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陳靖姑 [列印本頁]

作者: way5520    時間: 2009-7-18 15:45:15     標題: 陳靖姑

本帖最後由 ntyang1961 於 2011-9-7 12:42 編輯

陳靖姑史跡及其他


福州陳靖姑的史跡,作為唐及五代時期道教遺存,歷來引人矚目。

明代長樂謝肇制《五雜俎》述及﹕“大凡吾郡人尚鬼而好巫章,醮無虛日,至于婦女,祈嗣保胎,及子長成,祈賽以百數。

”這反映了民間信仰的陳靖姑,成為婦嬰的保護神,深受女性的崇拜。

從出嫁到孕育,從養嬰到成年,陳靖姑被昵稱為“娘奶”、“臨水奶”,都以母親的形像,令人敬祀。

從城鄉的廟宮建築來說,像獨建的臨水廟、毓麟宮等專祀陳靖姑的宮廟,多是大鄉才擁有;而小村小里,一般在廟里列殿祀像。

如長樂地下出土的顯應宮,便是多種神殿合祀的,陳靖姑也有一殿;漳州海澄城隍廟,也列陳靖姑在其偏殿一龕。福州各村神廟,也多類似的現象。

從民俗考察,所有道教的神只能在宅廳設龕供祀,一般不設臥室之內。只有陳靖姑,可以入房,以示母親之神,俗稱“房里奶”。

每逢年節祭祀,也在房內舉行。

這一奇特的民俗,顯示了婦嬰保護神獨享其敬。從後衙後宮到閨樓臥室,都有陳靖姑的神位。

從歷代封贈陳靖姑的記載,足知朝野的崇拜,越漸隆典。

從《三教搜神大全》以救唐後產難得封“天都鎮國顯應崇福大奶夫人”,到《十國春秋》《古田志》以斬白蛇功,閩王封為順懿夫人,子為舍人;從《福建通志》《台灣縣志》載,宋淳間1211-1252封崇福昭惠慈濟夫人,賜額順懿,到《福建通志》引《西洋宮碑記》,元延佑間1314-1320追封為淑靖,清雍正七年1729皇後封“順天聖母”等,說明陳靖姑不僅獲民間信仰的重要地位,也獲帝後的封贈稱號。隆耀的地位,並非一般道教的神,才能著裝帝王之後的服飾。

《閩都別記》以斬白蛇功,閩王加封臨水夫人;以救國功,又封崇福臨水夫人;以祈雨功,又封崇福昭惠臨水夫人。民間稱謂陳靖姑為“大奶”、“臨水夫人”、“娘奶”、“臨水奶”等,大致都含有封號的。

依據和口頭昵親的意義。

陳靖姑的史跡,必須辨述的幾個問題。

一、下渡人。明萬歷《福州府志‧祠廟》有述陳靖姑斬蛇後,鄉人詰其姓名,曰﹕“我江南下渡陳昌女也。”下渡,《閩都記》釋,上接黃山五里而遙,下通白湖十里而近。而陳靖姑故居原址,在原後壟山,東安境。今屬倉山區下渡街道,工農街四號弄16號。江南下渡,也有出現閩下渡,福州下渡,閩江南下渡,閩縣下渡等,實指一地,因為地域行政區變動,名稱不一。見于《八閩通志》、《福州府志》等。

二、出生年月。應有一個共識,陳靖姑羽化時年24歲,福州民間風俗,把24歲的女子,稱為“大奶命”,一般婚嫁不擇日。

回避這一禁忌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現象。

陳靖姑究竟出生何時元末明初張以寧的《順懿廟記》述及“肇基于唐”;明弘治版《八閩通志》載為“唐大歷二年 767”;清《藤山志》認定“唐元和二年 807”;《倉山區志》記為“唐天元年 904”。孰是孰非,眾說不一。

這里引用史弗賈先生《陳靖姑的生平年考》有述﹕“她是福州倉山下渡人,生于唐代天元年公元 904年正月十五日,而卒年廿四歲,應是閩天成二年公元 927年王延鈞朝代。但是《閩都別記》第82回有述陳靖姑‘今值二十四歲了,誰知天數難逃。時閩王永和四、五月間,天旱……’以此記述陳的卒年,顯然有誤。即使章回小說,允許虛構情節,作者想像也不應把人物的卒年不符生年的廿四歲時間。

因為,閩永和二年公元 936年陳靖姑就不是卒年廿四歲,而是三十二歲了。應加辨正,以免訛傳。足知,里人何求,所著的章回小說《閩都別記》,不是地方志,連陳靖姑生卒和廿四歲時間也有謬誤。至于說古田臨水宮‘始建于唐貞元元年公元 792年比莆田湄洲媽祖廟早建 196年,也有錯誤的。廟不可能建于陳靖姑尚未誕生之前,更不可能建于陳靖姑仙逝之前136年之後。”1993年2月28日台灣《羅星塔》這一論述有可信之處。

《福建通志》按大歷二年數起,24歲為貞元六年 790;《閩都別記》按天元年算起,24歲為天成二年 927年。看來,前者有悖史實,後者大致相符。因為,陳靖姑為閩中天旱祈雨殉身,這是家喻戶曉的。卒年定了,24歲推上;生年以大歷元年或二年論,與24歲相去太遠了。至于陳守元的活動,也在這一時間,才能相合。

魏應麒先生《臨水奶》述及年代“最先的傳說多說臨水奶是唐大歷時期的人,後來傳說的人似乎因為年代久遠,傳說不能很生動,于是就把她移生于唐末五代初,這樣一來,則所傳說的自較為近而有征。”這一研究,“移生”之說,實是訂正《福建通志》記載生于大歷年初的訛誤。

三、福州的臨水古跡,《福州地方志》述及烏山和西湖兩處,今已圯址。

最著名的兩處﹕一是塔亭順懿廟,俗稱“祖廟”,為下渡故里人們的祀祭之所;二是鼓樓七星井的廟亭。

這兩處應視為福州陳靖姑的古跡,應加以修葺和保護。至于其他作為偏殿合在一些神廟里的,都屬于當地民間的信仰。

為了說明方便,關于史料記載,塔亭古跡,有《藤山志》,也有拙著《陳靖姑和塔亭祖廟》發表;而七星井古跡,清代郭柏蒼的《竹間十日話》載﹕“龍山巷境中祀奶娘,呼龍山奶,與井樓門內通天境奶娘、外通天境奶娘,稱三姊妹。

正月賽神,互有宴會。”民國陳文濤的《閩話》卷三記載七星井古跡“七星奶廟在井樓門外通天境,相傳神戚柯玉笙,夫戚梁,宋末為參將鎮守金墉。

元兵入中國,戚戰敗殉難,玉笙率闔城幼弱及婦女退保離金墉35里之葫蘆套。後其屬下凌飛彪通元,將玉笙射死,眾感戴其卵翼婦孺之功建廟奉祀。”這說明了七星井的古跡,還有抗元的壯烈故事,這對于弘揚民族正氣,尤顯歷史的意義。

四、陳靖姑的形像,主要文字記載,見于明萬歷《道藏》本《搜神記》卷六,主要材料來自元明之際古田詩人張以寧的《順懿廟記》。

張為元朝大學士,入明為朱元璋的文學侍臣。爾後,陳嗚鶴《晉安逸志》記述陳靖姑,引用明末徐的《榕蔭新檢》,比《古田縣志》的形象,大有變化。

清代署名里人何求《閩都別記》出版,陳靖姑的形象,通過20萬字集中描繪,從出生到學道,從修煉到破案,從除妖到成仙,故事曲折離奇,集中說明了﹕

1:陳靖姑的家庭,從世代巫師變為世代好道,她的出生不是一般的孕育,而是來自觀音彈指血化為一女的神靈,尤顯不同凡人。

2:她修道在閩江底的“閭山大法院”,學了各種法術,只不肯學“扶胎救產,保赤佑童”之技。

3:她出道之後,除妖保民,廣泛團結各路姐妹,保境安寧。

4:她與劉杞成婚之後,助夫在羅源破獲13大案,並率眾殺退叛軍。總之,陳靖姑的形象十分完整,而她的活動,集中在晚唐及五代。

這樣計算她的24歲的享年,便排除了大歷年間出生的可能性。她的活動在閩最為突出,閩王誥封及36婆官故事,陳守元故事,都與她的形象相關聯。

五、陳靖姑文化與閩台歷史關系。從台灣省的廟宮來說,多是清代建築。

台南的臨水夫人奶廟,乾隆元年1736建,咸豐二年1852改今名;台南白河鎮的南台臨水宮,順治十八年1661隨從鄭成功入台的蘇望等18人倡建,為台灣開基之廟;台北碧潭觀臨水宮列為台灣五大觀光廟宇之一,1967年建,規模與古田臨水祖殿一式;還有台中清水碧華寺、羅東爐源寺、屏東臨水宮、台中市臨水宮、宜蘭靖安堂、高雄旗津臨水宮、阿蓮三奶宮、彌陀三千宮、林園林鳳宮、北港巡安宮、佳冬碧雲宮、二林廣仁宮、東石福安宮、蘇澳紫雲宮等。

這些信仰陳靖姑多為福建移民,或是閩東人把他們信仰的陳靖姑傳統民俗帶去了,先是分靈小廟,規模不大,隨著閩東人多了,聚居一起的,逐漸興修廟宮,規模也擴大了。《台灣縣志》乾隆本記載的只有安平鎮臨水夫人廟及寧南坊的,為數不多。

而今,閩東人多了,宮廟也多了。因為,陳靖姑與婦女嬰童的關系,民俗有一套請花、添丁,謝奶等獨特的典式,把閩台信仰陳靖姑的民俗和文化交流相連。

福州塔亭祖廟,已引來多批台灣的鄉親前來尋根謁祖,引人注目。

福州文化界和古田文化界就陳靖姑文化召開了一次研討會,法國女學者貝桂菊女士等亦參加了。這是從民間信仰和民俗角度入手,探討了陳靖姑的生平與史跡,母親崇拜及其民俗,道教巫術與陳靖姑除害保民等學術課題。

總之,陳靖姑的研究及其社會意義是值得重視的,這有益于福州道教歷史的研究,有益于陳靖姑其人其事的研究,有益于榕台風俗的研究。

為此,建議﹕
一,福州的陳靖姑古跡,應得到很好的保護與修葺。
七星井古跡仍在,廟亭應退還作為福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陳列陳靖姑史跡以紀念其人;塔亭祖廟是陳靖姑故里的古跡,周邊搭蓋物應當拆去,保留古跡原貌,以待重修。

二,繼續研究陳靖姑,出版有關資料,以便促進閩台文化的交流。

三,建議由福州市道教協會牽頭,對陳靖姑的史跡進行考察和調研,撰寫有關文章,豐富福州道教內涵,並對其進行歷史與文化的研究。

《 本帖最後由 高梁58℃ 於 2009-7-19 22:27 編輯 》
作者: 陳宗益    時間: 2011-9-7 10:06:19

古田臨水宮座落在福建省古田縣大橋鎮,大橋鎮在唐代稱作臨水,這裡距離古田縣城39公里。臨水宮是祀典道教女神--海內外信眾公認的"順天聖母"陳靖姑的宮殿。據史料記載,陳靖姑於唐代大歷年間,也就是公元700多年前出生在福州下渡,她的丈夫劉杞是古田縣人。相傳陳靖姑曾經到閭山學法,能降妖伏魔,扶危濟難,24歲時毅然施法祈雨抗旱,為民除害而獻身於古田臨水。陳靖姑死後英靈得道,成為"救產護胎佑民"的女神。當地人感念陳靖姑的恩德,建造臨水宮紀念她。歷代帝王對陳靖姑都進行加封敕賜,五代閩王賜陳靖姑為三十六婆官,樹碑紀念;南宋淳佑年間,理宗帝追賜陳靖姑為"慈靖夫人",賜額"順懿";清乾隆帝封賜陳靖姑為"太后"。陳靖姑是福建民間百姓尊崇的一位女性。"莆田有媽祖,古田有靖姑。"媽祖林默娘和臨水夫人陳靖姑生前都做過許多濟世救人的善事;她們去世後,一個成了"海上保護神",一個成了"婦幼保護神"。陳靖姑的信徒有8000多萬,主要分佈在福建、浙江、台灣和東南亞國家。
  建在山坡上的臨水宮,飛簷翹角,重重疊疊,就像一座規模宏大的皇宮。宮門頂上嵌掛著的是南宋理宗皇帝御賜的"順懿廟"匾額。臨水宮佔地3000多平方米。全宮設有前、後、左、右四個分殿。前殿有兩重儀門,前殿大院內有古戲台、鐘鼓樓、拜亭和正殿。走進前殿,古代輝煌的藝術令人眼花繚亂。正殿是木構架式與抬梁結構,兩邊的鐘鼓樓,是雙層閣樓,雕樑畫棟,精美絕倫。正殿有一幅對聯:我本無私,畢竟代天行化;人毋求媚,當思惟德是馨。正殿的神龕下,體態魁梧的文臣武將分列兩旁,另有四尊類似金剛的守護神兩兩相對,神態威武。整個正殿顯得格外莊嚴肅穆。臨水宮的主持黃光輝介紹說,臨水宮始建於唐貞元八年,經過歷代重修擴建,到現在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他說:
  "當時最初是農民為了紀念陳靖姑娘娘建了一個小廟,後來威望大了,皇帝知道了又封她臨水宮。陳靖姑娘娘的廟在唐朝的時候就是一個小廟,經過歷代皇帝一直加封給我們順天聖母,臨水夫人,一代一代把她封得越來越大,廟宇慢慢的擴建。最後一次就是光緒年間,皇帝封我們順天聖母皇太后的時候,把這個廟宇蓋大了。道光皇帝封我們陳靖姑娘娘為皇太后,所以我們臨水宮的建造都是按皇宮的建造,左右排六部神像,下面古戲台,旁邊文武百官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