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狂砸資金,人形機器人真的離實用更近了嗎? [列印本頁]

作者: landrover1211    時間: 昨天 16:17     標題: 狂砸資金,人形機器人真的離實用更近了嗎?

近兩年,大家都在談人形機器人。資金狂灌、估值狂飆,從新創 Figure 到特斯拉的 Optimus,許多公司都高調宣示「下一個大平台」要來了。研調機構 TrendForce 預估,到 2027 年全球人型機器人市場有望破 20 億美元,使得人型機器人將會是市場新亮點。問題是:長得像人,真的就比較有用嗎?

機器人真的不容易做,看手就知道
麻省理工機器人學者、iRobot 共同創辦人 Rodney Brooks 不買這一套。他說,難點不在「做出像人的外形」,而是人類身體的協調。光是一隻手,就有超過 25 個關節,還有大約 17,000 個觸覺受器,指尖密度更高。人類的神經系統會同時處理壓力、振動等各種訊號,並且即時整合。

要把這套本事搬到機器上,絕不只是把馬達、減速機、關節堆滿就好。還得有一整套很強的軟體,把「看、感覺、判斷、出手」串起來,還要能在動態環境裡即時修正。用大量影片教機器人模仿人類操作,短期的確能進步,但觸覺資料太少、標註很難、模擬和真實世界差很多。再加上電力續航、手部靈巧、整機成本,這幾個現實問題都還沒有漂亮的答案。Brooks 的結論很直白:光砸錢訓練現在這一代人形機器人,很難換來真正的「手指神功」,更別說要讓它們同時擁有像人類一樣的眼睛,真正靈活地應對現實世界。

從 iRobot 的歷史,看人形機器人的現實
這不是學者的紙上談兵。回頭看 iRobot 的掃地機:看起來只是「會轉來轉去」,實際上花了好多年才把各種「爛場景」搞定。不同材質的地毯會纏毛,地上電線、窗簾會勾住,家具縫隙會卡住,最麻煩的是──一定要認得出、也要避開「狗狗的便便」。每個細節都是一次次測、一次次更新,從感測器選型、資料收集、模型訓練,到韌體與演算法調整,跨了好幾代機器才穩下來。既然輪子+吸塵這麼單純的任務都要磨這麼久,更別說把兩隻「靈巧的手」丟進千變萬化的家庭環境,要樣樣都會、還得樣樣可靠,難度只會翻倍。

未來人型機器人,不一定非得長得像人
不過,隨著 AI 現在日漸成熟,更加快機器人學新技能。多模態、模仿學習、強化學習、模型式控制,一路把學習門檻往下壓。再加上少子化、高齡化、勞力短缺,還有很多危險又重複的工作需要替手。但一定要做的跟人幾乎一模一樣嗎?又沒有可能挑脫這個想法結果也可以達到,成本反而更低呢?

因次現在先看到的是「準人形」:用輪子換穩定與續航,配上 1~2 隻高自由度機械臂;或是比例不像人,但能在狹窄空間高效率工作的「四不像」。手部也不一定永遠要五指手,任務來了就換末端夾具,在靈巧與成本之間找到甜蜜點。

至於真正會「像人,也能像人那樣做事」的家庭萬能助手,還需要在續航、靈巧度、成本,尤其是觸覺與協同軟體上,出現一兩次「質變級」的突破,才有機會走出示範、真的進家門。

錄自:科技新報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