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作品分享] 張大千作品選[17p] [列印本頁]

作者: 草薰風    時間: 2009-4-22 11:13:02     標題: [作品分享] 張大千作品選[17p]

張大千是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畫大師。他在創作上的卓越成就,與他的淵博的學術修養,深厚的生活積累以及他廣結師友,裁長補短密不可分。除繪畫外,他對詩詞、古文、戲劇、音樂以及書法、篆刻,無不涉獵。並先後與齊白石、徐悲鴻、黃賓虹、溥儒,於非廠等國內各名家及外國大師畢加索交遊切磋,功力自不一般。
   張大千名爰,又名季,季菱,字大千,別號大千居士,或逕署“蜀人張大千”。生於1901年,卒於1984年,四川內江人。張大千幼年受擅長繪畫的母親和以畫虎著稱,自號“虎癡”的二哥張善子的熏陶指引,並從名師曾農髯、李梅庵學詩文、書法和繪畫。除臨摹歷代名跡外,又遍遊名山大川,以造化為師,經過刻苦鑽研,獲得了卓越的藝術成就。青年時代,即與二哥張善子齊名。
   二十多歲,曾赴日本留學,學過染織。回國後,一度迷於佛學,曾去寧波天童寺“皈依佛門”,想當和尚,據說,他怕在頭上燙九個香記,只好拜別了師傅弘筏大和尚,回到現實世界來。1932年舉家移居蘇州網獅園,潛心作畫。1940年後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對於我國敦煌洞窟,逐個整理編號,進行臨摹,豐富了繪畫技法。1948年遷居香港,後又旅居印度、法國、巴西等國。1978年定居台灣,1984年4月病逝台灣。享年84歲。現在他生前台灣居住的“摩耶精舍”建為“張大千紀念館”。
   張大千是天才型畫家,其創作達“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集文人畫、作家畫、宮廷畫和民間藝術為一體。於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魚蟲、走獸,工筆、無所不能,無一不精。詩文真率豪放,書法勁拔飄逸,外柔內剛,獨具風采。
   張大千的畫風,在早、中年時期主要以臨古倣古居多,花費了一生大部的時間和心力,從清朝一直上溯到隋唐,逐一研究他們的作品,從臨摹到倣作,進而到偽作。
   張大千的畫風,先後曾經數度改變,晚年時歷經探索,在57歲時自創潑彩畫法,是在繼承唐代王洽的潑墨畫法的基礎上,揉入西歐繪畫的色光關係,而發展出來的一種山水畫筆墨技法。可貴之處,是技法的變化始終能保持中國畫的傳統特色,創造出一種半抽象墨彩交輝的意境。
   張大千30歲以前的畫風可謂“清新俊逸”,50歲進於“瑰麗雄奇”,60歲以後達“蒼深淵穆”之境,80歲後氣質淳化,筆簡墨淡,其獨創潑墨山水,奇偉瑰麗,與天地融合。增強了意境的感染力和畫幅的整體效果。


寫意兩個字,依我看來,寫是用筆,意是造境,不是狂涂亂抹的.也不是所謂文人遣興,在書房用筆頭寫寫的意思.作畫自然是書卷氣為重,但是根基還是最要緊的.若不從臨摹和寫生入手,那麼用筆結構都不了解,豈不六大錯誤。所以非下一番死工夫不可。臨摹古人,要學他用筆用墨,懂得他苦心構思。寫生要認識事物的情懷。畫時先用粗筆淡墨,勾出心裏面要吐出來的境界。山石、樹木、屋宇、橋梁、佈置約定了,然後用焦墨渴筆,先分樹木和山石,最後安置屋宇人物,勾勒皴勾勒皴擦既完畢,再拿水墨一次一次的渲染,必定要能顯出陰陽、向背、高低、遠近。近處石頭稍濃,遠處要輕清。創境有曲折不盡的意味,其中的人物用減筆為宜,越簡單越妙。古人說「遠人無目」,若在要有照應的陪候,也不妨點目,不必拘泥。近樹根枝要分明,遠則點戮,不必見枝。寫意畫創作自元代四家,到了明末清初四高僧,石溪、漸江、石濤、八大,神明變化,一直按蓋過了前人。漸江戍削,八大樸茂,拿用筆表現他的特點,石溪、石濤的特別拿意境來顯出他的特點。至於石濤尤其是了不起,他自己題他所畫黃山說:「予得黃山之性情,不必指定其處也。」又說:「出門眼中所見節寫之,此是寫生。」又說:「拈禿筆用淡墨半幹者。向紙上直筆空鉤,如蟲食葉,再用焦墨重上,看陰陽點染,寫樹亦然,用筆以錐得透為妙。」這簡簡單單幾句話,簡直透漏了畫家不傳的秘密。
 
嚴陵瀨小景

 
嚴陵瀨小景(局部)

 
靜聽泉聲圖

 
瑞奧道中

 
林壑閒遊

 
擾龍松


  
淺絳山水,大多數用在秋景。這是創始於黃大癡,後來南宗派把它作為標準,用色拿赭石做主體,在林木上面略略施點花青就是了。淺絳不是單用來表示秋景,大凡石質的山,都宜採用這方法,如像畫黃山,是最宜於此法的。中國畫,光和色是分開來用的,要拿顏色做主體的地方,便用色來表現,不必顧及光的一方面。所以只說淺絳兩個字,便可表現山的季節了。淺絳畫的畫法,畫時仍和墨筆山水一樣,先用淡墨畫就大體,再用較深的墨加以皴擦,分開層次,等它幹了之後設色。在景物上,由淡到深渲染數次,等到全乾,再用焦墨渴筆,加以皴擦勾勒。樹木苔點,拿淡花青或汁綠一處一處的暈出來,當向陽的地方,用赭石染醒它,這是最要緊的。屋宇上色拿淡墨或淡花青代表瓦屋,拿赭石來代表土屋和草屋。

 
七盤關

 
華嶽高秋

 
瀟湘水雲

 
秋水清空



所謂山水,就是西畫及攝影的風景。國畫中山水的境界最為重要,然而也要筆墨來輔助。有了境界,但是沒有筆墨,或者有了筆墨,但是沒有境界,也就不成為。它那結構和位置,必須特別加意,如畫寺觀,這些地方就不宜像人家的廬舍,好像和講風水一樣。這個說法,要多看古人名跡,以及名山大川,名勝古跡,自然會了解的。假如畫了一張畫,其中主要安置人家,卻恰恰似一塊墳地。這樣的畫,挂在中堂上面,試問別人看了,舒服不舒服呢?還能引人入勝嗎?郭河陽論畫,要可以觀,可以遊,可以居。他所謂可以觀的,是令人一看這張畫,就發生興趣,要一看再看,流連不捨。第二步就想去遊玩遊玩,第三步就聯想到,這樣的好地方,怎樣能夠搬家去住才好呢!這樣的山水才算夠條件了。
   有些人說中國山水畫,是平面的,畫樹都好像是從中間鋸開來的,這話絕不正確。中國畫自唐宋而後,有文人畫一派,不免偏重在筆墨方面,在畫理方面,比較失於疏忽。如果把唐宋大家名跡來細細的觀察,那畫理的嚴明,春夏秋冬,陰晴雨雪,簡直是體會無遺。董源畫樹,八面出枝,山石簡直有夕陽照著的樣子。關同甘共苦同畫叢樹,有枝無干,豈是平面的嗎?畫山水一定要實際,多看名山大川,奇峰峭壁,危巒平坡,煙嵐雲靄,飛瀑奔流,宇宙大觀,千變萬化,不是親眼看過,憑看意想,是上不了筆尖的。眼中看過,胸中自然會有,一搖筆間,自然會一齊跑在你手腕下。
   畫山最重皴法,古人有種種名稱,只不過是就其所見的山水而體會出來的。應該用那一種皴法傳出,那所見的形狀如何,遂名叫作某某皴,並非勉強,非用此皴法不可。如北苑用披麻皴,因為江南的山,土多過石,又因為論畫的林木蓊鬱,自宜於用這皴法。若範華原畫北方的山川,太行王屋,石多過土,地也高亢,草苔也稀少,自然宜於用泥裏拔釘、雨打墻頭、鬼面這這些皴法。設使二公的皴法,互相變換,又成何面目?所以我的意思山水皴法不必拘泥,只要看適於某一種,就用某一種皴法。古人皴法,累舉數種,荷葉皴、大小斧劈皴、披麻皴、雨打墻頭皴、泥裏拔釘皴、雲頭皴、折帶皴、鬼面皴、牛毛皴、馬牙皴、卷去皴、礬塊皴,此皆常用者。

 
春雲曉靄

 
秋雨萬山溼

 
廬山圖(1)

 
廬山圖(2)




工筆畫,就是細筆畫,水墨、淺絳、青綠、金碧、界畫、都包含在內。工筆不比寫意,必須先打成底稿,貼在壁上,觀察刪改,遠近高低,佈置得宜,然後把這個稿本,用柳炭在反面一條線一條線的勾過,拍上紙絹。那裏面的樓閣人物,尤其要特別注意,樓閣要折算停勻,人物要眉目生動,衣袂好似要會飄動。畫時先用淡墨勾出輪廓,然後皴擦渲染。畫樹要點夾相參,淺絳中著一二青綠夾葉,或紅樹一株,更覺得有趣。夾葉樹的樹身,不可看色,愈覺顯然。青綠就要打好勾勒底子,不用皴擦。山石用石綠的,拿赭石打底,加石綠二三次,要薄一點才好,太濃就鈍滯了。若用石青,就在赭石上面填石綠一次,再加二三遍石青就可以了。不可用花青汁綠打底,因為這兩種都不明透。金碧那就在青綠完成後,用花青就山石輪廓勾勒,然後再用泥金逐勾一次,石腳亦可用泥金襯它。青綠或金碧山水,水天都宜於看色,水更宜有波紋。古人畫水有好多種,那裏面是以網巾魚鱗兩種為適合。古人說「遠水無波」是遠了看不清楚的意思,所以勾踢水紋,越遠越淡,淡到了無為妙。畫水在岸邊留一道白線,看起來特別精神。畫要有氣韻,一落板滯,就不入監賞。此中要點,不僅要把畫面的寫主虛實,前後遠近弄清楚,而是在用筆用色用水的靈活生動。石青、石綠、泥金的下膠,尤須切切注意。

 
秋壑鳴泉

 
丹臺松崖

 
倣劉道士湖山清曉圖


有人說張大千晚期的潑墨山水畫的最好,但個人則認為張大千的仕女畫最傳神,另外張大千仿古畫(臨唐寅、仇英等)更是一絕。難怪徐悲鴻先生稱之為“500年來一大千”可謂中國畫界第一人。
作者: 指揮官    時間: 2009-11-25 22:58:46

藝術就是爆炸
國寶張大千的畫
果真不同凡響的
讓人看了
彷彿也走進千山萬水之間
感謝發帖者的分享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