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企業級系統的採用情況卻截然不同,雖然 60% 的組織評估過該類工具,例如針對特定任務的企業級 AI 系統,但只有 20% 進入試驗階段,而最終更只有 5% 成功部署到生產環境,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工作流程僵化、缺乏情境學習能力,以及與日常營運脫節 。
根據《生成式 AI 鴻溝:2025 年商業 AI 現況》報告,儘管生成式 AI 獲得大量投資和關注,但絕大多數行業的結構性顛覆程度仍然很低,報告建立一個綜合性的 AI 市場顛覆指數,從 0 到 5 對各行業進行評分,結果顯示只有兩個行業出現明顯的結構性變化。
科技產業:4.0 – 新挑戰者崛起,工作流程發生變化
媒體電信:2.0 – AI原生內容興起,廣告動態變化
專業服務:1.5 – 效率提升,但客戶交付模式基本不變
醫療製藥:0.5 – 文件轉錄試驗,臨床模式未改變
消費零售:0.5 – 支援自動化,但對忠誠度和領導者影響有限
金融服務:0.5 – 後台自動化,客戶關係穩定
先進製造:0.5 – 維護試驗,供應鏈未出現重大變化
能源材料:0.0 – 幾乎零採用,實驗極少
調查 90% 的用戶更信任人類同事
企業 AI 解決方案 95% 的失敗率, 問題的核心並非 AI 模型本身品質不佳,而是企業在工具與組織間存在嚴重的「學習落差」,用戶雖然樂於在個人任務中使用 ChatGPT,但在處理高風險、關鍵性的企業工作時,由於 AI 缺乏記憶和適應能力,90% 的用戶更信任人類同事。
用戶抱怨企業級 AI 工具「不會從回饋中學習」和「需要過多手動提供上下文」,而通用大語言模型聊天機器人看似具有高試驗到實施率約 83%,但企業用戶對客製化或供應商推銷的 AI 工具抱持極度懷疑。
影子 AI 使用者高度使用個人工具
研究揭露儘管僅有 40% 企業購買官方大語言模型訂閱服務,卻有超過 90% 受訪企業的員工報告會定期使用個人 AI 工具處理工作事務,這個龐大的「影子 AI 經濟」規模說明,當個人能夠接觸到靈活且反應迅速的工具時,確實能夠成功跨越生成式 AI 鴻溝。
影子 AI 使用者透過個人工具,每天多次運用大語言模型處理工作任務,但所屬公司的官方 AI 計畫卻仍停滯在試驗階段,這種影子經濟現象充分證明,當個人擁有靈活且反應敏捷的工具時,完全有能力成功跨越生成式 AI 鴻溝。
企業導入 AI 跨越鴻溝的作法
成功跨越生成式AI鴻溝的組織有三個共同點,首先是策略合作夥伴關係,透過購買而非自建,因為企業選擇向外部廠商購買 AI 工具,成功率約 67%,但若自己從頭開發,成功率卻 33%,至於第三種就是混合模式,透過內部團隊與外部供應商共同開發。
許多企業基於安全考量,傾向自建專屬的生成式 AI 系統,但報告數據表明,單打獨鬥的模式失敗率更高,而成功的 AI 部署還有其他關鍵因素, 包括由第一線的經理人來推動 AI 工具的採用,取代中央 AI 實驗室全權主導,下一波採用將不是由最炫目的模型,而是由學習和記憶的系統建造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