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列印本頁]
作者:
李洪元
時間:
6 天前
標題:
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莊子:「凡事皆有兩面,『有用』與『無用』,端看你看到了哪一面?」準確判斷依據的是完整的思想系統,不是表面看到的幾句對話而已。
6 天前
上傳
下載附件
(190.71 KB)
莊子與惠施常常辯論「有用」還是「無用」的問題。惠施主張「有用」,因此他官至梁國宰相;莊子則主張「無用」,他認為身處戰國亂世,做官稍有不慎就會失去性命,最好明哲保身。《莊子.外物篇》中說:「譬如地,不能不說是既廣且大,人所用的只是立足之地而已。但如果把立足之地以外的地方都挖掘到黃泉,那麼人的立足之地還有用處嗎?」同樣的,學生在學校讀書,對他有用的只有校園和周邊的商店,但如果除此之外看似無用的世界全部消失,那麼學生在學校受教育就變得毫無意義。
這提醒我們,不能目光短淺,急功近利,只以眼前的有用、無用來權衡評斷。
莊子認為, 太過「有用」則易陷於危險。《莊子. 山木篇》說:「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即長得筆直的樹木總是先被砍伐,因為不需要太多的加工就可做為房屋的棟梁;味道甜美的水井總是先被汲取枯竭。莊子並非反對服務他人、奉獻社會,
而是提醒人們不要刻意表現自己的優秀。年輕時各種條件不具備,無法充分施展,即便勝出往往代價太高,得不償失,倒不如慢慢積聚實力,厚積薄發,大器晚成。
常有人說學哲學沒什麼用,人到中年才能發現哲學的用處。古代印度將人生分為四個階段:
一、學徒期(8至20歲),學生住在老師家中,接受老師的言傳身教,學習如何做人處事;二、家居期(20至40歲),成家立業,養兒育女,進入社會奮鬥;三、林棲期(40至60歲),孩子成熟後,自己到森林裡好好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存在的奧祕;四、雲遊期(60至80歲),這個時期又重新回到人間,設法讓自己從大人物(somebody)回歸到平凡人(nobody)。
其中最富啟發性的是40歲以後的兩個階段,人進入樹林或雲遊四方的目的是讓自己安靜思考:我是誰?我的人生有什麼意義?
年輕人通常只會考慮:我有什麼用?如何在社會中施展才華以取得財富、名聲和地位等成就?後來慢慢發現,得到的一切都要放下。
人生更重要的是成就自己,讓真正的人格得以發展完成。這時,看似無用的哲學就變得非常有用,它能給我們指明方向。
《莊子.山木篇》有一則莊子本人的故事。一天,莊子帶著學生上山,看到伐木工人坐在一棵大樹下休息,莊子好奇地問:「這棵樹這麼大,為什麼不砍呢?」伐木工人說這棵樹沒有任何用處。這棵樹因為「無用」而得以保全。
莊子與學生下山後來到老朋友家,朋友非常開心,囑咐僕人殺一隻鵝招待大家。僕人問:「一隻鵝會叫,另一隻不會叫,殺哪隻?」朋友說:「殺不會叫那隻。」鵝因為「無用」而被殺。學生很迷惑,到底「有用」好還是「無用」好?莊子的回答顯示了道家的智慧:要處在有用、無用之間。
真正的道家不是讓人隱居,與世隔絕,而是深諳人情世故,透澈地了解人間的複雜情況,無論何時,發生何種情況,都能準確判斷「有用」、「無用」是否安全
。準確判斷依據的是道家完整的思想系統,不是表面看到的幾句對話而已。
莊子與惠施辯論為何總能獲勝?因為莊子看問題不是只看一面,而是同時看到兩面,見「利」而思「害」。儒家講「見利思義」,看到有利就想應不應該做。道家認為做不做取決於當時的條件,但看到「有利」就要想到會「付出代價」。莊子看問題完整而深刻,名家惠施只注意辯論的技巧,當然不是莊子的對手。文/傅佩榮
《哲學與人生》
附件:
19.jpg
(
6 天前
, 190.71 KB) / 下載次數 5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jg0MzE4MDd8NDljZDdmNWJ8MTc1NjAyNzUxNXwwfDA%3D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