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伊斯蘭教生死觀及其當代價值 [列印本頁]

作者: 慕冰至    時間: 5 天前     標題: 伊斯蘭教生死觀及其當代價值

伊斯蘭教生死觀及其當代價值


各個宗教都有自己的生死觀,伊斯蘭教也不例外,並且其在自身漫長的發展和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死觀。古蘭經作為伊斯蘭教唯一的根本經典,是伊斯蘭教的立法依據和一切道德規範的基礎,同時也是伊斯蘭教生死觀產生的泉源。古蘭經中所包含的豐富的關於生死的思想為人們應對生死問題提供了途徑,緩解甚至解決了生死問題對人們的困擾。因此,要想深入地瞭解伊斯蘭教的生死觀,對古蘭經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一直以來,國內很多學者也都在研究各大宗教中有關生死的思想,希望對人們很好地應對生死問題有所借鑒,比如基督教、佛教、道教等都有相應的探索成果,筆者在此希望能夠對伊斯蘭教的生死思想予以深入挖掘和思考。

一、伊斯蘭教的生死觀

伊斯蘭教的生死觀主要包括兩世並重觀、前定觀、平等觀以及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死,穆斯林一般都較早地接受了生死教育,篤信後世,相信生命是安拉賜予的,應該珍惜生命,努力生活,面對生死時積極樂觀、坦然處之。

(1)兩世並重觀。穆斯林既相信今世,又相信後世。伊斯蘭教是兩世並重的宗教,“今世”和“後世”這兩個詞語在古蘭經中多次出現,且其同時出現的頻率也很高,此外間接描寫“今世”和“後世”的篇幅也很多。古蘭經說:“他們確信降示你的經典,和在你以前降示的經典,並且篤信後世”(2:4)。又說:“你們中作此事者,其報酬不外在今世生活中受辱,在復活日,被判受最嚴厲的刑罰。真主絕不忽視你們的行為。這等人,是以後世換取今世生活的,故他們所受的刑罰,不被減輕,他們也不被援助。”(2:85-86)。從此兩節經文可以看出穆斯林篤信後世,相信今世和後世的生活都是重要的,以後世的生活換取今世的生活,其所應受的刑罰不被減輕。

古蘭經說:“信道的人們啊!你們的財產和子女,不要使你們忽略了紀念真主,誰那樣做,誰是虧折的”(63:9-10)。又說:“迷惑世人的是令人愛好的事物,如妻子、兒女、金銀、寶藏、駿馬、牲畜、禾稼等,這些是今世生活的享受,而在真主那裡,卻有優美的歸宿”(3:14)。從此兩節經文中可以看出:如果過於貪戀財產、兒女等這些世俗的東西,就會影響到對真主的虔誠,這將是莫大的損失,即使你成為百萬富翁,應有盡有,那也只是身外之物,僅限在今世中享用,唯一能夠在後世中起作用的是在今世所做的一切善行和宗教功修。古蘭經說:“你們應當知道,今世生活,只是遊戲、娛樂、點綴、矜誇,以財產和子孫的富庶相爭勝,譬如時雨,使田苗滋長,農夫見了非常高興,嗣後,田苗枯槁,你看它變成黃色的,繼而零落。在後世,有嚴厲的刑罰,也有從真主那裡發出的赦宥和喜悅;今世的生活,只是騙人的享受”(57:20)。又說:“我們的主啊!求你在今世賞賜我們美好的生活,在後世也賞賜我們美好的生活,求你保護我們免受火獄的刑罰”(2:201)從這兩節經文可以領悟到伊斯蘭教既重今世又重來世,今世的生活是短暫的,後世是為今世作準備的,今世是通往後世的一座橋樑,只有後世才是最終的歸宿。又如先知穆罕默德的聖諭所說:“你為今世而工作,猶如永遠活著一般;你為後世而耕耘,猶如明天就死去一般”,更加印證了今世是後世的基礎,沒有今世也不會有後世,最好的結果則是兩世並重,兩世吉慶。古蘭經中關於兩世並重的論述還有很多,如“這等人的善功,在今世和後世,完全無效,他們絕沒有援助者。”(3:22);“故真主將今世的報酬和後世優美的報酬賞賜他們,真主是喜愛行善者的。”(3:148);“今世的生活,只是嬉戲和娛樂;後世,對於敬畏的人,是更優美的。”(6:32);“難道你們願以後世的幸福換取今世的生活嗎?今世的享受比起後世的幸福來是微不足道的。”(9:143);“求你在今世和後世為我們註定幸福,我們確已對你悔過了。”(7:156);“凡欲享受今世生活及其裝飾的人,在今世我要使他們享受自己行為的完全的報酬;在今世,他們不受虧待。這等人在後世只得享受火獄的報酬,他們的事業將失效,他們的善行是徒然的。”(11:15-16);“後世的住所,對於敬畏者是更好的。”(13:109);“他們因今世的生活而歡喜,然而今世的生活比起後世的生活來,只是一種[暫時]的享受。”(13:26)等等。先知穆罕默德說: “你們中最優秀的,不是為了後世而丟撇今世,也不是為了今世而丟撇後世,而是兩世並重。”可見,伊斯蘭教把人的一生分為今世和後世兩個階段,既重今世,又重來世。認為今世是人生的旅途,後世才是人生的最終歸宿;來世是建立在今世的基礎之上,兩者互為因果。

(2)前定觀。信前定與“信真主、信天使、信經典、信使者、信後世”並列,一起構成了伊斯蘭教的六大信條。穆斯林信仰前定,古蘭經中說:“你們原是死的,而他以生命賦予你們,然後使你們死亡,然後再使你們復活,然後你們被召歸至他”(2:28);又說:“我們確屬於真主,我們必定歸至他”(2:156)。從此兩節經文可以看出,穆斯林認為生命是真主安拉所賜予的,死亡也是由真主所決定的,他們自身沒有任何選擇的權利。生與死都在真主的掌握之中,是前定的。古蘭經說:“不得真主的許可,任何人都不會死亡;真主已註定各人的壽限了。”(3:143);又說:“每個人都要品嘗死亡的滋味,我以禍福考驗你們”(21:35)。從此兩節經文可以看出穆斯林相信人的壽限是由真主決定的,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相信每個人都要經歷死亡,這是真主規定好的。此外,穆斯林也相信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去剝奪他人的生命,自己的生命也包括在內。這一點凸顯了伊斯蘭教是禁止自殺行為或自我摧殘行為的。《古蘭經》中關於前定的論述還有很多,內容包羅萬象。如:“你們在子宮裡的時候,他隨意地以形狀賦予你們。”(3:6);“大地上所有的災難,和你們自己所遭的禍患,在我創造那些禍患之前,無不記錄在天經中。”(57:22);“如果真主使你遭受災難,那麼,除他外絕無能解除的。如果他使你享受福利,那麼,任何人不能干涉他,因為他對萬事是全能的。”(6:17);“你說:我們只遇到真主所註定的勝敗,他是我們的保佑者。教信士們只信賴真主吧”。(9:51)等等。這些經文小到人的富貴平賤,吉凶禍福、生死壽限,大到事業的成敗、社會的興哀等都有涉及,可謂包羅萬象。

(3)平等觀。伊斯蘭教主張平等,認為每個穆斯林在真主面前都是平等的。伊斯蘭教的價值體系當中一項基本的要素就是“平等”或“公平”的原則。其主要的內容是:所有人都是真主安拉造化的,在真主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真主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無論是王公大臣,還是一介平民;是家財萬貫的富翁,還是一貧如洗的窮人;也無論人們的能力、秉賦等方面有著多少差異,這些差異本身並不能成為導致某個人或某個種族比另一個人或另一個種族優越的條件。也就是說,種族、膚色或社會地位等的差異,都只不過是偶然性的,它們並不能影響一個人在真主安拉麵前的真正品位。對此,伊斯蘭教強調指出,真主裁判一個人的唯一準繩是這個人在行為和精神方面的善與惡。古蘭經中有很多關於平等的描述,如“你們無論在什麼地方,死亡總要追及你們,即使你們在高大的堡壘裡。”(4:78);“我使每個人的行為附著在他的脖子上,在復活日,我要為每個人取出一個展開的本子(說):‘你讀你的本子吧!今天你已足為自己的清算人’”(17:13-14);“在那日,人們將紛紛地離散,以便他們得見自己行為的報應。行一個小螞蟻重的善事者,將見其善報;作一個小螞蟻重的惡事者,將見其惡報。”(99:6-8)。這些經文說明真主對他所造化的一切都是公正的,平等的。行善者得到善報,作惡者受到懲罰。

(4)積極樂觀的生死觀。在穆斯林看來,人的生死是完全取決於真主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真主的前定,人什麼時候出生,什麼時候死亡是由真主決定的,人在生時要多行善事,虔誠信教,死後進入後世才會有好的報償。正是這樣的觀念,形成了他們面對死亡時積極樂觀的態度,在形式上則表現為速葬。比如在回族葬禮過程中我們很少看到過度悲傷的場景,只有親友在為死者默默祈禱和祝願。

二、伊斯蘭教生死觀中的死亡關懷

首先,伊斯蘭教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生命,包括人的生命,都是真主安拉創造的。因為“我們確是真主所有的,我們必定只歸依他。”(2∶156)“不得真主的許可,任何人都不會死亡,真主已註定各人的壽限了”(3∶145),在“前定”信仰的支持下,穆斯林認為生命的長短是由真主定奪的,任何人都無法更改。“人人都要嘗死的滋味”( 3 ∶185) 。因此,穆斯林把死亡看成是生物的必然現象、人的必然歸宿。

其次,伊斯蘭教認為現世生命畢竟是有限的短暫的,“其實,後世是更好的,是更久長的。”(87∶17)人活著不僅要實現現世生命的價值,更要追求後世生命的價值。而死亡是連接今世和後世的橋樑,真主“我確是使人生,使人死”(50∶43)。因此,中國穆斯林把死亡稱作“歸真”,“我們確是真主所有的,我們必定只歸依他”(2∶156)。而且伊斯蘭教認為,今世的宗教修行以及對真主的虔敬與否決定著後世的價值,也決定著生命的永恆價值。無論富貴貧賤,歸信真主的行善者將獲得永居天堂。因此,虔誠于宗教功修的穆斯林平日裡是心安的,臨終之際更是坦然與安詳的,因為後世美好的“天園”正在等著他。

第三,伊斯蘭教反對自殺,相反卻鼓勵人們遇到任何艱難困苦,都應忍耐,都確信可以克服,因為生命是真主賜予的,人們應好好利用短暫的生命,通過人生充實的奮鬥歷程以及勤懇努力的生活而獲得真主的喜愛。“你們不要灰心,不要憂愁,你們必佔優勢,如果你們是信道的人。”(3∶139)穆斯林對待死亡的態度是欣然的、無怨的、有如視死如歸,相當坦然。

總之,因為受伊斯蘭教的影響,穆斯林較早地接受了死亡教育,所以無論平日還是臨終之際,人們對於死亡似乎早有準備,從而能夠坦然地面對死亡,即使不能延長生命的過程,也會平靜安詳地告別人世。

三、結語

伊斯蘭教的生死觀和臨終關懷對於瀕臨死亡的人們提供了心靈和精神上的慰藉,是一種成功的臨終關懷實踐。人類的生物屬性雖然相同,但是人類又有著不同的信仰與文化,醫學科學的臨終關懷實踐只有考慮人類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生命哲學與習俗文化,才是保持和認可人類尊嚴的生命科學實踐。“科學的精神需要和世界各地人民的文化,諸如信仰、民俗和哲學等相整合,才能更好地減輕人類致死疾病的困擾,贏得健康美好的生活。”

人類學家德蘭(William H. Durham)指出,“人類的生物屬性與文化屬性是需要同時並舉方可獲得共同發展”的。根據這一論斷,筆者認為,現代醫學的臨終關懷實踐應結合地方本土文化,醫生面對患者的疾病和死亡應充分尊重宗教的生死哲學,因為“從臨終關懷的歷史及目前在全世界許多國家推展的臨終關懷的實踐中可知,實現尊嚴死,必須借助于高度發達的醫療科技;而實現安詳死,則必須充分運用宗教及哲學的智慧。”只有科學與宗教兩者的完滿結合,才能夠使臨終者達到“生死兩安”的理想境地,並因此使人類在生與死的方面皆能實現高品質。

(伊斯蘭之光)


附件: 42.jpg (5 天前, 117.05 KB) / 下載次數 0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jg3NTA2MjZ8YjEzNDFlZGF8MTc1ODE0NTc2MXwwfDA%3D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