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不動怒•才能教出好孩子
[列印本頁]
作者:
kissliu
時間:
2008-3-31 12:36:05
標題:
不動怒•才能教出好孩子
父母是孩子學習模仿的對象,也是兼具言教與身教的第一位老師,情緒的好壞直接影響孩子的外顯個性
及未來的處事態度。雖然,教育孩子的確不是容易事,要達到不動怒的境界,需要父母更多的堅持與耐
心。
對1歲前的嬰幼兒而言,因行為能力有限,處處需要照顧者的照顧與關懷,而建立出與照顧者必須建立一
套緊密的依附關係,照顧者如果每天都處於不穩定的情緒狀態,自然會讓孩子感受到惶恐不安的情緒,
而對其失去安全感。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助理教授沈玉培表示,成人擁有自己的情緒,可
以運用智慧加以控制,但對年幼的bobo來說,天性與情緒自然連結,對外在旁人的情緒敏感度高過成
人,如果經常感受來自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的情緒波動,自然也就跟著躁動不安,容易緊張。她提醒,當
主要的訊息來源屬於不安定的狀況,這樣的情緒連結就會跟著孩子一起長大,進而影響他的發展與未來
的處事態度。
情緒•影響後日後發展及表現
即便是在胎兒階段,母體對外界的情緒反應就直接影響腹中胎兒的胎動情形,出生後的情緒發展則是透
過模倣仿學習而來,即使視力仍舊模糊(初生不久後的嬰孩的視力就能看到了,不至於是模糊),依然
可以感受到週遭人物的不同情緒表達,也因此,嬰幼兒期的環境、照顧者的教養方式及親子互動的模式
與他自身的特質等,都會影響日後的情緒表現及未來的發展狀況。
沈玉培指出,孩子年幼時經歷事件的感受,即便雖無法透過意識回憶起來,但仍儲存在人的大腦中的一1
個區塊中有一組專司記憶的區塊,這會讓孩子在長大後仍能依稀感應2歲以前的情緒反應,而孩子的成長
認知主要就是依靠情緒的連結,一旦連結出當時情境屬於不安且躁動的環境,自然會讓他日後產生保護
自己的意圖,如此一來,會導緻易養成凡事不願意冒險與挑戰的性格,一切以穩定自己為優先考量。
她說,雖然這樣的孩子美其名是「固本」,但卻大大侷限了日後的發展。由於孩子的大腦神經需要不斷
地接收刺激,以複製並連結腦神經網路讓其功能日漸發揮,這就如同每個人都具備基本的跑步能力,但
卻有人能夠發揮到極限,讓這項能力充分發揮。而大腦也是如此,如果缺乏刺激,自然會影響日後的學
業表現。這也是許多學理強調大腦情緒發展的關鍵期是在3歲以前的原因所在,而這個階段,父母親就扮
演著相當重要的引導與被模仿學習的角色。
Tips情緒出口要適時宣洩情緒
沈玉培提出情緒的「火山理論」,提醒父母要注意讓適時釋放自己及孩子有宣洩的負面情緒的機會,以
免因累積過多,又不及時疏通,屆時若爆發就會一發不可收拾,她說,誰都無法預料自己的情緒臨界
點,但如果能在平日就慢慢釋放,就可以能降低一1次爆發的可能性。至於如何紓抒發情緒,她建議爸爸
媽媽,可以利用撕紙、寫日記(或網誌)、拿枕頭亂打等方法,來以宣洩情緒,舒緩心情。
5大要訣•可減少亂發脾氣
沈玉培強調,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思維,父母要掌握他的情緒的確不易,因此建議必須從
改變自己的脾氣做起,讓bobo能學習正確的情緒管理。至於要如何才能避免亂發脾氣?可以試著學習5大
要訣,降低不自主的發怒機率。
•要訣1:觀察bobo的天生特質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天性與氣質,事先了解有助於先做準備與防範,沈玉培說,只要多一分對孩子個性
的了解,就可以知道並應對他的行為模式,並避免因孩子的情緒爆發而影響自己的心情。
•要訣2:了解bobo的發展狀況
1. 各階段擁有不同的發展能力:
很多人以為2歲小孩就是調皮,難以教育,沈玉培說,這個階段的bobo的正處於小肌肉持續發展時期,
自主能力增多,喜歡運用自己的能力做新的嘗試,更利用探索的方式去了解自己的能力與外界的新事
物,這不是調皮,父母反而該慶幸孩子能藉由不斷地探索,去發揮既有的能力,因此,不要給予過多的
限制,才能了解他的能力與優勢。
2. 語言與認知理解尚不成熟:
直到bobo進入學齡階段,語言與認知能力發展雖已有長足進步,但往往仍無法理解成人世界中的事物,
卻因此被歸類為「不聽話」,沈玉培表示,有時這種反應不是故意,而是他根本不了解父母想表達的重
點何在。
3. 專注力不夠:
bobo的專注力不比成人,但父母總是因為孩子不能規矩地「做完一1件事」而生氣,其實這是因為不了解
孩子的專注能力,也就是說,長篇大論對專注力不夠的孩子實在沒有多大用處。
•要訣3:熟悉孩子的日常作息
熟悉孩子的日常作息,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怒氣,例如:平日下午1點該是孩子倦了該午睡的時刻,父母
卻硬要他吃飯或洗澡,當他處於需求沒被滿足時,自然就容易跟父母鬧脾氣,因此,沈玉培提醒,了解
孩子的作息,並在固定的時間滿足生理需求,就能降低「起番」的機率,自然就不會影響自己的情緒
了。
•要訣4:讓自己有喘息的機會
教育的確需要花費很大心力,不論是全職媽咪或有工作的職業婦女,一定會累積壓力與情緒,但如果沒
有事先照顧好白天所累績的情緒,讓自己也有喘息與宣洩的管道,就容易在bobo面前爆發,沈玉培建
議,父母一定要擁有獨立的自我空間,及適當的休閒活動,定期好好地抒發自我情緒。
•要訣5:體認自己的情緒罩門
父母若能自覺情緒罩門何在,預先為情緒地雷做準備,就能知道生氣時該如何面對與處理。沈玉培說,
父母必須時時提醒自己,到底哪些行為是可以容忍的?在出現這些行為時,又有無讓步空間?尤其,情
緒對孩子的影響深遠,在得失之間,必得再次衡量所堅守的原則對孩子的幫助有多大?唯有自覺後,才
不會讓孩子一直誤觸自己的地雷,不斷上演爭執戲碼。
---------------------------------------------------------------------------------------------------------------------------
不動怒 實在很難 孩子不聽話 講又講不聽
有時叫他不要這樣那樣 他就越故意 就不得不動怒
真是難難難
不過自己還是要學會控制自己情緒
如自己多做不好
更不用說要教導孩子了
《 本帖最後由
星期天怕怕
於 2008-4-11 00:16 編輯 》
作者:
星期天怕怕
時間:
2008-4-1 09:50:00
我也只能盡量學習
但~實在太不能了
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錯
你能不動怒嗎? 我想我做到時
我應該已經位列仙班了~
也就是說......這輩子 我應該做不到~"~
作者:
lai119
時間:
2008-4-1 23:14:26
其實這些道理都懂,但是真要徹底執行真的很困難!
現在已努力改善中,
有時脾氣一上來,就〝破功〞了..........
也期許自己能做孩子的好榜樣,
幫我加油吧!^^"
作者:
hui1726
時間:
2008-4-3 00:00:40
要不動怒真的很困難
小孩子教了也不聽,講了又講,卻一再犯同樣的錯誤
尤其每天都要面對小朋友的時候
總是會有很多情緒,實在是很難不去發作....
所以我很佩服那種全職的家庭主婦
不但要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這樣全年無休的照顧小孩
還要打理家裏.....
那種情緒修養真的要很高....
作者:
leo0102
時間:
2008-4-12 11:54:44
不動怒~~很難..很難
應該是說少動怒囉
畢竟孩子不是說過一次就OK的
很多習慣個性都必須要慢慢養成 要磨掉爸媽很多耐性的
重要的是...動怒之後 孩子的回應如何
知道錯在哪了嗎
作者:
傳說神話
時間:
2008-4-12 12:28:45
我覺得打罵要不得...
但是做錯事情就該罰...
不要以情緒上的發洩去責罰..
罰不一定要動怒阿...
作者:
漠封塵獄
時間:
2008-4-12 12:56:35
不動怒覺得蠻難的
雖然慢慢他講清深細語跟他講
但不聽就是不聽
這麼小個性就強硬
而且還會頂嘴
做錯什麼事不敢講問他問題都不回答
誰會不生氣
如果這樣還能不氣那我就是先天人了
作者:
charles陳
時間:
2008-4-13 00:29:22
我同意...我小孩現在1.3歲了...正式需要耐心的時候...
作者:
byputin
時間:
2008-4-13 01:13:10
在我兒子還沒過逝之前 他是個眾人稱讚的乖小孩
並非他什麼都不做 而是他懂得禮貌
沒錯 很讚成版大的說法 教小朋友確實是不能動怒 縱然這很難學習
已所不欲 勿施於人
說這句話的用意 我想五六年級的爸媽們甚至於是七年級的爸媽們 請你們回頭想想
在我們這年代小時候的我們 是不是常常動不動就被爸媽打呢
甚至於不是自己錯 而只是爸媽吵架 我們是不是也連帶的被牽怒
小時候 大人常說 你說實話 我不會打你 但真的不動手的又有幾個人
大人說 要帶我們去買糖果 我們是否從白天等到了晚上
對於上述的情況 以前的我們是不是都會覺得很厭惡
沒錯 我很討厭 所以我告訴自己 我不要這樣對我的小孩
當我說要帶他去買糖果 我一定會帶他去
當我對他的行為生氣時 先說 講不聽 罰站 罰站沒用 才會動手打
小朋友的每一天都在學習 你必需去了解他
當他昨天吃飯沒吃完 你沒罵他
可是今天你因為整理家裡很累 又要收他沒吃完的飯菜而不耐煩的罵他
他在心裡會不會覺得 昨天我也有剩 你沒罵我 今天 你卻罵我了 那麼 我應該怎麼做
當然上述的例子 並不能完整的表現出我想表達的意思
記得幾句話
我們在學習他也在學習 他在學習怎麼成長 我們在學習怎麼當爸媽
與小朋友當好朋友吧 同他一起成長
讓他練習教你1234 與ㄅㄆㄇㄈABCD
多注意他的自言自語 尤其是有上幼幼班或幼稚園的小朋友
你會發現 你的寶貝是個聰明的小鬼 而不再是惹你生氣的導火線喔
想必大大感觸良深~尤其你兒子.......
您所指的 我很了解~ 加油~
《 本帖最後由
星期天怕怕
於 2008-4-13 10:42 編輯 》
作者:
whereintim
時間:
2008-4-13 03:45:34
我只能說要不動怒教小孩子真的很困難...
畢竟我們只是凡人阿..
作者:
qq12350
時間:
2008-4-20 11:49:30
前幾天在電視上看到一個劇情,
一個哥哥拿爸爸買的鋼筆再寫字,
妹妹跑過來很生氣的打那個哥哥,
爸爸走過來心中很生氣,
但是他沒罵出來,
而是在心中想了所有的解決方法,
最後他沒罵出來,
而是把妹妹帶到房間,
讓小妹妹靜一靜,
出來也沒有罵哥哥,
後來他們在開家庭會議時爸爸說了,
他本來也很想罵出來,但是又想想,
不用動怒一樣可以解決問題,
這個爸爸真的EQ很高,令人佩服阿。
作者:
魯男子
時間:
2008-4-21 20:32:01
乖巧的小孩任誰都捨不得打
碰上頑劣個性的不打那是不可能的
只要打的技巧會痛就可,
千萬不要火性一來,撲天蓋地的亂打一通
絕對會上電視的
作者:
l785634121
時間:
2008-7-11 22:37:11
[尋找親子達人回覆高手]
我自己也知道在教小孩的時候,
千萬不可以動怒,
否則小孩都會看在眼裡,
進而會影響他未來的處事態度,
但有時我還是會忍不住的犯了這些錯,
這是我要改進的地方,
或許我的情緒需要更加的穩定,
把脾氣控制好,
才能成為一位好爸爸,
教出好的孩子。
作者:
該亞
時間:
2008-7-12 19:56:21
[尋找親子達人回覆高手]
唉~我想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能做到的又有幾個.
小孩子有時皮起來..真的會令人非常的生氣..能不動怒..真的很難..
教小朋友時..情緒的掌控的確是很重要的...是門高深的學問..
生氣之下的確會說出比較不當的話或有不當的行為...
唉~父母難為..只能說..要努力的還有很多~
作者:
情人的眼淚
時間:
2008-7-13 14:22:12
原帖由
whereintim
於 2008-4-13 03:45 發表
我只能說要不動怒教小孩子真的很困難...
畢竟我們只是凡人阿..
雖然我們都是凡人 不過脾氣能慢慢的改啊 並非要你一次就改掉
也許你會說 那我脾氣有多好 我跟你說我脾氣也不好 不過要有耐心 畢竟孩子是你心頭的一塊肉
當你動怒 孩子的心情也跟著動搖 發火時 說話通常口無遮言 就算你是無心的 還是會傷到孩子的自尊
那為人父母的何不退一步 用愛去感化他 這樣不是更好嗎?
作者:
絕對官僚
時間:
2008-10-12 16:36:28
[尋找親子教育回覆達人]
大部份的父母都把管教孩子的問題
分為嚴厲或寬和;專制或縱容兩極化
如此囿於一方的「非彼即此」的管教途徑
遂把親子關係看成「權力」之爭,意氣之鬥
就在追求勝利之際,不自覺的動怒了
親子關係破裂由此開始。
殊不知,管教不是「非彼即此」的零和之爭
只要卸下威權或控制者的父母獨裁心態
不是每件事都主觀的認定是和非
用心而理性的和孩子面對面探討事情的根由
是可避免每件事都要以動怒來解決的。
作者:
jcb9999
時間:
2008-10-12 16:57:04
標題:
[尋找親子達人回覆高手]
不動怒,唉!好像很困難,每次我家大小姐犯錯
的時候,小弟總也是忍不住要有怒氣,但是小弟
堅守一個原則就是不動手管教小孩(不體罰)因為
小弟的觀念是在發怒的情形之下管教小孩尤其是
體罰,常常會因為怒氣的關係出手過重,這樣會
導致於小朋友的身體以及心理都受到嚴重的傷害
,印象中小弟只有打過她三~四次,每次都只打
屁股一下,小弟絕大多數都是用說的方式來管教
她,不過大小姐也算是一個很乖的小孩,所以也
很少讓小弟有發怒的時間,記得上一次罵她是她
上幼稚園的時候,有次突然跟老婆說她不想去了
但是又沒有說出原因,那次小弟就發了很大的火
,不過只有在自己家中才有辦法管教她,有一次
回老家去,忘記她不知道作了啥咪事情導致於小
弟很生氣,就叫她去跪著,想不到她才一跪下去
老爸就跳出來了說她還小不懂事不要處罰她,然
後就把她抱走接著老媽回來又把小弟唸一頓,感
覺怎麼差這樣多,記得自己小時候如果犯錯,老
爸老媽不客氣就扁了,唉~~差別待遇!
作者:
fa
時間:
2008-10-13 14:50:12
[尋找親子教育回覆達人]
嗯嗯,其實真的是滿直接的感覺,俗話說"心急是喝不了熱稀飯"的,動怒之下,往往都只有雙方受傷,小朋友心中留下對大人的恐懼和不安,大人只會再小朋友一次又一次再犯中一次比一次更生氣,這是一個明顯的惡性循環,不但搞壞親子關係,最後也搞壞自己小朋友心智的發展,很多時候,用一些方式先把自己的氣"放掉",也許是冷靜個幾分鐘,也許換個大人教(爸爸換媽媽或是媽媽換爸爸),或是先小處罰一下小朋友,罰寫罰背書什麼或是小罰站一下都好,主要還是要讓大人自己心把心冷靜下來,心情一平復正常後,問題就會更清楚,解決的方法也就會自己"跳"出來了...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