只是最終他打敗了所有的軍閥勢力,
當代的歷史便由他去寫.
就算他要自封十星上將,你也不能說什麼.
不管後世的人如何看待,
在當時他就是老大,他說了算.
歷史就是歷史,不管你喜不喜歡,接不接受,認不認同,
只要他曾經存在過,他就是歷史.


《 本帖最後由 Dino 於 2007-12-8 14:43 編輯 》
作者: UAV    時間: 2007-12-8 17:09:57

樓上Dino大寫的真是太好了
看來不回應一下不行啊
作者: 才子    時間: 2007-12-8 19:57:03

DINO大大所言正是.
要不然歷史便出現斷層了.
作者: a5886858    時間: 2007-12-8 20:06:28

原來是這樣的呀沒大大的解說小弟還真的是不了解謝謝大大的分享
作者: s8142229    時間: 2008-8-24 12:48:23

這個問提李敖也也拿來虧一下蔣介石 他本來只在日本念振武學校 肄業回國就靠陳其美成為滬軍的團長
參與辛亥革命 結果以慘敗收場 陳其美被刺後 炒股失利 跑路去廣東投靠孫文 成為陳炯明的部下
後來謊稱自己日本陸士畢業 又混到黃埔軍校校長少將的位子 歷史跟樓上大大說的一樣 不管喜不喜歡
存在過就是歷史(參考下文)
有一個小男孩,他比我小五十八歲,就是我的兒子。他小的時候,我們——我和我太太,為他照過一張照片。請大家看這張照片,這就是小我五十八歲的我的兒子小的時候。他看什麼?他兩個眼睛在看什麼?在看星星,天上的星星。當時他已經會唱一首兒歌,可是唱得不好,這個兒歌呢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英文哼出來就是,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就是這個歌。這個歌呢一般人以為是民歌,實際上它的作者是Ann Taylor和Jane Taylor,在18到19世紀他們做的。這個歌翻成中文以後就變成了“一  
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我兒子小的時候就唱這個歌,他把它改了。他改成什麼呢?就是“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雞雞”。我們聽了以後就覺得好好笑,並且呢我就有點憂慮,怕他將來長大以後變成色情狂。台灣還有個歌,叫做《星星知我心》,這個歌在我李敖看起來,有一個特殊的對像,這個對像就是我的仇人蔣介石,整個經過聽我細細道來。

  我們先看這個信,美國的這個軍人,我們舉例好了:這是五顆星的五星上將,元帥級的;四顆星的,將軍,上將;這個三顆星的是中將;兩顆星的,少將;一顆星的,准將。美國的這個說法,什麼時候實行的這些規則?最早呢就是來自代表林肯政府打贏了南北戰爭的Grant將軍,最早呢這類將軍的軍銜頒發給他的。後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美國派軍隊到歐洲,這個元帥叫做Pershing,他得到什麼軍銜呢?是從來所沒有的,他就是真正的元帥,真正的五星上將。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給了五個人五星上將的頭銜。美國的五星上將裡面有一個叫Bradley,這是他四星的時候一個照片,他寫了一本書,就是《一個軍人的故事》(A Soldier凟s Story),他後來升了五星上將。雖然布萊德雷(Bradley)在英國的元帥蒙哥馬利(Montgomery)的眼裡,他的仗打得並不怎麼樣,蒙哥馬利根本看不起美國軍人,可是他畢竟打贏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

  我們回過頭來看我們中國,在抗戰的時候,蔣介石掛的軍銜是三顆星。請注意,其他有幾個將軍也是三顆星,像閻錫山,像李宗仁這些人都是三星上將,跟蔣介石是一樣的。可是後來啊,蔣介石就自己變成四顆星了,大家看到沒有?多了一顆。可是呢他還是不好意思,還是又給了別的一些上將一顆。所以你看,閻錫山,他是山西省主席,他就是四顆星,跟將介石還是平起平坐,一樣。

  到了台灣以後啊,可不得了了,蔣介石自己變成五顆星。現在問題來了,你是打敗了仗,怎麼打敗了仗還多了一顆星呢?很多人打敗了仗被撤職查辦,或者降衛銜的,剛來台灣,有的人就由少將回到上校,降了級。你這個帶隊的頭子,你打了敗仗,被共產黨打得滿街跑,最後跑到台灣來,你還給自己加了一顆星。可是這顆星加上去很嚴重,為什麼呢?別人統統不加了,四顆還是四顆,沒有人能像他一樣有五顆星了。所以,我們看到,後來不值錢了,一些他手下的學生也給了四顆星了。大家看,這是劉玉章,你看到沒有?一顆兩顆三顆,四顆星。四顆星都不值錢了,可是,五顆星的只有蔣介石有,別人不得有。你不覺得很好笑嗎?仗打敗了,還給自己加一顆星,蔣介石不要臉,對不對?還有更不要臉的。

  大家看,在海軍軍艦上出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李登輝。大家看,李登輝的帽子上面五顆星。他媽的你是什麼東西?蔣介石好歹他是個軍人啊,混出來的也是個軍人,五顆星雖然名不符實,究竟還是個軍人,掛了五顆星。你李登輝是什麼東西?你給日本人當過兵而已嘛,對不對?你怎麼變成五顆星?怎麼可以變成五顆星?所以,我們才知道,台灣這些個不要臉的,從打敗仗的蔣介石,到日本人的狗腿李登輝,都變成五顆星。不覺得是很荒謬的一件事情嗎?

  我們現在看看大陸,毛澤東會有這種軍裝式的照片,可是沒有軍銜,沒有星。為什麼沒有軍銜?老老實實承認,我不是將軍,我也不是軍人,雖然我指揮將軍,可是我不是軍人,不是軍人就不能亂來。所以,我們看得很清楚,毛澤東授了十大元帥,又授了十個人是大將。發胸章的時候,第一名就是朱德,看到沒有?這是朱德,人家一個正式的元帥。我們再看,我們看看這十大元帥,這就是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為什麼?這是正式的軍人,所以,他們怎麼樣子掛胸章,怎麼樣授軍銜,規規矩矩的。毛澤東不給他自己掛軍銜,為什麼?按規矩來。

  好了,現在我們再看,德國的獨裁者希特勒,敢不敢給自己放軍銜啊?不敢,雖然他帽子有點特殊,可是他還是不敢給放軍銜。什麼原因呢?我是領袖也好,可是我不是軍人。軍人是什麼啊?希特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只是個伍長,類似班長這種一個小角色,你怎麼跟將軍比?雖然你可以指揮將軍,是領袖,可是你是什麼樣的衛銜是不能亂來的。所以,即使是獨裁者希勒特也不敢亂來。

  我們可以看得很清楚,蔣介石是多麼樣的不要臉,他後面的人李登輝是多麼樣的不要臉,把全世界軍銜給搞得這麼亂。

  大家記不記得我在節目裡講,我說:我們不要抱怨。不管我們什麼處境,我們不要抱怨,我們要想出辦法來,去追究真相,把事情解決。蔣介石不是關過我嗎?一般人就說事情過去就算了。沒有算了,我沒有算了。那怎麼樣呢?我要把真相揭發出來,好了,我才開始寫書:第一本,《蔣介石研究》,看到沒有?我寫的,李敖著。然後寫第二本,《蔣介石研究續集》,李敖著;第三本,《蔣介石研究三集》,李敖著;第四本,《蔣介石研究四集》,李敖著,後邊還加了一個邊條:“蔣介石賣國!”我們再看,《蔣介石研究第五集》,李敖著;《蔣介石研究第六集》,也是加了邊條:“禍國於先,亡國於後,出爾反爾,自作自受。”還有,李敖編著《清算蔣介石》,我還有邊條,看到沒有?“直筆第一流,慷慨賦同仇,有話大家寫,清算蔣光頭。”再看,李敖編,《拆穿蔣介石》。最重要的,我跟我的台大歷史系的學弟、美國的教授汪榮祖合寫了一本《蔣介石評傳》。

這本書呢我特別帶來了。大家看看,這個厚厚的一本《蔣介石評傳》。我跟汪榮祖講,我們是歷史家,蔣介石的優點我們要把它找出來,把它寫出來。找了半天,太少了。有,不是沒有。比如說,男女到旅館裡面開房間,台灣的基隆就發生過,警察查房間,結果,這個女的是女老師,報上一曝光,覺得臉上沒面子了,就自殺了,那時候還比較保守一點。蔣介石看報紙看到這一條,就講了一句話,說:這種事情警察還要管嗎?從此以後,台灣的警察就不到旅館裡面去抓這些野鴛鴦了。所以,我認為這是蔣介石的德政,我們應該贊美他。我跟  
汪榮祖教授,我們用盡心機去找蔣介石的優點,也不過是這種開房間的自由而已。

  我們看到,意大利的獨裁者墨索裡尼,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他跟希特勒不可一世,後來被槍決,並且屍體被吊起來。他關過一個人,這個人是意大利的歷史家,叫做沙爾菲米尼。大家看,這個就是沙爾菲米尼。這個沙爾菲米尼後來就寫了一部墨索裡尼的傳,像我一樣,我跟汪榮祖教授就合寫了一本《蔣介石評傳》。沙爾菲米尼講,我這個書寫出來給你們看,雖然墨索裡尼是我的仇人,雖然我恨他,可是我們是歷史家,寫出來的東西你們盡管來看,是不是有憑有據。我是對他什麼感覺? 我恨他,我喜歡他,都不重要,重要的就是,我講出來的話,是不是有根有據,是不是使你心服。

  就是這樣子啊,《蔣介石評傳》就這樣子寫出來的。我自己寫了這個《蔣介石研究》一集、續集、三集、四集、五集、六集,清算蔣介石,拆穿蔣介石,都是基於這麼一個理念。就是我雖然恨蔣介石,可是當我研究他的時候,我拆穿他的時候,講究證據,不是亂來的。

  這就又回到老問題了,“文革”以後,大陸有一些傷痕文學,鄧小平對這些傷痕文學的批評我在節目裡面講過,叫做:“哭哭啼啼,沒有出息”。為什麼呢?因為鄧小平是強者。“文革”時候他也是受害人,他的兒子鄧樸方被人從二樓推下來變成癱瘓,可是,鄧小平面對這個問題,他沒有哭哭啼啼——去解決這個問題啊,要消滅敵人啊。比如說,“文革”的時候,你說誰對你不起的,為什麼今天不去研究?什麼人對你不起,什麼人是陷害你的,為什麼不好好寫?哭哭啼啼、抱怨、詛咒,都是沒有出息的行為。

  我李敖今天坐在這裡給大家看,比如說蔣介石的五顆星,現在我說台灣的一首兒歌,名字叫做《星星知我心》,你懂我的意思了吧?就是星星知道蔣介石的心,我也知道蔣介石的心。可是,大家不注意,以為他帶了五顆星是理所當然的。現在我整個地分析給大家看,他是打敗了仗,丟掉了中國大陸,兵敗如山倒以後,流亡到台灣組織了偽政府以後,給自己加了一顆星。當我李敖舉出這些證據,提出這些解釋的時候,你們才知道蔣介石是多麼的不要臉。而不要臉後面還有更厲害的一個,夾帶的一個,就是李登輝,也跟著不要臉。所以我說,當我罵一個人的時候,一定拿出證據來。你可以說:你李敖有感情的原因,你恨張三就罵張三,恨李四罵李四。沒有錯。可是,拿出來證據。我心裡面什麼感覺一點都不重要,我恨他,我喜歡他,一點都不重要。

  比如說,我帶了個女朋友街上走,迎面來了叫化子,很窮,髒兮兮的,伸手向我要錢。我掏出來,比如說一百塊錢給他,我告訴你,你可以找出十個理由來。為什麼?第一個,顯給我女朋友看,你看我多豪爽,多大方,給叫化子;第二個理由可能是我嫌你叫化子髒,趕緊把你打發掉,不要在我眼前;第三個,可能我童子軍,日行一善,要做善事。你知道嗎?一個人做一件事情,有的動機是可以告人的(像我李敖告訴大家——我恨他),有的動機是不能告人的,或不便告人的。動機完全不重要,我們應該注意的是結果。結果是什麼?結果是,你的一百塊跑到那個叫化子身上去了。結果,行為上也好,事實上也罷,你做了一件好事。

  所以,我李敖寫這種書是什麼動機不重要,並且我告訴你我的動機:我恨他,他卑鄙。可是他怎麼卑鄙,我怎麼恨他,用我的本領表現出來。我的本領就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干什麼?找東西以後把你鬥臭。為什麼鬥臭你?因為你太卑鄙了,太不要臉了,給自己五顆星。李登輝跟著不要臉,又來了五顆星。滿天都是小星星,我覺得太可惡了。這就是為什麼我這樣子很氣憤地來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整個桌子上面都是證據,你們看,哪一句話是假的?

《 本帖最後由 s8142229 於 2008-8-24 13:10 編輯 》
作者: 傑~~~    時間: 2008-8-24 15:12:14

原帖由 s8142229 於 2008-8-24 12:48 發表
這個問提李敖也也拿來虧一下蔣介石 他本來只在日本念振武學校 肄業回國就靠陳其美成為滬軍的團長
參與辛亥革命 結果以慘敗收場 陳其美被刺後 炒股失利 跑路去廣東投靠孫文 成為陳炯明的部下
後來謊稱自己日本陸 ...

    這位大大你是李敖大師本人嗎?
作者: s8142229    時間: 2008-8-24 19:37:52     標題: 回覆 #21 傑~~~ 的帖子

不是 不過有看過相關文章 像他炒股的事大英百科也有說到 在大陸網站說的又更八卦 什麼拜黃金榮門下之類的 不過偏離主題了...=="總之名人不好當啊∼

《 本帖最後由 s8142229 於 2008-8-24 19:41 編輯 》
作者: 機動戰士    時間: 2008-8-27 00:09:50

誰知道我們長期以來都被一些不清不楚的歷史搞混了!
國內的歷史紀錄和國際的戰事紀錄差距相當大,那五顆星..........
說不定是當時國內抗戰及內戰時為了區分軍事權力的做法。
事實上可能與國際法規無關!
尤其是二戰的這一段歷史,二岸各說各話。如果查証國際戰事紀錄,差距不小。
歷史往往是勝者說了算,敗者往往胡謅瞎扯。
作者: 阿肥ㄉ媽媽    時間: 2008-8-27 15:56:51

哇~原來要當億個五星上將那麼麻煩~  不過總覺得五星上將清一色都是美國人
作者: 誰是車王    時間: 2008-8-28 23:52:07

這個人也配帶五星嗎
把大陸攪丟了還騙
大家為他去死有資格嗎
作者: s8142229    時間: 2008-8-29 12:35:07     標題: 回覆 #23 機動戰士 的帖子

說個題外話 我也這麼覺得 中國近代史被各方政治團體所利用 同一個人可以寫出好幾個版本的評價 我自己是看大英百科 覺得那比較不受意識型態影響 轉貼台灣史 給大家參考

台灣歷史
南島語系民族活躍的時代

  臺灣位居歐亞大陸的東南和太平洋的西側,是個海島。古稱「台員」、「大員」、「大灣」、「東番」、「笨港」、「北港」、「流求」等,葡萄牙人取名為福爾摩沙,乃「婆娑之洋,美麗之島」之意。

  目前所知,早在15,000∼50,000年前,臺東長濱鄉出土的「長濱文化」遺址留下臺灣最早人類活動的遺跡。當時仍屬舊石器時代晚期,人們過著採集、狩獵、捕魚的生活。進入新石器時代之後,臺灣各地都有考古遺址出土,至少有1,250處之多,其中有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植物園文化等。

  除了史前遺址的人類之外,在漢人移入臺灣之前,臺灣有南島語系民族的原住民。原住民族呈現多元而複雜情況,大致分成平埔族和高山族(日治時代稱為高砂族)。高山族分成九族︰泰雅、賽夏、卑南、阿美、排灣、布農、鄒、魯凱、雅美,多居住在山地與東海岸縱谷。其體質和文化特色至今大抵尚清晰可辨。平埔族亦分成九族︰凱達格蘭、道卡斯、拍瀑拉、巴則海、巴布薩、洪雅、西拉雅、噶瑪蘭、邵,多居住於西部平原和東北的蘭陽平原。經過三個世紀漢人移入者的侵擾、威脅、同化,以及生存的需要,平埔族的文化特色逐漸消失,與漢人難以區分。臺灣很多地名、姓氏、風俗、信仰、歌謠等,則保留了平埔族歷史文化的遺緒 .

  臺灣位居東亞島弧地理位置,是南北交通必經的要道,自古以來,許多族群來到臺灣、定居臺灣、移出臺灣。臺灣族群的繁雜與多元由此可見,此亦是臺灣的特色。

17世紀東亞海域上的臺灣
荷、西競逐下的臺灣

  15、16世紀,歐洲國家對外擴張勢力,開闢往東亞的新航路,發現美洲新大陸,縮短了亞洲與歐洲的距離,世界從此進入海權時代。在海權爭霸的國際環境下,臺灣被迫走入歷史時期,進入近代的世界史。

  17世紀初,除了一些零星的日本人、漢人、海盜遊走進出於臺灣之外,西方重商主義國家也開始注意臺灣。此時遠東海面已成為歐洲三國角逐的形勢︰租得明帝國之澳門的葡萄牙、殖民菲律賓呂宋島的西班牙、盤踞爪哇的荷蘭,在遠東海面展開商業和殖民的競爭。

  荷蘭人在遠東的商業目的,原以明帝國為重要對象,但因受制於葡萄牙人的競爭和明帝國的抵制,荷蘭人只好轉向澎湖,先後在1604、1622年兩度進占澎湖。澎湖自14世紀中葉,已有元帝國設立澎湖巡檢司治理。所以,明政府乃於1623年派兵與荷蘭人在澎湖交戰,歷經8個月不分勝負,終而議和。在議和訂約中,明政府要求荷蘭退出澎湖,如果退出澎湖,去占領對面的「化外之島」臺灣,明政府則無異議,經此議和,荷蘭人遂在1624年進入南臺灣。

  荷蘭人侵入臺灣的第三年(1626),西班牙也自馬尼拉派兵占領臺灣北部基隆與淡水一帶,與南部的荷蘭人展開殖民與商業競爭。1642年荷蘭人趕走西班牙人,成為臺灣唯一的統治者。

  荷蘭統治臺灣前後共約38年,荷蘭人在臺灣發展貿易,並以臺灣作為轉口站,臺灣成為明帝國、日本、南洋、歐洲等地的貨物集散中心。此時的臺灣已躍入以出口貿易為導向的海洋貿易體系,有別於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式小農經濟。不過,荷蘭人在臺灣的統治畢竟是剝削式的殖民統治,1650年左右,荷屬東印度公司在臺灣的每年淨收入約40萬荷幣(約4噸黃金),無怪乎一位荷蘭總督說︰「臺灣真是公司的一頭好乳牛。」

  荷蘭人統治臺灣期間,曾調查臺灣原住民的部落,征討臺南縣西拉雅族的新港社、麻豆社和東部、北部平埔族。荷蘭人將各社之長老組成評議會,以此傳達政令,控制原住民。且至各地傳教,教導羅馬拼音書寫方式,至19世紀20年代,臺南縣西拉雅族還在使用,此稱為新港文書。

  荷蘭人為了生產米、糖,曾向閩南招募人手,所以自1637∼1652年之間,約有2萬多名漢人移入臺灣,受雇於荷蘭人,從事稻米與甘蔗的種植。

  荷蘭人將土地收歸國有,名曰王田,視農民為佃戶,招募漢人入臺。但因實施剝削的殖民政策,稅賦繁重(人頭稅、地租、漁獵稅),引起漢人不滿。1652年爆發漢人郭懷一的抗荷事件,雖然失敗,但此後荷蘭在臺統治逐漸不穩。

鄭氏時代的臺灣

  自1647年起,標舉「反清復明」的「國姓爺」鄭成功,據守閩南沿海及金門、廈門等島,苦撐十幾年,金陵北伐失利之後,乃規畫攻臺,以作為養晦待時之處。1661年4月1日,鄭成功率軍登陸鹿耳門,包圍熱蘭遮城,至翌年2月,荷軍與鄭軍訂立協定,鄭成功驅逐荷蘭人,統治臺灣。

  鄭成功改臺灣為東都,設承天府,下設天興、萬年二縣。鄭軍各營各鎮部隊,分批在嘉南、高屏平原上屯田開墾,故該地區留下帶有「營」、「鎮」、「勁」、「協」等稱號的地名,延用至今。

  鄭成功取臺5個月即去世,子鄭經在權力鬥爭獲勝後即位。1663年鄭軍全面撤出閩南沿海,進入臺灣。鄭經改東都為東寧,天興、萬年二縣為州,自稱東寧建國,國際稱呼他為"The King of Tyawan",鄭經儼然獨立建國之王,這是臺灣史上首次出現漢人建立的政權。

  鄭經進入臺灣後,在陳永華的輔佐下,引進中原政權的文教制度,設科舉、建孔廟,且積極發展國際貿易,與日本、東南亞均有往來。清廷雖封鎖臺灣,但臺灣以海上貿易的力量與之抗衡,維持了自荷蘭以來遠東商品集散地的角色。1670年英屬東印度公司在臺灣還設有商館。此時之東寧王國儼然以島國之姿,雄踞東亞。

  1674年(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尚可喜、吳三桂等三藩反清。鄭經率兵攻打福建,奪下漳、泉、湖、惠數府。至1680年(康熙十九年),鄭經海戰失利,盡棄福建、撤回臺灣。翌年,鄭經去世,東寧王國發生政變,監國遇害,馮錫範立其弟克塽,國政日壞,人心渙散。清將施琅率軍攻臺,克塽向清帝國投降,結束鄭氏三代在臺22年的統治,時為1683年。

清之統治與漢人社會的建立

  清雖領有臺灣,但剛開始對臺灣卻沒有強烈的領土野心,康熙皇帝認為「臺灣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倒不如「徙其人而空其地」,因此有意放棄臺灣,後因率兵攻臺的施琅力爭,才勉強將臺灣留下,併入清之版圖。

閩粵移民入墾臺灣

  清治理臺灣共計212年(1683∼1895),領臺初期,設一府三縣,即臺灣府、諸羅縣、臺灣縣、鳳山縣,隸屬福建省。清初對臺灣極不放心,視臺灣為危險之地,禁止閩粵人移民臺灣,但閩粵人民因山多田少,資源有限,乃不斷湧入。他們或正式持有墾照入臺,或買通船頭偷渡,皆不計九死一生,甘冒「黑水溝」波濤之險,進入臺灣,臺灣乃成為閩粵移民的新天地。

  渡臺開墾的移民,除了需面對大自然的挑戰外,也與原住民爭奪土地。住在平原上的平埔族遭受漢人侵墾的威脅,清廷為了保障平埔族人的生存,設定「土牛溝」,禁止漢人入墾,但漢人仍紛紛越界侵墾,平埔族人被迫往山區遷移。南投四周山巒環抱,乃成為西部平埔族人的遷居地。在漢人強勢的威逼下,平埔族人的社會結構、風俗習慣、宗教信仰逐漸瓦解而融入漢人社會。漢人移民入墾臺灣初期,以男性居多,且多是未婚的「羅漢腳」,娶平埔族婦女為妻者甚多。因此,在臺漢人多混有平埔族人的血統。閩粵移民亦非純種漢人,有的已與當地少數民族混血,亦有畬族等少數民族隨漢人渡海來臺。臺灣乃成為民族大混合的社會。

移墾社會的動亂

  漢人移民來自不同原鄉,相互之間為了爭奪土地資源、生存環境,遂發生磨擦、衝突,閩客互鬥、漳泉相拼,此即所謂「分類械鬥」。清治兩百多年內,臺灣社會發生過60多次的械鬥,除了籍貫分類引起械鬥之外,因商業利益、宗姓不合或戲曲派別也會導致械鬥,如艋舺的頂下郊拼、彰化廖李鍾三姓械鬥、宜蘭西皮福祿械鬥都是有名的例子。

  除械鬥外,臺灣民變迭起。由於臺灣吏治不良,官逼民反;班兵制度三年輪調,擾民侵民;清之政策無法配合臺灣移墾社會的發展,臺灣民眾乃因之起而反抗,發生民變,大規模者有70多次。民變常引發械鬥,械鬥亦會蔓延成民變,兩者有互動的關係。「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的俗諺乃形容清領二百多年,臺灣社會動亂的頻繁情況。

海洋貿易的再興起

  滿州人入主中原,建立政權之後,也承襲漢人制度,採取閉關自守,不重經貿的大陸政策。臺灣自荷蘭統治之後,經貿與東亞貿易轉接中心的地位乃大大跌落。臺灣的商業發展,由國際貿易轉變為與中國大陸的區域貿易。郊商興起,往來臺灣與中國沿海之間,輸出農產品,輸入手工業品。「郊」是貨品進出口的商業集團, 18世紀20年代在府城臺南先發展出來,70年代郊商也在鹿港急速興起,90年代則發展到艋舺一帶。郊商與港口市鎮的興起轉移,俗諺「一府二鹿三艋舺」,說明商業發展由南移北的進程。

  19世紀40年代之後,由於臺灣的煤、硫磺、樟腦等物產的誘惑,英、美、德等西方列強曾有意染指臺灣。1860年以後,清廷應列強的要求,開放四港︰ 雞籠(基隆)、滬尾(淡水)、安平、打狗(高雄),對外通商。各國商船紛紛隨之而來,且設立洋行專司買賣工作。臺灣又從大陸閉鎖體制轉向國際貿易。糖、樟腦、茶葉是重要的輸出產品。臺灣與世界經濟網絡再次取得連繫,促進臺灣經濟的繁榮。

近代化的開端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不久,開始覬覦臺灣,藉口琉球民被臺灣原住民殺害之事,於1874年出兵臺灣屏東,後經交涉議和,史稱「牡丹社事件」。歷經此事件後,清廷接受沉葆楨建議,才較積極從事臺灣的防務。1884年中法戰爭,法軍侵入基隆、滬尾,攻占澎湖。清廷有感於臺灣地位不容再忽視,乃於戰後將臺灣脫離福建獨立建省。臺灣省首任巡撫劉銘傳積極推展洋務建設,開採煤礦,架電線,建鐵道,興辦電燈、自來水、郵政等事業,且開山撫番、重畫行政區域。本來近代化起步較大陸內地慢約一、二十年的臺灣,成績卻後來居上,成為全國最進步的一省。

日本殖民統治
近代社會經濟的發展

  1894年,清與日本為了爭奪朝鮮權益而開戰。清國挫敗,割讓臺灣給日本。臺灣官紳聞此消息,於1895年5月組成臺灣民主國,反對日本占領,但終究不敵。同年10月,臺灣民主國瓦解,日本正式領臺,直至1945年,長達半世紀之久。

  臺灣民主國敗亡之後,各地民軍紛紛起義。至1902年,日本才壓制反抗勢力,控制全臺。日本初領臺灣時,兵馬倥傯,規制難以建立。至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任命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之後,才奠定日本統治臺灣的基礎。後藤新平實行土地資源、風俗習慣、產業經濟、族群人口等調查工作,廢除大租戶,增加財政收入,以此得以掌控人力、物力資源,有效統治臺灣。且統一度量衡、貨幣、開設臺灣銀行,確立近代金融的發展。日本領臺之初,日本中央政府每年需補助臺灣,至1905年,臺灣財政才得以自立。

  日本治臺政策採取二種方式。日本認為臺灣與日本,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亦不同,乃頒布六三法,賦與臺灣總督極大權限,凍結日本大帝國憲法在臺灣的效用。另一方面,又極力推動日本化的教育,改造臺灣人為日本人,強調內臺一體。這兩種統治政策終日本50年統治而未改。

  日本透過警察和保甲制度,嚴密控制臺灣人民,建立威權統治。警察不只維持治安,也負責推行政令,成為殖民統治的尖兵。

  日本經營臺灣的主要目的在推行資本主義,為了建立商品的交易網路,必須從事各種交通運輸建設,築鐵路、建公路,開創海、空航線。這些措施促進了全島性的溝通連繫,助長了19世紀已萌芽的全島一體的臺灣意識。

  臺灣位於亞熱帶地區,自然景觀與日本有異。日本乃以「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政策,發展臺灣的農產品。製糖業成為新興的工業,有人稱此為「糖業帝國主義」,剝削蔗農,壯大日本國內資本主義的發展。

  在日本大力獎助農業下,20世紀20年代蓬萊米新品種出現,農業生產量大增,也養活更多人口,此稱為綠色革命。

  1895年日本領臺,立即在臺北芝山岩設立國語傳習所,推行日本語教育,後改為公學校,遍設全臺。但日本人讀小學校,臺灣人讀公學校,課程內容不同,顯示差別教育。除小學教育外,有中等學校、職業學校、師範學校。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成立,以醫學、高山族、東南亞、熱帶研究為主。臺灣人教授只有杜聰明,餘皆為日本人。臺灣人與日本人教育上的待遇雖有不公,臺灣人卻透過日式教育學習到近代知識,跳出科舉制度的規範,漸漸形成新的國民意識。

近代政治社會文化運動

  儘管日本在臺灣50年內有相當的建設,但其本質是剝削和壟斷的,除了少數臺灣士紳之外,臺灣人無法擔任殖民地官僚,也無法服兵役,因此抗日運動繼續存在。1915年西來庵武力抗日事件後,近代政治運動、社會運動代之而起。

  20世紀20年代,受到世界性民族自決思潮、共產主義運動、日本大正民主浪潮、朝鮮獨立運動和中國五四運動等影響,臺灣知識分子興起一連串的政治、社會運動。1920年在東京的臺灣學生成立新民會,鼓吹新思潮。同年7月,《臺灣青年》雜誌創刊於東京,但不得在臺灣島內發行。《臺灣青年》後來改為《臺灣》。1923年4月,《臺灣民報》半月刊創刊。1927年8月以後獲准在臺發行,是日治時代唯一的「臺灣人民的喉舌」,1930年改為《臺灣新民報》, 1932年4月15日發行日刊。

  1921年蔣渭水結合青年學生及各地社會領袖,組成臺灣文化協會,從事文化啟蒙運動。1926年文協至全臺舉辦315次巡迴演講,聽講人數達逾112,900人,啟迪民眾影響力不小。文協成為往後臺灣政治、社會運動的大本營。

  1927年1月文協分裂。左派掌控新文協,蔣渭水等另組臺灣民眾黨,標榜全民性的政黨,是臺灣人首次的政黨,後來越走越左傾。右派保守分子林獻堂、蔡培火等又分出另組臺灣地方自治聯盟,追求臺灣地方自治的實施。1931年因民眾黨的左傾化,日本下令解散。1937年由於戰爭日益迫近,日本採取高壓手段,政治運動已難取得生存空間,臺灣地方自治聯盟乃宣布自動解散。

  20世紀20年代社會主義思想傳入臺灣,工農運動興起。1926年臺灣農民組合成立。1928年臺灣工友總聯盟組成。同年,臺灣共產黨在上海成立,不久遷黨返臺,推動工農運動,1929年之後幾乎操控左派社運團體。1931年臺灣共產黨被日本兩次逮捕取締,而無法再活動。

  1930年霧社原住民因不滿日本山地政策,起而抗日。臺灣民眾黨電告國際聯盟,引起世界注目。

  總之,20世紀20年代的上半期是臺灣社運團體萌芽發展合作的時期,1927年之後則是各團體分道揚鑣、各求發展的階段。政治民主、言論自由、社會正義和自治獨立是其追求的目標。

  政治社會運動消沉之後,20世紀30年代文學、美術、戲劇等運動代之而起。臺灣文學、臺灣藝術和臺灣新文化的追求,促進臺灣知識分子思考臺灣的圖像,激發臺灣意識的成長。

戰爭體制

  20世紀30年代日月潭發電廠和嘉南大圳的竣工,促進臺灣工業化的發展。同時,日本國內軍國主義抬頭,對外侵略,臺灣成為向南洋進軍的「基地」。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日本更推動「皇民化」運動,鼓勵改姓名,說日語,學習日本風俗習慣、祭拜神社等活動,試圖改造臺灣人。1942年日本為補充戰爭兵員的不足,在臺灣實施陸軍特別志願兵。翌年,實施海軍特別志願兵。1944年實施徵兵制,臺灣進入戰爭總動員體制。

國民政府時代的臺灣
政權的重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結束在臺50年統治。半世紀的日本統治,臺灣人的文化和價值觀都起了相當大的變化,臺灣也邁入近代社會。

  國民政府任命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於1945年10月25日正式接收臺灣。臺灣人民以熱烈的心情歡迎祖國,接收人員卻貪污腐化、特權橫行,致使經濟蕭條,物價暴漲,米糧短缺,失業激增,治安惡化。經過一年半的時間,1947年2月終因緝煙處置不當,引爆二二八事件,臺灣社會菁英被屠殺,民心潰決。此次事件導致日後的省籍隔閡與臺灣意識的再次凝聚,成為戰後臺灣獨立運動的濫觴。

  1949年國民政府因國共內戰失利,撤退至臺灣。國民黨為因應變局實施黨的改造運動,鞏固蔣介石的領導。1951年蔣經國創立政工幹校,1952年創設青年反共救國團,掌控軍隊和青年人。50年代國民黨逮捕、槍決社會主義者和臺獨思想者,鎮壓反對人士。同時加強國語和中國歷史文化教育,重新塑造國家意識。

  國民政府為了穩定農民生活,1949年實施「三七五減租」、1951年實施「公地放領」、1953年實施「耕者有其田」,此稱為土地改革。佃農取得土地,改善了生活。地主因失去土地,沒落者甚多。

  1950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立即派遣第七艦隊巡防臺灣海峽,並發表臺灣中立化宣言,防堵中共的入侵,臺灣局勢才趨安定。1952年中華民國與日本簽定和約。1954年與美國簽訂協防條約,確保國際地位和安全。但國共之間仍然處於緊張對峙的局面,經1958年金門炮戰之後,國共之間變成打打停停、既鬥爭又和平共存的局面。

變局與經濟成長

  進入70年代以後,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逆轉。1971年退出聯合國,1972年美國總統訪問中國大陸,發表上海公報。同年9月,日本承認中國大陸,接著一連串的外交挫折。1978年12月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與臺灣之間另訂《臺灣關係法》來維持。

  臺灣雖然在外交上挫敗,但經濟卻不斷成長。60年代推動加工出口政策之後,臺灣經濟快速發展。經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臺灣仍然屹立不搖。邁入80年代之後,臺灣產品和資本外銷全世界,創造出經濟奇蹟,被譽為發展中國家的楷模,亞洲四小龍之一。

民主化的發展

  在經濟發展的側面,臺灣長期處於戡亂體制和戒嚴統治,海內外有識之士奮起推動民主化運動。50年代有《自由中國》雜誌的言論、省議會的黨外議員及60 年代雷震中國民主黨的組黨行動。70年代有《大學》、《臺灣政論》、《八十年代》、《美麗島》雜誌的衝擊,並以「黨外」透過選舉推動民主運動,歷經 1977年的中壢事件、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使得民主化要求深入人心。

  80年代之後,黨外運動浴火重生,雜誌並起,引起社會的共鳴。終於在1986年突破戒嚴令,成立民主進步黨,臺灣政治民主化邁入新里程。1987年戒嚴解除,翌年,蔣經國總統逝世,李登輝繼任總統。1991年國民大會代表全面改選。1992年刑法一百條修改,思想言論自由確立。同年,廢除國民大會,立法委員全面改選。1994年省長、直轄市市長民選。1996年總統民選。經過數年來的選舉,國民黨漸漸臺灣化,國民政府的威權統治也逐漸解體。1998年在精省的政策下,停止省長選舉,裁編省府編制。1999年宋楚瑜在無法獲得國民黨提名為總統候選人之下,獨立參選,再次造成國民黨的分裂。2000年總統大選,國民黨敗選,結束50餘年的統治。民進黨首次執政,開啟政黨輪替新紀元。

  1990年代之初,由於蘇維埃共產主義政權的崩潰,導致世界外交以及均勢的巨變,臺灣與美國的關係改善到某個程度。臺灣透過務實外交主張其已自治的事實,但也開始透過建立組織以進行經濟和社會交流﹐以及協商最後統一的可能性,來謀求與中國關係正常化。政治自由化的到來使臺灣重新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社會問題上﹐並助長了一次文化復興。

臺灣 — 歷史。 (2008)。 大英百科全書。 2008年8月28日取自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 <http://wordpedia.eb.com/tbol/article?i=073117006>.

《 本帖最後由 s8142229 於 2008-8-29 16:15 編輯 》
作者: 板本龍馬    時間: 2008-8-29 13:19:33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最高統帥    時間: 2009-10-3 02:20:26

二次世界大戰中只有五個五星上將.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太平洋戰區最高統帥賣各阿瑟.歐洲戰區最高統帥先後馬歇爾跟艾森豪威爾.地中海戰區最高統帥布萊德雷.應該是這五個而已厘米茲好像沒有五顆星.但是我還是覺得孫立人將軍的戰積也要有五星上將了....唉...功高震主.
作者: ny397789    時間: 2011-1-16 23:16:25

蔣中正好帥~~~~~~~~~~~~~~~~~‵`
作者: edson1984    時間: 2011-1-22 18:26:33

就算大家再討厭 蔣公 也不能磨滅他抗日的戰績

也許有更多才幹的領導將領 但是畢竟蔣公也帶領大家過來了...如果身處那時代 誰能像他這樣

況且 我覺得蔣公 都時不與我..的感覺!!

他得到五星上將 我沒意見

還有些人 連兵都沒當過 就可以當六星上將 還真北爛
作者: maybe-su    時間: 2011-9-11 04:56:04

他是自封的吧,我去文具店買幾個星星的貼紙去門口大喊,我也變成五星上將,有時候心情好還80幾星上將
作者: tjoin    時間: 2012-3-1 10:04: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海瑩    時間: 2012-3-6 11:12:02

maybe-su 發表於 2011-9-11 04:56  
他是自封的吧,我去文具店買幾個星星的貼紙去門口大喊,我也變成五星上將,有時候心情好還80幾星上將 ...


如果,您是中華民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兼同盟國中國戰區總司令,
那您要封自己幾星上將都沒人會說話.

我家才子早說過了,
當是蔣老先生就是中國最高階的將領,
啥叫自封?
不然要上帝來封他才算數是不是?
作者: 梅石    時間: 2012-3-6 16:06:46

雖然五星上將是軍人最高榮譽.可別忘了一將功成萬骨枯.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