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蘋果明明有 siri,為何 AI 競速還跑得狼狽?三困境拖累研發腳步 [列印本頁] 作者: Teddyhug 時間: 6 天前標題: 蘋果明明有 siri,為何 AI 競速還跑得狼狽?三困境拖累研發腳步
「嘿,Siri,今天天氣怎麼樣?」這句話,曾是全球數億用戶與 AI 溝通的起點。
然而在生成式 AI 快速推進之際、ChatGPT 與 Google 助理功能持續演進時,Siri 卻常被批評反應遲緩。曾經被視為創新科技代表的蘋果(Apple),如今卻在 AI 領域苦苦追趕,為什麼蘋果沒能成為這場生成式 AI 大戰的贏家之一?
困境 1:策略的兩難!隱私的圍牆,也是數據的牢籠
當今 AI 競賽,資料是訓練大型語言模型(LLM)與生成式 AI 的關鍵條件。對多數科技企業而言,使用者互動資料是推進模型表現的燃料。但對擁有上億用戶的蘋果而言,這些「資料」並沒有成為優勢,反而是限制。
蘋果長期以「用戶隱私至上」為產品哲學與行銷核心,並強調 AI 功能以「設備端 AI」(On-device AI)為設計原則,盡可能將資料處理留在裝置端,避免透過雲端回傳。這項策略不僅強化品牌在隱私保護上的形象,也與競爭者形成區隔。
然而,Google 和 OpenAI 等競爭對手皆在雲端處理資料,等於能夠利用大量用戶數據來訓練 AI 模型。相較之下,蘋果對隱私保護的堅持,意味著其 AI 系統只能使用規模較小、經過篩選的資料進行訓練。導致蘋果在大規模語言模型和 AI 基礎建設上處於劣勢,難以與 OpenAI、Google、Meta 等對手正面競爭。
困境 2:保密文化至上,難吸引渴望嶄露頭角的優秀人才
此外,人工智慧研究需要開放合作與學術交流,但蘋果的保密文化卻與此背道而馳。外媒指出,蘋果一向強調保密,研究人員離開辦公室需上鎖,不同部門之間資訊隔絕。《彭博社》(Bloomberg)觀察發現,國際權威 AI 會議 NeurIPS,蘋果代表甚至不會主動透露身分。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Google 鼓勵研究人員發表論文,並設有 AI Residency 計畫吸引人才;Meta 則以高薪與資源招攬專家。過去缺乏論文發表與學術曝光,使得蘋果難以吸引希望建立科研聲譽的頂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