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方便」一詞普遍會被理解為方法、機會、便利、權宜、靈活、變通,這和英文的常用翻譯:skill in means、 skilful means 大致相同。竺家寧《佛經語言初探》對「方便」的具體解釋是權宜變通,不拘泥於方式而因人施教。李維琦《佛經釋詞》對「方便」解釋甚詳,意思視經文脈絡而有所不同,大體上作名詞用是方法、手段、計策、神通;作動詞用是設法、行巧計、顯神通;作形容詞用是機智、巧妙、有神通、多智慧。把「方便」解釋為智慧,和一般的權宜、靈活、變通是更有洞見的,和《大智度論•卷一百》所說:「般若波羅蜜中雖有方便,方便中雖有般若波羅蜜,而隨多受名。般若與方便,本體是一,以所用小異故別說。」不謀而合。如果從「體用」來理解權宜、靈活、變通都是一種功能上的「用」,而它們的本質「體」正正就是智慧。所謂「權宜變通」,它的推動力就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