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加分活動)布馬陣(8P) [列印本頁]

作者: 虛無飄渺    時間: 2009-5-9 11:25:29     標題: (加分活動)布馬陣(8P)


布馬陣
 
布馬陣是一種「騎竹馬而戲」的趣味性陣頭,表演故事有「新科狀元拜相」、「員外騎驢探親」、「瘋老爺出巡」等多種,這些故事的主角雖然都不一樣,但故事模式則如出一轍,多由一群人同時登場,以搖擺之姿向前行,行進中,馬匹因誤入泥沼而人仰馬翻,大夥便你拉我扯地將人帶馬拉出,最終都能化險為夷,平安上路。布馬陣的成陣可大可小,兩人就可以成陣,較完整至少需要8、9人,而十餘人以上的大陣也有。不管陣頭規模大小,一定有兩個必備角色:騎馬者與馬伕,其他的侍從、挑伕、船伕或丑婆等屬於配角,另外還有走在陣前負責報信開路的鼓吹隊。
 
  騎馬者通常依故事內容而有不同的裝扮,扮狀元則穿官服戴烏紗帽,扮員外則著古裝戲袍,其最大的本領就是要把假馬當真馬演。馬伕多穿黑色衫褲,整齣戲是由他翻筋斗牽馬出來開場,戲中須與騎馬者密切配合,是全陣的靈魂人物。而所騎的「馬」,早期是用竹子做骨幹,再糊上紙,畫上馬頭,所以布馬陣早年也稱「紙馬陣」,後因容易破損,才改用藤做骨架、用布糊製,以便表演者操作。
 
  關於布馬陣來源傳說,在《後漢書》中有相關記載:「……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兒童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年四十,猶綴帛為幡,乘竹馬而戲,邑中兒童皆隨之」等。布馬陣最初稱「竹馬戲」,至清代稱「跳馬燈」,一般認為傳到台灣的時間應是在清代。至於流傳於民間的說法也有多種不同版本,一是古代有一位苦讀多年卻屢試不中的書生,最後還因此抑鬱而終,後來在迎神賽會時,有人裝扮成這位書生的模樣,戴上狀元紗帽,騎竹馬遊戲。另一是在宋代,皇帝為答謝救駕有功的莊稼漢,於是賜給他一大筆錢財和大批侍從,讓他風光返鄉,鄰人心生羨慕便仿傚其排場,但因沒有馬匹,只好以布縫成的馬匹替代。還有一則是發生在清朝時期,皇帝微服出巡卻遇上刺客,幸而被一位忠臣遺孤所救,皇帝便加封榮銜、賜白馬,讓他衣錦返鄉,然因不擅騎馬,所以險象環生。
 
  布馬陣多流行於宜蘭、雲林一帶,發展至後期,表演形態出現逐漸簡化的趨勢,原有的鼓吹隊也多由錄音帶代替,不過在各校紛紛將布馬陣列為教學活動之後,這項逗趣的民間技藝仍舊可以傳承下去。


 
   
 
[movie]http://www.youtube.com/v/vZs-03wJJpw&hl[/movie]
[movie]http://www.youtube.com/v/xq73ja2I5ZM&hl[/movie]
[movie]http://www.youtube.com/v/HW5kEzlbL6Q&hl[/movie]




======================================================

布馬陣中,騎馬者為狀元,身穿大紅袍;牽馬的馬伕由丑角扮演,

是整個靈魂人物,他以靈巧的身段、逗趣的表情、誇張的動作,

表現戲劇效果和喜感。伴奏樂器有鑼、鼓、鈸和嗩吶。除了廟會外,

布馬陣也常在節慶時挨家挨戶表演,象徵狀元及第、吉祥如意。



《 本帖最後由 虛無飄渺 於 2009-5-9 11:26 編輯 》
作者: ck5689    時間: 2009-6-2 21:03:06

布馬陣有點像舞獅,不同的是參予的人物較多,加上服裝和不同人物的裝扮,布馬陣似乎是較熱鬧點.
看他們的舞動,依照節拍和規則步法進行,動作是生動活潑,令場面氣氛高興和熱鬧,站在旁邊觀看的人也很開心,都是一項很好的古老陣式.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