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通往真正的福祉之路
[列印本頁]
作者:
慕冰至
時間:
6 小時前
標題:
通往真正的福祉之路
通往真正的福祉之路
6 小時前
上傳
下載附件
(132.51 KB)
人們往往將“福祉”視為身體健康、體魄強健與日常功能的良好運作。誠然,這些方面固然重要,卻遠不足以描繪真正的福祉。真正的福祉,是一種全面的安穩,它不僅關乎肉體的健全,更關乎內心的寧靜、情緒的平衡、人際關係的深度與溫度,以及靈魂對造物主的深切歸屬。
精神層面的福祉,尤為關鍵。它體現為一個人活得有方向、有目標,忠於內心信仰,堅守核心價值觀,並在生活中悉心培育與真主的深切聯繫。當這幾個層面能夠彼此協調,人便能體驗到真正的內在平衡與靈魂的安寧。
然而,在人生的風浪與不確定中,許多人在希望與絕望之間徘徊。很多人不願承認,內心的動盪,往往源於人們對世俗財富與欲望的過度追求。
當我們無法實現自己渴望達成的目標,或未能擁有心心念念的物質時,便可能陷入自我責備,思想重負,甚至發展出一些損害自身與他人福祉的行為。許多人因此產生心理問題,甚至導致心理健康受損,尤其當我們過於沉迷于積累財富、追求地位的奔波之中。
在當代生活中,個人的享樂、虛名與成功的幻象,成了不少人生活的重心。我們似乎不再為集體的福祉或一種有意義、可持續的生活努力,而是為滿足私欲而奔走。對金錢與榮耀的執迷,可能使我們墜入一種以欲望、享受與奢華為導向的生活方式,最終將我們引離了人生的真正意義。
這,便是“財富的迷惑”。這是一種錯覺,讓人誤以為物質是通往持久幸福、安全感與人生意義的鑰匙。這是一種錯誤的信念,認為財富的積累是人生的終極目標,甚至相信一個人的價值與成敗,完全取決於他所擁有的世俗財產。
如果未能妥善加以引導,財富不僅可能讓人迷失于功利的漩渦,也容易讓人遠離靈性成長、內在修養與對他人的責任。它甚至可能麻痹人對塵世短暫本質的認知。對此,古蘭經的描繪得尤為深刻:“ 你們應當知道:今世生活,只是遊戲、娛樂、點綴、矜誇、以財產和子孫的富庶相爭勝……”【57:20】
在這節經文中,真主將今世描繪為“遊戲、娛樂、點綴、矜誇,以財產和子女彼此爭勝”,一方面說明現實中大多數人對待今生的態度,另一方面揭示了它的短暫、卑微和對人類的迷惑性。也就是說,今世的生活並不是人類擁有的真正唯一的生活,它只是為真正的生活——後世永久的幸福生活設置的“播種之地”。然而人類大多數的可悲,正在於將今生視為唯一的生活;將遊戲、玩樂、粉飾、矜誇等無謂的東西當作這一生活的全部內容,而沒有認清今世的實質和功用。
這節經文提醒我們:若陷於物欲,便可能滋長傲慢之心,陷入對真主的疏忽,最終招致靈魂的迷失。迷惑之處,恰恰在於把短暫當作永恆,把必將逝去的事物,當作值得為之終身奔走的歸宿。換言之,若不加節制,財富極易讓人偏離人生的真正方向。
除了財富與榮耀的誘惑外,世間還有一種更隱秘的迷惑存在,那便是源自宗教實踐本身的靈性誤導。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人雖不迷戀世俗之物,卻可能被自己外在的敬虔行為所蒙蔽。這種被稱為“ghurur”((غُرُور,一種靈性的自我欺騙)的靈性錯覺,讓人將外在的宗教儀式甚至習俗等同於真實的虔誠。
在這種狀態中,宗教實踐極易流於表面,喪失其本應具有的真誠之意。有些人甚至會因自己外在的虔敬表現而輕視他人,忘記了衡量信仰的標準從來不是外在的儀式,而是內心的真摯與敬畏。因此,當一個人不是為了安拉的喜悅,而是為了贏得世人的目光或獲得自我滿足而進行禮拜或履行功修,這樣的行為便失去了它應有的靈魂。
表面上的順從,往往可能掩蓋內在的驕傲。換句話說,一個人或許表面看起來虔誠守法、道德高尚,履行宗教儀式、口中常掛敬詞、遵守教義,卻在內心中滋長出優越感,缺乏真誠與謙卑。這種靈性上的虛榮,並不會使人真正親近安拉,更不會帶動他人向善,反而違背了信仰的真義——那就是謙遜、自省與慈悲。
真正的信仰,並不能僅靠外在的宗教行為來定義。靈性的卓越,遠遠超越了形式上的禮拜、齋戒或參與宗教活動。雖然這些儀式是伊斯蘭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具有重要意義,但若只是為了他人的讚譽或滿足個人虛榮心而機械地完成,它們便不足以構成真實的虔誠。
禮拜必須以真誠(ikhlas)與心靈的專注(khushu)為核心。如果缺乏這兩者,宗教功修很容易淪為一種例行公事的習慣。真正重要的,是行為背後的動機:是否是為了取悅真主,而非博得人間的喝彩或自我的滿足。
真正的虔誠,還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待人接物,是否維護公正,是否誠實說話,是否保持謙和與仁愛。沒有良好品德與倫理行為支撐的功修,是不完整的。虔誠意味著一種內在的轉化,它的目標,是淨化靈魂、錘煉自我,並與造物主建立真切的聯結。如果宗教功修不能帶來精神上的成長或品格上的提升,那它便未能達到其本質的目的。
正如古蘭經所強調:“你們把自己的臉轉向東方和西方,都不是正義。正義是信真主,信末日,信天神,信天經,信先知,並將所愛的財產施濟親戚、孤兒、貧民、旅客、乞丐和贖取奴隸,並謹守拜功,完納天課,履行約言,忍受窮困、患難和戰爭。”【2:177】
這節經文概述了正信的原則和善行的規範,確立了“敬畏者”和“誠實者”的標準。這裡的“轉向東方和西方,都不是真正的善”表明,安拉命令人類在禮拜中朝向某個方向(麥加禁寺或耶路撒冷遠寺)就其形式本身而言,並不代表“善”的全部內涵,而能真正代表“善”的全部意蘊的,則是體現于心靈的正確信仰。
這節經文清楚指出,虔誠既是一種信念,也是一種行為方式。禮拜必須融入更廣闊的生活實踐中,包括服務他人、守護誠信與心懷敬畏。
真正的虔誠,是信仰、行為、品格與責任的綜合體現。它不僅在禮拜時顯現,更應貫穿於祈禱之間的每一個日常片段。它呼喚我們內心與行動的統一,引導我們去服務他人、深入反思,並不斷汲取能夠分辨真偽的知識。它鼓勵我們有意識地活著,清醒地認識到塵世是短暫的,並終將歸於死亡。我們必須時刻銘記:我們的一生將接受來世的審判。
無論是沉迷于財富的追逐,還是陷於宗教優越感的幻象,塵世都有可能令我們迷失方向。因此,我們面臨的真正挑戰,是保持清醒,始終將安拉的喜悅放在首位,在禮拜中追求真誠,以慈悲而非自我來指引我們的靈性旅程。
所以,這是對信仰者的一次深刻召喚:從靈性的麻木中醒來,收起傲慢之心,以悔悟之意歸向真主,帶著對造物主與他人責任的覺知去生活。正如真主在古蘭經中的教導那般,真主向我們發出呼喚,召我們以真主的喜悅為人生最高的目標,並將他人的福祉放在自己行動的核心位置。
若想在塵世活出意義,我們必須不斷增長知識,以辨明是非,清晰洞見對錯。我們應當親近正直、虔誠的朋友,因為正義的同伴能激勵、扶持與引導我們前行。我們也應善用塵世賦予的一切,將其作為通往更美好來世的工具,而不是終極的歸宿。
最後,我們的福祉確實可以在塵世的勞作與活動中不斷提升,前提是我們心中所想、手中所行,皆立意于取悅真主,而非僅為生計奔忙。我們當時刻自省:塵世終有盡頭,死亡無可回避。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將於後世,為今生所走過的每一段旅程、所作過的每一份選擇,承擔回應。
(伊斯蘭之光)
附件:
41.jpg
(
6 小時前
, 132.51 KB) / 下載次數 0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jg3OTc0NzR8MTM1Nzc0NjZ8MTc1ODE1MDAzMnwwfDA%3D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