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多年內,人形機器人一瞬間有望從當前的原型試驗,成長為媲美汽車產業的新興市場。然而,榮景的另一面是冷峻的技術現實。即便最積極投入人形機器人的企業也不諱言挑戰巨大。目前,多數人形機器人仍處於試製和技術驗證階段,離真正商業化尚有距離,這引發核心問題:「人形」傳統機器人造型,是否限制機器人設計的想像力? AI 技術賦能機器人,新形態的非人形機器人有更大可能性?
其次,人形機器人結合人工智慧,有潛力執行過去只能由人類完成的「4D 工作」:骯髒(Dirty)、乏味(Dull)、危險(Dang1erous)、困難(Difficult),將來生成式 AI 賦予機器人溝通理解和問題解決的能力,讓人形機器人未來有望深入那些人類難以久留或不願從事的環境,扮演替代人力的角色:例如工廠繁瑣的組裝、偏遠地區的基建維護、災害現場的救援搜尋,這些危險的工作環境,就需要有自主 AI 和類人靈活的機器人支援。
況且在結合視覺、語言、動作的多帶來的具身智慧突破,讓機器人具備了環境感知、認知推理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意味著,即使外形不類人,只要配備強大的 AI 大腦,各種形態的機器人都能在複雜環境中執行智能任務。例如,裝有機械臂的協作機器人若結合先進的視覺和力控感測器,再輔以訓練有素的AI模型,也可以完成如電子產品裝配、零件檢測等過去需要人工的精細工作。柔性材料製成的軟體機器人能模仿生物肌肉運動,在醫療微創手術或生物研究中發揮奇效。
隨著 AI 賦予機器人更高程度的自主性和適應性,機器人形態將突破傳統想像框架,從類人到非人皆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