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水車藏》口湖百年神秘祭儀 九天改編11月登上衛武營戲劇院
九天民俗技藝團於1995年成立,不僅承繼了傳統廟會的陣頭表演,還不斷創新,將民俗活動轉化為具有現代舞台表演的藝術形式。自2018年起,九天與民俗學者林茂賢密切合作,對口湖「牽水車藏」進行深入的田野調查,並將這一傳統儀式進行改編,轉化為具有舞台藝術性的表演。今年11月,九天的新作《牽水車藏》將在高雄衛武營戲劇院上演,為觀眾帶來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旅程。
▲「牽水車藏」主視覺。(圖/翻攝自九天民俗技藝團粉絲專頁 )
雲林縣口湖鄉的「牽水車藏」習俗,是台灣保存最為完整且規模盛大的水難祭儀。這項獨特的民俗活動,源於1845年的「六七水災」,當年暴風雨使北港溪及牛挑灣溪水暴漲,海水倒灌,造成數千人喪生。災後,當地居民開始為罹難者舉行「牽水車藏」超渡儀式,這一傳統延續至今,已成為口湖鄉不可或缺的宗教和文化活動。
「牽水車藏」這一名稱中的「車藏」音同「狀」,源於道教科儀,象徵著永不停止的輪迴和超渡過程。這種儀式由當地道士主導,參與者會製作一種名為「水車藏」的結構,這是一種由竹篾編織而成的圓筒狀物體,糊上彩繪紙張,內外貼有代表水中、陰間和天堂的神祇。這些神祇包括冤魂、惡神、鬼怪和守護者,水車藏的旋轉象徵著引導亡魂從水中找到脫離苦海的方向。
▲「牽水車藏」儀式四大重點。(圖/翻攝自九天民俗技藝團粉絲專頁 )
這次的舞台製作由現代劇場與傳統戲曲的導演李小平擔綱指導,並邀請了多位劇場界的傑出人才共同參與,從編劇、燈光、音樂到舞台設計,皆由專業團隊精心打造。該演出將「牽水車藏」的傳統儀式元素與現代藝術表達相結合,主軸圍繞升、轉、呼、聚四個概念,透過舞台設計、燈光、音樂及影像的多重視覺效果,帶領觀眾穿越台灣歷史與文化的深處。
▲排練過程。(圖/翻攝自九天民俗技藝團粉絲專頁 )
《牽水車藏》不僅僅是一場演出,它還是一場對於台灣歷史與文化的深刻反思。觀眾透過觀看這場表演,不僅能感受到當年六七水災的震撼,還能理解台灣民間信仰中對逝者的哀悼與敬仰。這場由傳統科儀轉化而來的藝術表演,成功地將台灣的地方性民俗文化推向了國際舞台,並讓更多人看見台灣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深度。
(三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