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孫權為什麼要迫害陸遜?
[列印本頁]
作者:
龍仔
時間:
2009-3-27 08:44:15
標題:
孫權為什麼要迫害陸遜?
陸遜是跟隨孫權時間較久、功勞很大的大臣,孫權早時把孫策之女嫁給了陸遜。呂蒙死後,陸遜成為抗拒魏、蜀二國的主要支柱。但孫權對陸遜的重用,主要在軍事方面,始終沒有交給陸遜軍政大權。最後權令遜代顧雍為丞相時,雖口頭上說:『有超世之功者,必應光大之寵,懷文武之纔者,必荷社稷之重』。但事實是:孫權既不聽從陸遜屢求保安太子、黜降魯王之諫,又相繼流放陸遜外甥顧譚、顧承、姚信,誅親近陸遜的吾粲。孫權更『累遣中使責讓遜』,使遜『憤恚致卒』。逼死了陸遜。
孫權所以逼死陸遜,決不只是因遜維護太子的問題,主要癥結在於權認為遜對其統治已構成威脅。根據當時情況,權所以疑忌和逼死遜,約有以下四個原因:
(1)遜『世江東大族』,從祖康,廬江太守,康子績,郁林太守,績從子瑁,選曹尚書。遜族子凱,建武校尉,凱弟胤,交州刺史。陸績外甥顧邵為丞相顧雍之子,任豫章太守。顧邵子譚為陸遜外甥,任左節度,加奉車都尉。譚弟承,奮威將軍。遜外甥姚信,太常。可見遜家族姻親甚為顯赫,此為孫權忌遜原因之一。
(2)呂蒙死後,遜一直鎮守武昌,聲望至隆。吳國權要,上自太子登,下至步騭、諸葛瑾、潘浚、朱據等將相都與遜交好,特別是遜功高震主,為權所畏忌。到孫權統治的後期,三國疆域大致已確定,權對外攻雖不足,守則有餘。即無遜,亦可劃江自保,無何重大危險。所以權只讓遜做了幾天丞相,就借立太子事,悄悄地逼死了他。
(3)孫權為身後之計,怕嗣主駕馭不了遜,所以遜等越是擁戴太子和,孫權越疑惑不安。權在逼死遜之前,先剪除其親黨。以後孫權雖然立了幼子亮為太子,但挑選的首輔,卻是資望較淺、社會關系比較單薄的僑居大族諸葛恪,就可以說明孫權是不願從陸、顧等枝葉繁茂的江東大族中選擇輔政者的。從史書記載上看,孫權於武多文少的呂蒙、淩統、朱然等病死後,極為哀悼傷懷。可是他不僅逼遜致死,並且還追詰遜子抗。這不是由於猜忌遜,還是什麼呢?
(4)還有一個不易被人們發覺的因素,即遜為孫策之婿,權最初將策女嫁給遜時,當然是為了加強君臣間的關系,但當遜功高震主時,這門親事便轉化為雙方關系的不利因素。權的江東基業本來是從兄策手中繼承的,但權對策子並不與己子同樣看待,陳壽即認為權對策子有虧待之處。壽在《孫策傳》評曰:『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孫盛還為此替權辯護,認為這樣作,是為了『正名定本,使貴賤殊邈,然後國無陵肆之責,後嗣罔猜忌之嫌』。孫盛這種看法,是迂闊而不切合事實的。權既定孫和為太子,又給孫霸以過分的待遇,使之覬覦太子寶座,還談得上什麼『正名定本,使貴賤殊邈』呢?孫權諸子雖孩提亦封王,而策子卻終身為侯,不是虧待是什麼呢?這一點,連權本人也是不無內疚的。史言:『吳主寢疾,遣太子禱於長沙桓王廟』。權病了,不向其父武烈皇帝堅禱告,卻偏向兄長禱告,正說明權內心隱處也覺得對不住創業的兄長,怕他怪罪,所以纔有此舉。權之猜防遜,不會與遜為策婿毫無關聯。陳壽拿權與句踐相比,正是他識見高超之處。非深知權之為人,固不能道此。
因此,我們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孫權與陸遜兩人的矛盾乃是君主專制與權勢大族矛盾的體現。孫吳統治集團內部各種矛盾和衝突的加劇、導致了吳國的衰落。
《 本帖最後由
黑色爵士
於 2009-5-26 22:51 編輯 》
作者:
bowwow3811
時間:
2009-3-27 09:12:30
其實不指吳國而已
三國時代到晉朝都有世族的困惱
這也是會有九品官人法的原因之ㄧ
其影響造成當時
上品無寒門 下品無世族
這也造成中國社會上下階層的對立與矛盾
作者:
kickpeter
時間:
2009-3-27 15:56:42
顧雍死後,陸遜被委任為丞相,但不久在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間的皇儲派系爭奪之中表態支持孫和,遜上疏陳述:『太子正統,宜有磐石之固,魯王藩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但不被孫權接納,而遭孫權多次譴責。陸遜於吳赤烏八年(245年)去世,享年62歲,家無余財。據《三國志》記載,陸遜是被孫權反覆的責備氣死的。
通常介入家族派系鬥爭都沒什麼好下場
即使是官拜丞相 表明挺誰仍是不智之舉
一來表明立場令人匪夷所思即使是鍊言
二來立場也可能與孫權相左
三來有可能駕馭王位或親王
作者:
amg
時間:
2009-3-28 13:09:21
一將功成萬骨枯.以前君主帝王專制集權.一旦得勢.大權在握時.豈能讓所謂的功臣分享專屬於帝王的權力...
陸遜鋒芒顯耀.功高震主.如此的在背芒刺.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除之而後快絕對是碧眼紫髯的孫權的最佳決策...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翻開中國歷史.哪個帝王不是如此..恩將仇報的冷血殘酷.我想應該是帝王學裡的第一課吧..
作者:
黑牢
時間:
2009-3-28 14:44:11
好一個孫無集團體系的分析壓!!~無處不是權謀鬥爭,位的只是要鞏固皇位,我想這是歷史上不斷重演的一幕
孫權的顧慮是對的,若百年之後,大權旁落至陸遜手中,那麼這江東半邊天下,就只是場春秋大夢
魏國就是一個很好得借鏡,最後整個國家落入了權丞手中,可悲壓
作者:
謀殺金字塔
時間:
2009-3-29 03:35:25
孫權在早年的確是個好君王,和三國時代的其他第一代君主一樣,
也很會用人,並且在納諫方面作的更好,還會認真聽取反面意見。同時也很有戰略眼光。
晚年卻性格大變,會猜忌將領。
出將入相的陸遜也知道這一點,卻不應該捲入立儲紛爭當中。
而是要跟和曹魏的賈詡一般自保才是
曹操未立世子,曹丕為五官將,而臨菑侯曹植才名方盛,曹丕派人求計于賈詡,賈詡說:「願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曹丕從其言,深自砥礪。後曹操為太子事屏退左右問賈詡,賈詡閉口不答。曹操說:「與卿言而不答,何也?」賈詡說:「屬適有所思,故不即對耳。」曹操說:「何思?」賈詡說: 「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曹操大笑,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立曹丕為世子。
作者:
j00147223
時間:
2009-3-29 11:17:10
果然~~歷史都沖滿了謊言~~
作者:
kindof
時間:
2009-3-30 11:27:48
東吳創業之始是世族政治,由孫姓家族聯合江東世家,據有一方。
為了鞏固政權,世族聯姻便是最常使用的手段。
俊才想要出頭,沒有這個護照加持是非常難的。
可是在這種熟人場子裡做事,豈是容易的?
如果在經營四方的開拓期,大家論功行賞,奮勇爭先,尚可相安。
到了疆域穩固,進入守成階段的時候,那這種同室操戈的詭譎就不是可以輕易解決的了。
那就好像一團盤根錯節的溼麻繩,越扯只會越緊,越掙扎只會越快窒息。
陸遜天賦過人,半生仕途可算一飛衝天,少年得志,可是這樣的人更是不能「綿裡針忍耐」,不堪細磨。
對於孫姓世族而言,「家」與「國」的最大利益常常分不清楚。
對於這樣一個志在天下,卻又不堪削足自適的練才,正是最恐怖的陷阱。
其實古代並不缺乏這種例子。
格局遠大,以身獻法,志在強國,不恤權貴的,商鞅是也。國成而身遭車裂死。
絕頂聰明如張良者,知道為而不恃的道理,四十出頭就遠離皇族風暴,封刀兼封口,這才讓劉邦的毒手沒伸到他頭上。
司馬遷雖然在史記裡對張良指桑罵槐,可是也不敢拍胸脯說自己在同樣的情況下能全身而退。
像蕭何,功蓋天下,臨老還被劉邦給關進去修理幾天,豈不正是君虎難伴的明證?
作者:
風暴三號
時間:
2010-6-14 12:12:43
功高震主囉
敵國滅
則謀臣亡囉
作者:
0918846600
時間:
2011-8-13 02:42:35
野心大於信任當時多數人們只想升官發財也許這種人孫權看多了
作者:
Dino
時間:
2011-8-13 18:01:06
如果純粹就人類學的角度來看,
史上所有的皇室血統都是集當時世上最醜陋卑鄙下流齷齪無恥的血統一於一脈的血統傳承.
因為世上任何一個王權皇室,為了權利,為了掠奪資源,什麼樣逆天的骯髒事情都幹得出來.
所以當皇室宗族的人自以為血統不凡的同時,
站在局外冷眼旁觀的人,看到的卻是全世界最低劣的一群人種.
故所有的皇家血脈都不是什麼好東西,反而是人類中的敗類血統的傳承.
作者:
ch3121311
時間:
2011-8-14 10:21:28
像漢朝的陳平.雖然不像張良一樣功成身退.繼續當官.不過他懂的圓滑.所以才能當上宰相而不受到迫害.該表現的時候拿出實力.不該表現時就擺爛.
作者:
x3011775
時間:
2011-8-20 12:10:38
因為陸遜太強了
功高震主歷史上太多這樣的事
作者:
roch11
時間:
2011-8-20 20:20:31
臥榻之旁 豈容他人酣睡..平常人如此 君王更是忌諱..權力不容他人分享..所以自古以來朋黨皆為君主所忌..功高尤其震主..因為權臣逼宮亂政履見不鮮..以東漢末年至三國 孫權聽聞 見聞不少 尤以曹丕篡漢 司馬氏在魏國的事績 更讓年老的孫權更不得不思考死後..吳是一世家大族的國家..
也就是說 世家大族 不管領地上 兵力上 農奴的數量皆為世襲..甚至君主亦不得不怕他三分..君不見 功高震主者除急流勇退者有好下場以外..其他不死於非命就是被抄家滅族..年羹堯 隆科多..狄青 岳飛 曹彬徐達等悲慘下場.皆歷歷在目..說穿了 就是為了 "權"字罷了..
作者:
maybe-su
時間:
2011-9-11 04:29:19
你今天晚上要去酒店,結果你員工一直跟你說 不能去不能去,喝酒對身體不好,你會不會不想理他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