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兼顧訓練和防守海灘兩項任務,駐法國的守備師均駐在沿海地區。這些師並非都能按正常編制下轄三個團,每團轄三個營。有些師只轄兩個團加一個營,另外有些師雖轄三個團,但其中有兩個團只各轄兩個營。
有些營由哥薩克人和韃靼人組成,這類營絕大部分駐在布列塔尼半島;吉隆德河以南駐了一些印度兵。 海峽群島由第三一九加強步兵師(史邁托夫中將Rudolf von Schmettow)、部分坦克部隊、一個防空旅和一個海軍岸防炮兵連防守,總共有四萬兵力。
在縱深的內陸地區,常有若干受創師在休整;還有一些師在整編。駐在這個地區的裝甲師的數量,隨東線戰況的變化而增減。一九四四年三月,在法國只剩下了一個滿員的機動裝甲師,即第二十一裝甲師。而從那時起到六月初,西線德軍的實力又迅速增長,達五十八個師,其中有十八個裝甲師(包括黨衛軍 第十七 古茲·馮·伯利辛根 裝甲擲彈兵師17th SS-Panzergrenadier Division Gotz von Berlichingen [Gruppenfuhrer, Werner Ostendorff, - 6.17.44] )。
與隆美爾的想法一致,馮.許威本布爾格決定暫取守勢,等到可以重新集中三個裝甲師.再加上由不列塔尼調來的第二傘兵軍(曼德爾二級上將 Eugen Meindl)。再發動一個大規模攻勢以求將敵軍灘頭陣地切為兩段。但在六月十日夜間,英國空軍的轟炸機卻完全毀滅了馮.許威本布爾格的司令部,他的參謀長和官兵多人都被炸死,他自己也受了傷。而其幕僚組織幾天都不能行動。第一武裝親衛隊裝甲軍的軍長狄特里希暫代他的職務,但反攻卻必須延期。第三戰場已成事實,而第三帝國的命運也已經註定.
德軍防禦失敗的主因是缺乏一套簡單明確的計劃。以及一位有經險的指揮官負責執行.由於盟軍享有壓倒的優勢,德軍在其他戰場上也都受到了重大的壓力,因而對其能否完全擊敗在諾曼第的登陸的確頗有疑問。
不過從美軍在俄馬哈灘頭上所遭遇的困難.以及第二十一裝甲師在D日下午的進展上看來,隆美爾的計劃未必沒有成功的可能,在以後的幾星期內,德國空軍曾在賽納灣空投大約一千六百顆水雷.使盟軍大傷腦筋.至少損失了四十三艘船隻。
假使德國海軍當時能作適時的佈雷,必定可以使盟軍在D日中增加不少困難,耽擱很多時間。假使有兩個裝甲師、第三高射砲軍(皮克特二級上將 Wolfgang Pickert),和一些其他增援兵力在攻擊區中.德軍也就有良好的機會把盟軍的最初成功。局限在幾個分隔的淺灘頭陣地上。如果是如此.結果將會難以預料。
當侵入戰已經聲勢浩大時,希特勒才取消東線上己經計劃要在科夫爾Kovel發動的攻擊,並將第二武裝親衛隊裝甲軍(豪瑟爾二級上將 Paul Hausser) 調往西線; 不用說,那將得花上幾個星期的時間才能到達諾曼第,同時,俄軍已經發動大規模的夏季攻勢,第二武裝親衛隊裝甲軍因此兩方都沒有趕上。像往常一樣.希特勒頑固地否定一切行動自由,並發出死守每一寸土地的命令。
不過。德軍對於這個機會卻不曾加以利用,一方面是因為其對於盟軍受到的損失並無充分的認識。另一方面是因增援一直都來得太慢。
駐在西南面約一百哩的不列塔尼第七十七步兵師(史泰格曼中將Rudolf Stegmann, 6月18日陣亡, 巴赫勒上校 Bernard Bacherer接任)。有一個團級戰鬥群曾經花了三天時間坐火車只行進了三十哩,人員和物資也受到相當的損失,然後還要徒步行軍三、五天才能到達戰區,那些屬於第二六五師(杜維特中將 Walter Duvert)的戰鬥群,沿著道路用五天時間走了一百八十哩進入正面,但它們的重武器和裝備用火車載運則是七天才走了一百哩。而之後還要再繼續沿著公路前進。
六月二十八日。 以 第五裝甲軍團 (應該為 西線裝甲兵團司令部(Panzergruppe West, 八月五日起才改稱第五裝甲軍團)) 司令身分的 馮.許威本布爾格將軍.帶著一個新的參謀組織,接管從德隆河Drome River到歐尼河以東海岸之間的正面.
所轄的兵力為 第四十七裝甲軍 (馮克二級上將 Hans von Funck)、第一武裝親衛隊裝甲軍、第二武裝親衛隊裝甲軍 (畢特里希二級上將 Wilhelm Bittrich, 原任豪瑟爾二級上將 Paul Hausser 6月28日接任第7軍團) 三個裝甲軍 和 第八十六步兵軍 (歐布斯菲爾德二級上將 Hans von Obstfelder),後者是要從法國西南部 第一軍團 (歇瓦樂利二級上將 Kurt von Chevallerie)中調來。
第七軍團則據守從德隆河向西的戰線,其兵力為 第二傘兵軍(曼德爾二級上將 Eugen Meindl), 第八十四軍(寇爾帝茲中將 Dietrich von Choltitz)的殘部,以及其他可能來到的增援.
七月十七日,隆美用在前線上視察幾個部隊,當地聽到美車進攻聖羅的消息,立即趕回總部:中途受到兩架戰鬥機的追擊.汽車翻覆,司機死亡,隆美爾頭部重傷但沒有死.不過當七月二十日 馮.史陶芬伯格Claus Philipp Maria Justinian Schenk Graf von Stauffenberg上校,企圖刺殺希特勒,並發動政變未成時,隆美爾即完全喪失行動能力。
最初的報導是說希特勒已死。在巴黎,陸軍單位毫無困難的拘捕秘密警察,幾個裝甲師的師長準備響應,甚至於某些武裝親衛除指揮官也都可能會參加;不過,馮.克魯格元帥卻猶豫不決.地不曾採取決定性的步驟,出面領導西線方面起義,對他而言也的確有困難.他不像隆美爾那樣出名和受人擁戴。
隆美爾也許算是希特勒最強大、最危險的敵人。機會終於喪失,祕密警察又被釋放.法國軍事總督馮.斯徒普納格爾 von Stulpnagel將軍企圖自殺未成,最後被判處死刑. 那時 馮.克魯格尚未被懷疑,於是由他兼任B集團軍總司令。 一個結束戰爭的機會已經過去,希特勒變得更專制,戰鬥也繼續不停; 隆美爾爭取到的時間由於指揮的改變和獨裁者的干涉也流於完全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