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科學家重現5.2萬年前「長毛象基因組」,揭示古代染色體結構
[列印本頁]
作者:
awcc
時間:
2024-7-13 21:47:50
標題:
科學家重現5.2萬年前「長毛象基因組」,揭示古代染色體結構
2024-7-13 21:45:26 上傳
下載附件
(5.73 KB)
2024-7-13 21:46:25 上傳
下載附件
(190.9 KB)
科學家在西伯利亞發現了一頭死亡於5.2萬年前的雌性毛象遺骸,成功提取並重建其基因組結構,揭示了古代染色體的三維結構。這一發現標誌著古代DNA研究的一大突破,為理解古代生物的遺傳結構和功能提供了全新視角。
這次研究由貝勒醫學院的科學家主導,研究團隊在毛象遺骸中發現了保存良好的古染色體亞化石,這些染色體的結構保存到奈米級。研究人員推測,毛象皮膚在西伯利亞的嚴寒中自發凍乾,進而形成了玻璃轉變狀態,保存了這些化石。
研究團隊提取了這頭毛象耳朵後方的皮膚樣本,使用一種名為「Hi-C」的方法來檢測DNA各部分在細胞核中的自然狀態下可能的相互作用。他們將Hi-C分析所得的物理信息與DNA測序結合,創建了毛象基因組的有序圖譜,並使用現代大象的基因組作為模板。結果顯示,毛象擁有28條染色體,與現代亞洲象和非洲象相同。
首次知道長毛象哪些基因是開啟的,哪些是關閉的
2024-7-13 21:47:19 上傳
下載附件
(262 KB)
(A) 古代DNA破碎:如果碎片過於自由移動,會失去原始3D結構;若限制移動,則可用Hi-C技術研究。
(B) 主要樣本:來自猛獁象皮膚。
(C) 組織學:包含皮膚層、毛囊和皮下肌肉。
(D) PaleoHi-C方法:收集樣本,交聯固定,研磨,使用限制酶切割,修復和標記DNA,連接接近的DNA片段,並建庫和測序。
(E) 數據比較:PaleoHi-C數據顯示長距離接觸,與現代大象皮膚Hi-C數據相似。
(F) 總結統計:PaleoHi-C數據總結(圖/《細胞》)
「這是一種全新的化石類型,其規模遠遠超過了單個古代DNA片段——多達百萬倍的序列,」貝勒醫學院基因組結構中心主任Erez Lieberman Aiden博士說。
「這也是首次從古代樣本中確定染色體核型。」
研究顯示,毛象的染色體保持了極高的物理完整性和細節,包括將轉錄因子與其控制基因相連的奈米級環路。通過檢查基因在細胞核中的分區,科學家能夠識別毛象皮膚細胞中活躍和不活躍的基因,這是一種表觀遺傳學或轉錄組學的代理。
毛象皮膚細胞的基因激活模式與其最接近的現代親屬——亞洲象的皮膚細胞相比,有顯著的不同,包括可能與其毛茸茸特徵和耐寒性相關的基因。
「這是第一次,我們有一個毛象組織,可以大致知道哪些基因是開啟的,哪些基因是關閉的,」Centre Nacional d’Anàlisi Genòmica和Centre for Genomic Regulation的結構基因組學家Marc Marti-Renom教授說。
「這是一個非凡的新數據類型,也是任何古代DNA樣本中首次測量到的細胞特異性基因活動。」
這項研究成果今天(2024/7/12)發表在《細胞》。
資料來源 : 明日科學
https://tomorrowsci.com/animals/20240712_01/
附件:
下載 (6).png
(2024-7-13 21:45:26, 5.73 KB) / 下載次數 12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jQ4ODA5MjN8YWQxMDZhNTl8MTc1MzI1NzA1OXwwfDA%3D
附件:
毛象遺骸 image_13089e-Woolly-Mammoth-Chromosomes-e1720752323726.jpg
(2024-7-13 21:46:25, 190.9 KB) / 下載次數 12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jQ4ODA5MjR8YjRkNTdhNWJ8MTc1MzI1NzA1OXwwfDA%3D
附件:
毛象遺骸 gr1_lrg-8-1-1140x1425.jpg
(2024-7-13 21:47:19, 262 KB) / 下載次數 16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jQ4ODA5MjV8NzViNDdhNDl8MTc1MzI1NzA1OXwwfDA%3D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