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Tell you新生兒產傷
[列印本頁]
作者:
Jason_Wu
時間:
2009-7-28 19:01:01
標題:
Tell you新生兒產傷
產傷的原因,包括有產程異常,胎兒大小形狀異常(如,巨嬰、早產兒、難產和產鉗的使用不當),產位不正常(如,臀位生產,產後處置不當),新生兒的產傷大部分是可以避免的,如果醫師能對導致產傷的危險因子有高度警覺性,並且對於生產方式能夠作適當的規畫,應該可以使產傷的發生率降至最低。
種常見的新生兒產傷
頭皮產傷(產瘤、頭皮血腫、腱膜下出血)
1.產瘤:通常發生於頭位自然產,由於頭皮的外傷造成表淺部位的出血性水腫,它的位置不局限在一頭骨縫內,
臨床上不需要任何治療,通常3天會消失。
2.頭皮血腫:發生原因不明,較常發生於產鉗生產嬰兒,它可以發生於顱骨任何部位,但只局限於單一骨縫內,
不會超越頭骨中線,大部分血腫在幾週內自然消失,少部分會有鈣化情形發生。
3.腱膜下出血:發生原因是由於胎頭在通過骨盆腔時,外力的壓迫和拖拉造成。
它可能合併大量出血造成休克死亡。觸診時有波動感,臨床上需注意大量失血、黃疸等併發症。
顱骨骨折(線性骨折、凹陷骨折、枕骨分離)
1.線性骨折:最常見的顱骨骨折,因生產時頭骨受到壓迫引起。單純的線性骨折大部分不會合併其它傷害,
除非合併顱內出血。大部分的單純性線性骨折不需要治療,會自行癒合。
2.顱骨凹陷性骨折:頭部膜性骨凹陷造成,又稱為乒乓球骨折。發生原因有可能是不正常的產道擠壓、
產鉗使用不當,出生後頭部外傷所造成,治療以保守觀察,真空吸引,手術矯正為主。
3.枕骨分離:頭部外傷導致,常合併後腦窩硬膜下血腫,顱內產傷:(腦膜上血腫,硬腦膜下血腫,
蜘蛛膜下腔出血)
1.硬腦膜上血腫:造成原因多是因為影響到中腦膜動脈的線性顱骨骨折引起的,臨床症狀有腦壓增加,
前囟門膨出,抽搐、眼球偏向一邊,確認診斷以電腦斷層為主,治療需採緊急外科手術,以避免嚴重的併發症。
2.硬腦膜下血腫:起因於靜脈或靜脈竇斷裂引起,臨床上以腦幹壓迫症狀如:眼球偏向、昏迷、瞳孔不等大、
角弓反張,檢查以電腦斷層掃描,治療需要緊急外科手術,約有20%~25%,有抽搐、水腦、
神經障礙等後遺症。
蜘蛛膜下腔出血:此為新生兒最常見的顱內出血,多因外傷、缺氧造成,臨床上以抽搐、神智不清、焦躁不安、
呼吸暫停表現,診斷以電腦斷層掃描,主要後遺症為水腦。
脊柱傷害
通常發生於頸椎,常起因於複雜性臀位生產,臨床症狀和傷害的嚴重度及位置有相關性。
高位脊柱傷害可能會造成死亡、呼吸衰竭、脊髓休克症候群;低位脊柱傷害可能會造成四肢或下肢無力、
括約肌無力、感覺消失等症狀。臨床診斷以磁振攝影為主,併發症包括四肢無力、大小便失禁等。
臂神經叢損傷
神經叢受傷較脊柱傷害發生率高,起因於頭位生產對肩膀的拉扯,或是臀位生產對頭部的牽引所造成,
較常發生於體重過重胎兒。依受傷部位可分為歐勃氏麻痺(Erb's palsy),克蘭氏麻痺(Klumpke's palsy),
及全臂神經叢受傷。
1.歐勃氏麻痺:主要影響第5、6頸神經根,主要影響肩膀和手臂使病人上臂無法外展及外旋,患側驚嚇反射消失。
2.克蘭氏麻痺:主要影響第8頸神經根,第一胸椎,影響手和手指,病人無法握物。
3.全臂神經叢麻痺:主要影響第5神經根至第1胸椎,手上臂和前臂皆受影響,可能合併Horner's syndrome,
包括眼瞼下垂、無汗症、瞳孔縮小。
治療一般需7~10天的固定不動,再給予被動的運動,大部分約80~95%的病人會復原,6個月內完全恢復功能,
少部分病人若無法恢復可考慮外科手術治療。
腦神經和周邊神經受傷
1.正中神經:多為產後傷害造成,臨床表現為拇、食指抓握動作變差。
2.坐骨神經:多為產後造成,受傷症狀為髖部外展變差及膝部以下關節較不能動。
3.橈神經:受傷常合併肱骨骨折,臨床症狀為手腕無力下垂。
4.咽神經:可與顏面神經合併發生,臨床症狀為吞嚥困難、呼吸困難、發聲困難。
5.橫膈神經:80~90%合併臂神經叢受傷,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需輔助呼吸器改善症狀,大部分6~12個月內會恢復,嚴重者需開刀治療。
6.顏面神經:可能與產鉗使用有關,受傷的眼睛無法閉眼,患側的臉部無表情變化。
骨折(長骨骨折、鎖骨骨折)
1.長骨骨折:多發生於臀位產,經固定後二週可自然癒合。
2.鎖骨骨折:是最常見的,發生於頭位生產肩膀產出困難或臀位產,在鎖骨處可摸到骨輾軋聲,患側的驚嚇反射消失,治療上以手臂和肩膀固定,會自動癒合。
使用產鉗與真空吸引的必要性
遇到「難產」時,婦產科醫師為了達成「母子均安」的目標與使命,經常會優先考慮選擇使用產鉗或真空吸引生產(其次才考慮剖腹生產手術),以幫助胎兒可以由狹窄的產道娩出,即是使用「器械輔助生產」。想當然而,「器械輔助生產」比完全不使用器械輔助的生產較可能造成生產損傷。因此,若非遇到特殊的「難產」危急情況,婦產科醫師不會輕易使用「器械輔助生產」。
產鉗的使用較無禁忌,而真空吸引生產通常要子宮頸全開且下降位置要低,並且羊膜已破。真空吸引不能使用於胎頭骨盆不對稱、面式生產及臀位的頭部。但是,真空吸引的優點是比用產鉗增加的腦壓較小,且不佔骨盆空間,降低母親組織的傷害,也可使用於產鉗不好放置的下降頭位。
產鉗與真空吸引生產法
產鉗術:產鉗術是用產鉗夾住胎兒的頭,把孩子拉出來。
胎頭吸引法:胎頭吸引法是把吸引環附著在胎頭上,把孩子拉出來。
使用「器械輔助生產」的新生兒併發症
併發症及產傷 生產方式 真空吸引 生產併發症及產傷發生率
產鉗生產併發症及產傷發生率
APGAR計分 第一分鐘 < 7 第五分鐘 < 8
10% 2% 10% 2%
顱部血腫 輕微 中度
15% 2% 7% 5%
產瘤 34% 14%
顏面損傷(含神經受傷) 2% 18%
Erb型臂癱瘓 2% 0
鎖骨骨折 2% 0
膽紅素升高 20% 10%
視網膜出血
輕微
中度/重度
16% 37% 8% 8%
(本表為 Williams 等人於1991年發表之統計)
註:新生兒APGAR評分法,於出生後1分鐘、5分鐘、10分鐘各評1次。8~10分為正常、4~7分為輕度窒息、
0~3分為重度窒息。
別擔心!大部分產傷可自行恢復
大多數的產傷會自發性恢復,只有少數需要外科手術或是定期復健治療,父母親不要太過緊張,相信給予寶寶身體、心理的支持,並配合醫師指示,定期回診追蹤,生產損傷應該都會有良好的恢復,父母可不用太過擔心,配合婦產科醫師定期產檢,決定適當的生產方式,可以使產傷的發生率降至最低。
文/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李昭儀.光田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林立荃 執行/謝雅蕙
這篇文章還蠻專業的.我的意思是寫的方式.看了許久終於看出一點端倪!
說到新生兒因為生產時所承受的傷害.鵰的一位友人.3月中旬剛生下一名小男嬰.
生產過程極為不順利.小寶貝差點在媽咪的肚子裡面溺斃.後來緊急剖腹撿回一條小命!
幸虧母子平安.不過小寶貝因為在媽咪的肚子裡喝了太多羊水.出生後一直嘔吐.無法進食
原本剛出生時3600公克.體重直線下降.身體也產生了及大變化.比如皮膚病變
剛出生不到一個月.就送往台北榮總加護病房急救.幸好現在已經無大礙.
作者:
水漾甜心
時間:
2009-7-29 10:16:45
想起在產房生孩子時,
乎 = =
痛!痛!痛痛痛!!!!
只要沒甚麼問題,通常都是提倡 自然生,
2胎下來..自然生,沒打止痛針,更..沒產鉗與真空吸引生產.
就這樣吸氣,吐氣,用力........生出來><"
作者:
caesar25
時間:
2009-7-29 11:25:33
我們家老大生了半小時 老二根本進產房還沒站定就生了 大概十分鐘吧~
可能是內人練瑜珈 大腿很有力 產道收縮也很順利
所以建立良好的生產環境(子宮) 可以防範諸多後面衍生的問題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