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說《奉使記》(The Ambassadors)裡,亨利.詹姆斯就刻劃出了一個這樣的理想角色,名叫瑪莉.德.韋歐奈(Marie de Vionnet),她是一名禮儀無可挑剔的法國熟女,且偷偷利用一名叫蘭伯特.史崔哲(Lambert Strether)的美國人幫她談戀愛。從蘭伯特第一回遇見瑪莉,他就成了的奴隸。她看似「一目了然又充滿謎團」。她會用心傾聽他有什麼話說,而且不)需要特定回應,就能讓他覺得她完全懂自己。她用同理心將史崔哲徹底包覆。她從第一眼就表現得一見如故,但這都只是她表現出來的,而不是她真的說了什麼。他形容她包容的態度是一種「美麗而有意識的溫柔」,而這讓蘭伯特有一種被催眠的感受。就這樣,她根本不需要開口要蘭伯特幫忙,這男人就已經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她想幹嘛他就去幹嘛。瑪莉的這種態度,完美複製了理想中的母親角色──無條件地愛一個人。這種「準母愛」比較不靠說話,而是會表現在眼神與肢體語言之上。話說男女都吃這一套,而且任誰中招都很難不暈陶陶。
在小說《湯姆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裡,十二歲的主人翁湯姆的形象是個古靈精怪的孩子,由姨媽撫養長大,而湯姆對人性就敏銳到不可思議的程度。聰明歸聰明,湯姆也一天到晚闖禍。小說的第二章一開始,就是湯姆因為打架被罰。因此炎夏的週六午后他沒有跟狐群狗黨鬼混在溪中游泳,而是在粉刷屋前非常大的籬笆。而他正打算上工時,他的小夥伴班.羅傑斯(Ben Rogers)正好路過,而且還拿著顆看起來很美味的蘋果邊走邊吃朝湯姆走過去。班的頑皮程度不輸湯姆,所以一看到湯姆做著這麼無聊的工作,他便立刻決定好好折磨湯姆一番。班打算去問湯姆下午有無計畫去河邊游泳,好好刺激他一下。
一七八二年,法國劇作家皮耶─奧古斯坦.卡隆.德.博瑪舍(Pierre-Augustin Caron de Beaumarchais)通過最後幾筆,完成了 《費加洛婚禮》(The Marriage of Figaro)這偉大的作品。法文路易十六的認可是一定要的,但讀完手稿的路易十六卻怒火中燒,因為他覺得這作品會導致革命,「這個人嘲弄了政府裡每一樣需要被尊重的東西」。後來是受到不少壓力後,他才同意讓這劇本在凡爾賽宮的一處劇場進行私人演出,結果此劇在來觀賞的貴族間大獲好評,國王於是核准了追加的場次,但審查員在國王的指示下對劇本下手,把他最受不了的地方加以修改,然後才對民眾開放演出。
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博瑪舍組成了一個由學者、知識分子、朝臣與政府部會首長所構成的法庭,由眾人一起對劇本進行審查。結果出席審查會議的其中一人寫道:「博瑪舍大人宣布他將欣然接受在場先生乃至於女士們認為應該的每一處刪減與修改⋯⋯(結果)大家都想在裡頭加進一點自己的創意⋯⋯德.布雷特伊先生(M. de Breteuil)建議了一句妙不可言的雋語,博瑪舍先生不但接受而且還謝過對方⋯⋯『這會把第四幕給救回來。』瑪提紐女士(Mme de Matignon)建議了戲中少年男僕做女裝時的緞帶應採用某種顏色,結果這建議也獲得接納,而且還一舉流行了起來。」
善用對方的情緒。在《與改變共舞:問題如何形成?如何突破和有效解決?》(Change)一書裡,身為治療師的保羅.瓦茲拉維克(Paul Watzlawick)、約翰.H.維克蘭(John H. Weakland)與李察.費許(Richard Fisch)等三位作者討論了一名叛逆青少年的案例。這名少年因為販毒被逮而被校長要求不准來上學。他還是得做功課,但人不能在校園裡現身。不能上學,對這名少年毒販的生意是很大的打擊,復仇的意念在他內心熊熊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