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中德合作 [列印本頁]

作者: 殺手無名    時間: 2009-7-7 11:29:54     標題: 中德合作

本帖最後由 寒冰神話 於 2018-3-13 15:23 編輯
原帖由 bulleye 於 2009-7-6 11:22 發表
(曾聽過一種說法,德國從清末就擔任我國的軍事顧問,從來被日本抗議才退出中國,我也不知這種說法是否正確,但早期國民政府的陸軍確實有德國頭盔說~)

1911至1941年間,中華民國和德國之間的合作在20世紀中前期歷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中德合作使兩國結成聯盟,親密的合作關係使中國(中華民國)的工業建設和軍備迅速實現現代化,這在中國(中華民國)抗日戰爭之前尤甚。中華民國的創立雖然使中國從衰敗的清朝重新站起來,但國家一直在軍閥割據與列強環繞的環境下艱難地生存著。1928年,中國政府完成,雖在名義上統一了軍閥動蕩之中的中國,不過於同時期,日本對外擴張,主張對中國(中華民國)發動戰爭的鷹派勢力卻在該國政壇抬頭。有鑒於此,中國(中華民國)迫切需要實現軍備和國防工業現代化以獲得自衛生存的能力,而德國方面則需要原材料的穩定供應,這種關係在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末期間,將中德兩國緊緊地維繫在一起。雖然合作的蜜月期自1933年納粹當政開始到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而結束,只持續了不到4年時間;而且真正意義上的工業改革也到1936年才開始,但中德合作仍對中國(中華民國)的現代化進程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同樣,中德合作也大大提高了中國(中華民國)抵禦日本的侵略的能力。

 
中德合作在20世紀早期和中期的我國歷史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早期中德關係

 
普魯士王國首相:奧托·馮·俾斯麥


最早的中德貿易線從陸路經西伯利亞輾轉到達德國。為了避免俄國政府沉重的通行稅,德國早在清王朝就嘗試通過海路開拓東方貿易路線,1752年8月,埃姆登的王家普魯士亞洲貿易公司(KPAC)商船「普魯士國王」號在德國船長格來史克的指揮下抵達廣州,成為中德貿易史上第一艘到達中國的德國商船。1861年,普魯士派出艾林波(Graf Friedrich zu Eulenburg)東亞外交使團,與清政府參照中英中法《天津條約》,簽訂了《中德通商條約》,該條約使普魯士及其代表的眾多個德意志邦國與中國建立了貿易關係。
19世紀晚期以前,中國同歐洲國家的貿易一直受控於英國。而普魯士王國首相奧托·馮·俾斯麥則熱切希望在中國建立立足點,以平衡英國的影響。俾斯麥力排眾議,為德中的航線設置了獎金。給予獎金的議案於1885年最終通過。同年,俾斯麥派出第一支德國銀行業和工業考察團前往中國評估投資機會,這最終促成了1890年德華銀行的建立。通過這些努力,德國於1896年繼英國之後成為第二大對華貿易國。
在這段時期,與英法不同,德國並沒有積極的表現出其對中國的帝國主義野心,而清政府也將德國視作來幫助中國進行現代化發展的夥伴。1880年代晚期,克虜伯公司作為中國的合同商,負責修築旅順港和大沽砲台附近的一系列防禦工事。北洋水師向德國訂購了主力艦——定遠級鐵甲艦,以及經遠號、來遠號裝甲巡洋艦。此外,德國軍事教官幫助張之洞建立了「自強軍」,並協助袁世凱培訓了「新建陸軍」。
德國對中國的援助不僅限於軍事方面,也擴大到工業和技術交流領域。來自西門子公司、克虜伯公司的工程師幫助中國建立了近代的發電廠和鋼鐵工廠,例如漢陽鐵廠。西門子公司的工程師在頤和園中安裝了中國的第一批電燈,北京的第一家自來水廠使用的則是德國AEG電機和水泵。

 
在北京紫禁城天安門前閱兵的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男爵


甲午戰爭失敗後,中國第一次現代化的努力也告一段落。其後,德國首相俾斯麥對中國所採取相對懷柔的政策,在德皇威廉二世時期有翻天覆地的轉變,變得更具帝國野心。例如在第一次中日戰爭後的三國干涉還遼事件,德國協同法國、俄國,迫使日本歸還遼東半島。此外,在1897年11月發生曹州教案(巨野教案)後,威廉二世電令遠東艦隊,稱「華人終於給我們提供了期待已久的理由和事件。艦隊立即駛往膠州灣,佔領該處現有村鎮,並採取嚴厲報復手段」。1898年3月,德國逼迫清廷與其簽訂《膠澳租借條約》,德國取得山東膠州灣的99年租借權,以及山東半島的開礦權和鐵路鋪設權。
1900年,義和團事件爆發,威廉二世曾在當年6月表示:必須大舉進攻北京,將它夷為平地(Peking muss regelrecht angegriffen und dem Erdboden gleichgemacht werden)。此後不久,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被殺,威廉二世旋即下令進行軍事報復,中德關係跌落至最低點。事實上,義和團運動最先起於山東省,而山東省正是德國的勢力範圍。在義和團戰爭中,威廉二世要求德國軍隊像當年的匈奴軍隊一樣無情消滅中國人,這段比喻令德國軍隊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被稱為「匈奴兵」。[1]
根據1901年的《辛丑條約》,中國向與之交戰的11國(參加聯軍的八國以及未出兵的西班牙、比利時、荷蘭)賠款白銀4.5億兩,其中德國獲得9007萬兩,占賠款總額的五分之一。此外,清廷還派醇親王載灃前往德國,就克林德公使被殺一事向德國謝罪,並在克林德被殺的東單路口樹立牌坊以示紀念。
中德關係在《辛丑條約》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執掌清朝政權的慈禧太后試圖依賴德國的先進工業和技術,實現1898年被她親手中斷的維新運動。在這段時期裡,德國對中國法律的影響也很大。在清朝滅亡前夕,中國的改革者仿照日本的先例,參照德國民法典,制訂了清朝的第一部民法。儘管該法典在清朝滅亡前沒有得到實施,但它成為隨後成立的中華民國在1930年代頒布的民法典的基礎,該法典不僅至今仍在台灣地區施行,而且影響了大陸地區的民法,例如1985年通過的《大陸地區民法通則》。
儘管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中德關係再度變得疏遠。其中一個原因是德國在政治上被孤立,最明顯的例子是1902年英日同盟的成立和1907年英、法、俄三國協約的簽訂。正因如此,德國打算在1907年籌備德、中、美三國同盟,但這項建議始終無法成事。1912年,中華民國正式成立,德國給予中國臨時政府600萬馬克的貸款,並表示可以向中國(中華民國)歸還山東的鐵路權益

 
1912年,德國人繪製的青島地圖。圖中許多街道以德國名稱命名


當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時,德國在遠東並無採取主動去進行有意義的行動,因為它深陷入歐洲戰場。德國曾經試圖將膠州灣歸還中國(中華民國),以避免落入日本手上,但是日本威脅中國(中華民國)不得接受這一返還。1914年(民國3年)8月23日,日本加入戰爭,並成為協約國的一員,開始攻擊德國在中華民國大陸地區的租界,佔領了青島和膠州灣。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中國南方的廣州政府首腦孫中山力主中國(中華民國)保持中立,反對加入協約國對德作戰。而北方段祺瑞政府雖在英國授意下欲對德宣戰,但遭到日本阻撓。直到1917年(民國6年),日本在得到英國、美國、法國的保證,允許日本在戰後繼續保留前德國在華殖民地和利權的情況下,才同意中國(中華民國)在8月14日對德國宣戰。此後中國(中華民國)軍隊扣押了停泊在中國(中華民國)大陸地區各港口內的德國和奧匈商船,並收復了德國在漢口和天津的租界。
協約國在中國參戰時,曾經保證中國(中華民國)在德國戰敗後能收回德國在華租借地和勢力範圍。但是,日本透過《凡爾賽條約》取代德國,佔領了青島和山東半島。在中國百姓都感到被協約國欺騙的情緒下,激發了愛國的五四運動。
總的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中德關係帶來了巨大的傷害,特別是貿易方面。1913年(民國2年),當時在中華民國大陸地區有近300個德國商號,但到了1919年(民國8年),卻只剩下2個。

德國與中國的軍事現代化
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將軍為蔣中正的總顧問後,負責絕大部分軍事訓練計劃以及中國(中華民國)的防線設計。馮·塞克特的原本計劃是將整個軍隊大幅縮減為60個師,僅留下經過德國教範訓練並配發良好裝備的部隊。但實際執行起來存在許多問題,例如哪些派系的部隊要先被裁減等。
總體而言,由黃埔軍校(民國16年結束)訓練出來的軍官團僅僅比軍閥的軍官好一點,不過這些軍官由於對蔣中正總統的完全忠誠而被認為是有價值的。 在國民政府的努力下,約4萬人接受了德國教官之訓練並率先改變部隊編制,編成了教導總隊、87、88、36師四個部隊,也就是俗稱的德械師(另外有四萬人左右之部隊也採用了德國武裝訓練,不過那是隸屬於財政部之稅警總團而並非真正屬於蔣中正控制的武裝力量)。這些部隊被視作是蔣中正總統軍隊中的精華。這些部隊也許部分的增強了七七事變後蔣中正進行全面抗戰的決心,但事實證明中國還未準備好與日本在同一個水平上交鋒。蔣中正不顧他的幕僚和法爾肯豪森本人的反對,將這些德械精銳師投入到淞滬戰役以及南京保衛戰中。經過幾場初期戰役後,這些經過多年訓練的精銳部隊損失了二分之一以上。
馮·法肯豪森建議蔣中正與日本人打一場消耗戰,他通過計算認為日本無望取得一場長期戰爭,他建議蔣中至應該守住黃河一線,但不應在戰爭的初期和中期向北出擊,同時應該放棄一些北方省份,包括山東,但撤退應該是緩慢的,日本將會為他們的每一步付出代價。法爾肯豪森同時建議在礦山、海岸和江河地區等處建設一些防禦設施。其他的建議還有在敵後組織一些游擊隊活動(當時的共產黨對此相當熟練)。這些行動有助於削弱日本的軍事優勢。
馮·法肯豪森同時認為國民革命軍將難以在抗戰中期待裝甲部隊和重炮的全面支援。中國(中華民國)工業才剛剛開始現代化,這要花上一段時間讓中國(中華民國)軍隊的裝備水準達到德意志國防軍的風格。因此他強調培養部隊基於輕武器的機動化,多多運用滲透戰術,類似於德國在一戰末期創製的突擊群戰術。
德國的軍事援助並不僅限於人員的訓練和組織,同時包括實質裝備。以馮·塞克特的看法當時中國大約百分之八十的軍工生產落後於時代或並不適用於現代戰爭。因此規劃對國民政府控制的兵工廠進行擴建升級以及設立新廠,並在德國技術協助下生產1930年代水準的武器。例如鞏縣兵工廠在民國24至25年間進行了現代化改造,生產德國毛瑟Kar98k的中國版——中正式步槍,以及經過改良的馬克沁機槍,中正式和漢陽88式步槍在整個戰爭中都是國民革命軍的主要步兵武器[1]。計劃中還有建設芥子氣生產的工廠及一個新設的工廠生產防毒面具,但最終計劃中止。
民國27年5月,在湖南的幾個兵工廠已經能夠生產20公厘、37公厘和75公厘火炮砲彈,在民國25年下半年一個生產軍事光學裝備的工廠在南京完工。在德國的支援下設立了一些研究所,例如兵工署在I.G.法本公司指導下建立的理化研究所。這些研究所大多由曾留學德國的工程人員負責。
民國24年至26年,中國(中華民國)從德國訂購了31.5萬頂M35鋼盔(即知名的納粹盔)、大量的步槍子彈以及各式防空砲,和毛瑟C96自動手槍。其他從德國進口的軍事裝備包括少量的俯衝轟炸機,亨克爾轟炸機;萊茵金屬公司和克虜伯的榴彈砲、戰防砲,例如PAK35/36 37公厘戰防砲;裝甲車輛,以及一號戰車;此外還有大量的軍用通訊器材、探照燈和發電機。中國(中華民國)海軍在抗戰爆發前向德國訂購了5艘潛艇、1艘潛艇供應艦、11艘魚雷艇和1艘魚雷艇供應艦,以及大批魚雷。
不過,在中德軍事合作上,中方對德國的一些做法頗有微詞,主要問題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德國提供的武器中方無法使用;第二,德方供貨的價格高於國際市場價格。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為此詢問中德易貨貿易的德方代表克蘭,克蘭表示,第一個問題系國民政府兵工署長俞大維的一面之詞,至於第二個問題,克蘭也無法判斷,因為合步樓條約簽訂之初根本沒有提到價格問題。不過,他也承認,交給中國的德國產品,其價格比國際市場高出15%左右。馮·法肯豪森則對宋美齡表示,這兩個問題的原因,前者有可能是德方發錯了貨,至於價格偏高,則是因為中方在驗貨時出了問題。
總體來說,在中國(中華民國)抗日戰爭爆發後的初期階段,這些軍事現代化建設的成果得到了檢驗。儘管日本最終佔領了中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首都南京,但是由於中國(中華民國)的軍事力量已經得到加強,因此這場戰役持續了幾個月的時間,並給日本造成了很大的損失。除此以外,國民革命軍能在不斷推進的日軍面前進行有效抵抗的事實鼓舞了中國(中華民國)的民心和士氣。除此之外,中國(中華民國)軍隊的有效抵抗也給向四川等省份拆運工廠和機械設備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全部德式裝備的國軍士兵;頭盔、防毒面具和毛瑟C96

 
在中國(中華民國)的德國軍事顧問,1936
 
在德軍中服役的蔣緯國


作者: k12j    時間: 2009-7-7 21:52:02

老蔣打松滬會戰的原因是政冶而不是軍事!
因為老蔣僅是名義上的共主,手下除了他自己的黃埔糸還有白崇仁的桂糸、閻錫山的晉糸、馮玉祥的西北軍、張學良的東北軍、龍雲的滇糸等;為了表示保衛國家的決心,他只有投入自己的嫡糸精銳,才能說服其它人抗戰的決心!
如同蔣百里和法肯豪森的看法一樣,對付日本的方法就是----拖,拖死它!
其實以當時中國的工業力而言,德製武器不是一個好選擇,最佳的選擇則是俄製武器。
因為中俄的環境較為相近;俄製武器較為粗爌耐用,而德製武器雖然較為精良,但是標準化程度較低!
作者: 0913001090    時間: 2009-7-8 09:21:30

難怪看電影 我們的鋼盔都跟德軍一樣
作者: chanmnwn    時間: 2018-6-20 08:15:52

二戰期間
日德雖然同盟
但是
德國駐華大使館一直在重慶
德國在華的軍事人員
是德國因戰時需求
由希特勒下令召回
重慶大轟炸時
德國駐華大使館還在大使館頂撲蓋德國國旗
避免被炸

作者: sos3331    時間: 2019-11-17 16:34:57

本文最後由 寒冰神話 於 2019-11-17 23:18 編輯

德國要資源原物料
我國要現成槍砲
戶取所需正常不過吧?
作者: navy325    時間: 2019-12-7 22:09:49

如果多給國民黨十年,就沒有共產黨的容身之處
作者: sos3331    時間: 2019-12-31 17:06:50

台灣現存古蹟多數存留古砲不都是德國公司生產地居多?

作者: jfp9064    時間: 2021-12-3 00:16:45

我是從一張中央軍的抗日宣傳照片看見德式鋼盔 才開始去追到德裝師的存在歷史

作者: sos3331    時間: 2021-12-20 07:16:32

中日合作
中美合作
中德合作
搞一百多年
學到什麼?
科技水平一樣差之千里
問題不在於合作撈錢吧?

作者: morganpt    時間: 2022-4-19 10:56:23

謝謝分享這麼多的歷史照片,看到先賢先烈為國捐軀,寫下了時光的記憶,奮勇抗戰令我感到汗顏,何時能過再有這份愛國情操?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