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天台宗基本架構之宗義
[列印本頁]
作者:
驛動的心
時間:
2025-8-28 04:54:20
標題:
天台宗基本架構之宗義
天台的一宗大綱,可以總括為「教相門」和「觀心門」。前者是以「五時八教」、「三諦圓融」、「一念三千」為核心的理論體系,後者是以「四種三昧」、「五科方便」、「十乘觀法」為主導的實踐體系。表現在「天台三大部」,則《法華玄義》與《法華文句》側重於「教門」,《摩訶止觀》側重於「觀門」。
天台宗歷來以「解行並進,教觀雙美」著稱,故明代澫益大師在《教觀綱宗》開篇強調:「佛祖之道,教、觀而已矣。觀非教不正,教非觀不傳;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指出理論(教)與實踐(觀)是諸佛曆祖自行化他的要道,只有教理與觀行的高度統一,修證才能步入正軌,教法也才能得以弘傳,否則「有教無觀」是空洞無益的,而「有觀無教」則是非常危險的。
天台宗的教相門,首先體現在創造性地完成了「五時八教」的判教主張。宋代諦觀大師在《天台四教儀》中讚美說:「天台智者大師,以五時八教判釋東流一代聖教,罄無不盡。」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到了南北朝時期,譯經、講經、注經之風極一時之盛,對整體佛法的分析與認識亦見仁見智,爭鳴不一。智者大師對此前最有代表性的「南三北七」十家判教說進行縱橫辯難,依據《華嚴經·性起品》的「三照」、《涅槃經·梵行品》的「五味」、《法華經·信解品》的「父子五喻」,對整體佛教從形式到內容給予全面的歸納與詮釋,將釋迦世尊一生說法劃分為五個時期,通稱「五時」:
一、華嚴時,二、阿含時,三、方等時,四、般若時,五、法華涅槃時。
在「五時」中,認定第五「法華涅槃時」為佛說法的最高最圓之時。在一般情況下,依循上述五時次第說法的,稱為「別五時」;而在特殊情況下,佛陀不受時段次序制約,隨機說法的,稱為「通五時」。
認為佛陀五時說法的教化形式和法義內容各有四種,即從應機施教的形式而言,可以歸納為「化儀四教」;從應機說法的內容而言,可以歸納為「化法四教」,合稱「八教」:
化儀四教:一、頓教,二、漸教,三、秘密教,四、不定教。
化法四教:一、藏教,二、通教,三、別教,四、圓教。
上述頓、漸、秘密、不定「四教」只能對應五時中的前四時,而法華涅槃時超然於「化儀」之外,故稱「非頓非漸、非秘密非不定」。藏、通、別、圓「四教」全面涵蓋、對應五時,立論精密而靈活,比之「化儀四教」更為廣泛地應用於天台教觀的各個領域。
此外,智者還在《法華玄義》卷一提出過「三種教相」(一、根性融不融相;二、化導始終不始終相;三、師弟遠近不遠近相)的判教觀,從根機、佛意、本跡三個角度論證了《法華》「唯一佛乘」的超拔地位。
天台宗所要認知和悟入的最高真理,是佛在《法華經》中所開演的「諸法實相」義。這既是天台宗的終極目標,也被認為是全體佛法的根本歸趣。圍繞著這一宗旨,發展、構建了「三諦圓融」的真理論和「一念三千」的實相論兩重基本命題。
「三諦圓融」是智者以慧文大師所悟的「一心三觀」為基礎,說明「空、假、中」是對任何同一事物的三個方面的認識:凡事物皆由因緣聚合而生,沒有永恆、固定的實體,稱為「空」;事物變異無常的客觀存在,稱為「假」;空與假只是事物的共相與別相,是一體的兩面,是統一的,稱為「中」。由於空、假、中所表達的狀態是一切事物天然具有的真實本性,故稱「三諦」;由於三者間不可分離,沒有前後,互容互具,名異體同,故稱「圓融」。
以認識主體的「一心」和認識對像的「三諦」為基點,以發起「一心三觀」、照見「一心三諦」、成就「一心三智」而構成的「三諦圓融」思想,代表了認識的極致和天台圓教的根本精神。
「一念三千」是智者教觀思想的最高成就,被湛然大師稱為「終窮究竟極說」。它建立於《法華經》「十如是」、《華嚴經》「十法界」、《大智度論》「三種世間」所組配起來的「三千諸法」的基礎上,說明主觀微細的「一念」,足以圓融客觀廣大的「三千」。同時,由於「一念」具足了無限大的「三千」,所以「三千」當下即是「一念」的本身,「一念」也就自然從「能觀」的主體,轉換為「所觀」的客體對境,即圓頓止觀中的「不可思議境」。「一念三千」體現了「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摩訶止觀》卷五上)的相即相融思想,最終將「一念心」與「三千諸法」歸結、統一於「實相」之理。
「三千諸法」是法界聖凡、宇宙萬有的總稱,無論諸佛、眾生,現前一念心中已本來具足萬有,圓滿無缺,名為「理具三千」或「性具三千」;由於一念之心三千具足,故能隨緣生起萬象,名為「事造三千」。「理具、事造」兩重三千互為依存,同歸一念,反映了事物存在、發生的內在原理,是天台「一念三千」思想的又一精彩之處。
天台宗從「諸法實相」的「諸法」(現象)與「實相」(本質)既相互依存、又對立統一的「當體相即」立場出發,提出了「性具實相」說的觀點,認為一切事物的本有體性天然地具足了實相,由於「實相」與「諸法」是同一性的,所以「性具實相」亦可稱之為「性具諸法」。
將「性具實相」的觀點應用到佛性領域,就出現了著名的「性具善惡」說,也就是智者在《觀音玄義》卷上說的:「闡提斷修善盡,但性善在;佛斷修惡盡,但性惡在。」認為站在「性具」的角度,眾生與諸佛平等不二,凡聖的差異只在於修為的善惡不同。湛然大師進一步發揮智者「色心不二」之義,兼采《大乘起信論》的真如緣起思想,極具震撼地提出了「無情有性」的主張,使得台宗佛性論大放異彩。
天台宗建立「教、觀」二門,強調「雙美」、「並進」,但歸結處是「以觀為本」。教的存在,完全是為指導觀行和證成觀行服務的。宋代靈芝元照大師在為《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所作的序文中說:「台教宗部雖繁,要歸不出止觀。捨止觀不足以明天台道,不足以議天台教。故入道者不可不學,學者不可不修」。知禮大師在《十不二門指要鈔》卷上說的更為直截:「蓋一家教行皆以觀心為要,皆自觀心而發。」因而,上述「三諦圓融」、「一念三千」的理論始終貫穿於「觀心門」的表裡,融合為「止觀雙修」的方法論,使台宗從抽像的「實相」思辨出發,最終又回歸到真切的「實相」境界之中;故二者既有理論教相的屬性,又有止觀行法的特徵。
天台宗的「觀心門」將大乘佛教修行實踐的類型歸納為「四種三昧」:
一、常坐三昧,二、常行三昧,三、半行半坐三昧,四、非行非坐三昧。
從中含括了坐禪、繞行、念佛、奉師、受戒、說經、誦咒、思維、燒香、請聖、供養、禮拜、懺悔、誦經等各種修持形式,而最終統一於「止觀」。
為一般台宗學人所遵行的,是「半行半坐三昧」,具體分為「方等三昧」和「法華三昧」兩種,往往通過修習《方等三昧行法》和《法華三昧懺儀》加以實踐。「四種三昧」的最高形式是「非行非坐三昧」,智者《請觀音懺法》即為此而設,但一般是指學人通過在日常生活中不拘時間、地點、形式的念念「歷緣對境」反觀心源,最終契入實相,故亦稱「隨自意三昧」、「覺意三昧」。
貫穿「四種三昧」的預修階段,是「五科方便」;正修階段,是「十乘觀法」。故湛然大師在《止觀大意》卷首「略述教觀門戶大概」中明示:「今家教門……消釋諸經,皆以五重玄解、十義融通;觀法,乃用五科方便、十乘軌行。」
「五科方便」是正修止觀者所必須的主觀因素和客觀條件,共計5類25項,依次關聯遞進,通稱「二十五方便」,別稱「遠方便」:
一、具五緣,二、呵五欲,三、棄五蓋,四、調五事,五、行五法。
「十乘觀法」是台宗「圓頓止觀」的「正修」主體,由第一項「正觀」和其餘九項「助觀」構成:
一、觀不可思議境,二、發真正菩提心,三、善巧安心,四、破法遍,五、識通塞,六、道品調適,七,對治助開,八、知次位,九、能安忍,十、無法愛。
修「十乘觀法」的客觀對境,理論上共有十種,通稱「正觀十境」,相對於二十五方便而別稱「近方便」:
一、陰界入境,二、煩惱境,三、病患境,四、業相境,五、魔事境,六、禪定境,七、諸見境,八、增上慢境,九、二乘境,十、菩薩境。
其核心觀境是與凡夫息息相關的「陰界入境」,尤其是觀「五陰」中的「識心」。其餘九境,皆隨修行者根機不同、所呈現的境界不同,以定觀與不觀。
眾生現前的「一念」之心,圓滿具足宇宙萬有的「三千諸法」,故此神奇的一念稱為「不可思議境」;能觀此微細一念具足無限廣大「三千」而又當體具足空、假、中三諦,明悟「色從心造,全體是心」之理,即名「觀不可思議境」。上根行人仗此妙觀,即破無明,是「十乘觀法」的主體所在。中根行人則需續修第二乘「發真正菩提心」或累繼修至第七乘「對治助開」才能得益。下根行人,直需修完十乘,方得利益。
雖然凡夫與諸佛在本性上一體不二,但現實中凡夫依教起行終至成佛,仍然需要一個漫長的修證過程,天台宗把這一過程劃分為六個階段,稱之為「六即佛」:
一、理即,二、名字即,三、觀行即,四、相似即,五、分證即,六、究竟即。
上述「六即」圓滿含攝了從五品弟子位、六根清淨位到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等由凡至聖的一切階位。以「六而常即」,說明「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以免學人自卑不前;以「即而常六」,告誡「理可頓悟,事須漸修」,以免學人輕狂自大,從而糾正偏頗,行於中道,開顯本具的三德秘藏,成就自他的究竟解脫。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