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天生如此,原因很簡單,《普通心理學評論》(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季刊上曾有一篇研究指出:「如果滿足和愉悅是永久存在的,那麼持續追尋更大利益或是進步的動機很可能就會變得相當低。」換句話說,滿足感對於物種沒什麼好處。我們的祖先之所以會更加努力地工作和進一步奮鬥,是由於他們演化後變成總是憂心忡忡的模樣,而我們現在也保持這個狀態。
無聊、消極性偏差以及反芻思維,每一項都可能引發分心,但第四項因素可能是其中最殘酷的一項:享樂適應。這種傾向,讓你不管發生了什麼事,滿足感都會很快地回降到基礎線,這是身為萬物之母的大自然所採用的誘購法(bait and switch),所有人生中的重大事件,我們以為那些會讓我們更快樂的事,其實都沒有真的讓我們更快樂,或者應該說,就算有也不會持續太久。
舉例來說,曾經體驗過非常幸運事件的人,像是中樂透,表示那些曾經讓他們感到開心的事情,最終都不再有魅力,實際上他們最後都還是回到事情發生前的滿足度。大衛.邁爾斯(David Myers)在《追尋幸福》(The Pursuit of Happiness)裡面寫道:「所有讓人垂涎的經驗:熾熱的愛、精神上的崇高、獲得新東西的愉悅、成功的快感──都只是暫時的。」當然,跟其他三個因素一樣,享樂適應帶來利於演化的優勢。一項研究的作者解釋道:「新的目標會不停地吸引人的注意力,而人總是奮力地想要變得更快樂,而沒有意識到,長遠來看,這樣的努力只是徒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