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偶頭製作 保存者:許金棒 [列印本頁]

作者: 鈞蝦逵人    時間: 2025-6-9 01:03:49     標題: 偶頭製作 保存者:許金棒

偶頭製作 保存者:許金棒


類別:傳統工藝  級別:傳統工藝  種類:木作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

據江武昌《臺灣布袋戲概說》引唐代《拾遺錄》考述,早在中國唐、宋時代便已有布袋木偶戲的出現,其演出型式與衣著較為簡略,尚未發展成為重要的表演藝術,至明末清初始臻成熟,而成為泉州一帶普及而重要的表演方式。臺灣布袋戲基本上是流行於閩南語系福佬人的表演藝術,源自閩南的漳州、泉州和部份潮州地區這三個地區。

木偶雕刻這項技藝的起源甚早,從先秦時期至今已有2200年的歷史。明代掌中戲的演出,促使木偶雕刻的興盛:先民移民來臺,木偶雕刻技藝隨之傳入:布袋戲以戲偶作為表演的載體,名家雕刻的「布袋戲仔」唯妙唯肖,極富藝術價值。

中日戰爭時福建戲偶禁運,促成臺灣本地開始自行製造木偶。戰後,布袋戲進入戲院,戲偶型體開始加大,雕功考究,設計可活動的五官,眼睛會動,嘴巴能開口吐舌,栩栩如生。民國59年代(西元1970年)坊間開始有以木屑與黏膠壓鑄合成的戲偶,可大量生產,但在藝術上不同於木偶雕刻作品。

早期臺灣的布袋戲偶主要來自泉州,以江加走的「花園頭」為代表,泉州戲偶輸入中斷後,彰化徐析森率先以「花園頭」作為藍本,開啟本土製造的「阿森頭」其後成為同業學習的範本。

保存者:許金棒

流派/學藝過程(師承狀況)

師承關係:許協榮–許獻章、許金仗、許金棒、許金貴

自幼耳濡目染,國小畢業後於13歲正式入行與父親-許協榮學習刻偶,直至民國73年(西元1984年)得到父親認可,另立協榮雕刻分店。

民國38年(西元1949年)之後,中國大陸戲偶供應斷絕,本地偶頭需求量大增,布袋戲劇團轉向臺灣本地雕刻師製作戲偶。因家族淵源,父親許協榮為臺灣布袋戲木偶雕刻的重要人物,奠基於父親傳承的木偶雕刻技術,而自創藝術風格,以想像力豐富、具個性化的人物著稱,有別於泉州戲偶,具有臺灣文化特色。目前於員林百果山自立雕刻店,以研究和雕刻木偶為主,亦經營神佛像雕刻。

認定理由

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及文化表現形式:許金棒自13歲起跟隨父親許協榮先生學習木偶雕刻技術,能詳實介紹工序工法,並在各類型布袋戲發展下,開發新式大型偶頭,可見其熟知並能正確體現偶頭製作之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

具該登錄項目之傳習能力及意願:許金棒積極協助木偶雕刻製作之教育推廣工作,民國76年(西元1987年)、民國88年(西元1999年)在學校傳習,民國89至90年(西元2000-2001年)間亦有傳習紀錄,具偶頭製作之傳習能力與意願,其子亦承襲其技法。

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其家族素有「員林山頂尪仔頭」之美稱,且許金棒從事偶頭雕刻工作已逾50餘年,承襲父親木偶雕刻技術,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彰化縣文化局)


附件: 23.jpg (2025-6-9 01:03:44, 147.36 KB) / 下載次數 0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jc2Nzc2ODZ8NmExYTljMDh8MTc1MzI0NDIwMHwwfDA%3D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