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拜年的由來
[列印本頁]
作者:
隨心所欲
時間:
2009-1-14 04:35:56
標題:
拜年的由來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關於拜年習俗的由來,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裏,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于門……。”
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裡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分隔線∼∼∼∼∼∼∼∼∼∼∼∼∼∼∼∼∼∼∼
原來宋朝年間就開始寫春節賀卡.這上面文章所講的.收到賀卡的親友應該會不高興.
因為不熟送賀卡.熟的就親自拜訪.嗯∼有道理.現代的人不也是如此.好點的親友就時常往來.
住偏遠.或是調調不合的就很少來往.過年期間能接到電話拜年算是有心了.還指望能來家裡拜年!
作者:
九閃龍天使
時間:
2009-1-14 09:14:50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fa
時間:
2009-1-15 12:57:28
牛轉乾坤~迎新年47
嗯~就如同大大所說的~最早拜年是大家彼此慶幸沒被"年"吃掉的,而為了抵抗年,衍生了吃餃子,因為傳說"年"非常討厭跺餃子聲,還有放鞭炮,因為"年"怕鞭炮聲,最後就是天春聯,因為"年"怕紅色,用這些方法來趕走"年"獸,雖然有點神怪,不過聽起來也是相當有趣與想像力~
作者:
忠愛一生
時間:
2009-3-31 14:20:07
【家庭百科回文 徵帖活動】
原來早在古代..就已有拜年這種習俗了...
拜年是中國人固有流傳下來的文化..也算是一種禮數吧...
不過..現代人感覺沒像過去那麼熱衷.呵呵~.可能是擔心要發紅包吧..
紛紛都改用電話或是手機簡訊拜年..方便又省錢..經濟又實惠~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