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takasago 於 2009-8-1 22:57 發表
這是中國志願軍的炸藥桶 又稱飛雷 用火藥將炸藥包從鐵桶中射出有點類似山寨版迫擊炮 國軍34~38年被這東西打的很慘
這也是我看"集結號"才認識這武器!!
飛雷傳奇(上)(2007年8月21日16:26cctv-1科技博覽欄目播出)
再现飞雷炮往炮筒里装炸药包
飞雷炮的发射图解
1947年以來,解放戰爭從戰略防御進入戰略反攻階段。依照黨中央的部署,陳庚領導的晉冀魯豫縱隊突破了敵人對解放區的封鎖,殺入國民黨閻錫山部腹地。我軍的作戰形式也因此發生了變化,和以往我軍習慣的游擊戰相比,與敵人正面對壘的陣地戰、攻堅戰愈發頻繁。
在山西晉南縣解縣城門兩側的炮樓上人影晃動,它們曾是日偽時期遺留的工事,雖然已經換了主人,但是它們的槍口依然瞄向解放區。
距離城門一百多米的樹叢中,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的工兵戰士白孝基、張天星和戰友悄然摸了出來。他們避開了敵人的正面封鎖從側面繞向目標。在距對方工事約莫五十多米處,白孝基和張天星再次檢查手裡的東西,那是他們為這次行動准備的武器:五斤多的炸藥包!敵人似乎並沒發現下面的動靜。白孝基已經能看到炮樓頂上來回走動的敵人哨兵,甚至能聽到裡面的喧嘩。敵人並不在乎暴露自己,他們顯然對這些反復加固的工事非常自信!
整個縱隊手裡的炮少的可憐,炮彈更是稀缺。無法利用有效的炮火打擊,戰士們只能采用這種危險的辦法:炸藥爆破!距離總攻還有三十分鐘,白孝基和張天星必須盡快拔掉這些釘子。然而來自炮樓和旁邊的城牆制高點的交叉火力,讓他們前進的道路被徹底封鎖。
兩個戰友先後倒下,白孝基和張天星緊跟著衝了上來。剛剛放好炸藥,敵人的側翼火力就發現了他們。城門樓的那個手榴彈扔下來正好打在張天星的右肩膀上,好在這枚手榴彈是啞彈,他只是受了輕傷,其他兩名戰友犧牲了。
三天戰鬥中,白孝基所在的工兵連減員情況嚴重。解縣縣城拿下來了,可工兵連裡上上下下都高興不起來。連長聶佩璋立了功了,旅裡面賀功,他也不去參加。他就在這個連隊裡面擺了一些桌子,把犧牲的這些人寫上名字,放在那兒,他來悼念他們。
聶佩璋是太岳縱隊工兵連的連長,這位四十來歲的老工兵有著豐富的爆破經驗。在整個縱隊組織的一個工兵學習班上,他說出了自己的一個想法。既然能把石頭拋出去打敵人,那炸藥也應該能拋出去。
聶佩璋說的土法子是抗戰期間根據地軍民的一個發明,它曾被廣泛用來打擊侵略者。炸藥埋在地下,土坑蓋上木板,上面安放地雷和棱角尖利的石塊。等敵人到了跟前,拉燃導火索,炸飛的石頭、地雷就能在很大範圍內對敵人造成殺傷。
1947年八月下旬的一天,白孝基等學習班的戰士來到敵人占據的一座縣城下,連長聶佩璋和一名工兵骨干高文魁動手操作,他們准備來一次特殊的爆破:用炸藥拋射地雷。
兩人挖出了一個側面是斜坡的土坑,裡面埋上炸藥。戰士們都是半信半疑:用炸藥拋射地雷那是漫天四散沒有明確方向,可這怎麼能用來爆破碉堡之類的固定目標呢?
第一枚是落在了這個城門,幾秒鐘以後,地雷轟隆一下爆炸了。另外一枚掉到那個敵人的屋角那兒,轟隆一聲也炸了。
只要把握好土坑一側的斜面角度和炸藥劑量,就可能使得物體沿著一定軌跡拋出,最終落到目標位置。眼前的一切讓大伙興奮不已,能拋出地雷當然就能拋出炸藥包啊!聶佩璋的想法卻不這麼簡單。雖然能夠拋出去了,但是不適合戰爭的需要,操作起來不方便。
在相互的比劃和討論中,一種模樣奇怪的武器浮現在眾人眼前:一個粗大的汽油桶,底下裝著足量的推進火藥,上面是炸藥包,火藥瞬間燃燒產生巨大的衝力,炸藥包上的導火索同時被引燃,炸藥包隨即被拋向目標。
當時解放區雖然有自己的兵工廠,但他們的設備簡單而且流動性大。創意出自戰場,看來制造也只能在戰場上完成。
依照連長的安排,高文魁和其他戰士們跑到老鄉家裡買來了棗木板,從戰場上找來了汽油筒,還請來了村子裡的木匠和鐵匠幫忙。他們在指揮部後面叮叮當當地忙了兩天。
很快,一個口徑50釐米、長90釐米的汽油桶抬了出來。工兵們准備來一次實驗。口徑這麼大,炮身卻不到一米,縱隊裡的老炮兵看了也是連連搖頭,誰都沒見過這麼奇怪的炮。拋射筒放在一個側面傾斜的土坑裡,戰士們做了一個沒放炸藥的替代品來發射。
炸藥包是發射出去了,可射程不讓人滿意,才五十米!
拋射距離的遠近難不住工兵,想要打得更遠只要加大汽油桶藥室裡的火藥量就行,關鍵是怎麼能准確控制落點。大伙一致要求繼續實驗,看看裝上真正的炸藥包後威力如何?炸藥包是打出去,可隨即就成了天女散花!大伙都愣住了!
工兵們把已經破碎的炸藥包撿回來反復對比,隨即發現了問題所在。拋射炸藥包離不開火藥,可捆扎、包裹炸藥包的都是麻繩、麻袋,他們很容易著火、散開。解放區裡鐵絲又極其短缺,這可怎麼辦呢?問題還沒解決,部隊就接到了新任務!
一九四七年八月份,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根據黨中央的部署,離開晉南強渡黃河挺進豫西,配合劉鄧主力逐鹿中原。隊伍一路推進,打到了河南陝縣城下。與此同時,工兵連對拋射筒的改進一直沒停,此前遺留的問題逐一得到了解決。黑電話繩子由於有柏油和幾層玻璃纖維,用它來捆炸藥包,就不會著火了。
一九四七年九月河南陝縣攻城戰即將打響,新武器直接抬到了戰場上。這是新武器第一次用於實戰而且是難度很大的攻城戰。白孝基拿著兩根鐵棍興衝衝地跑到前沿,為了方便操作和靈活調整角度,連長聶培章還為拋射筒添了兩根支架。
炸藥包准確地打到了敵人東門一側的城下,厚厚的城牆頓時被炸開了一個口子,戰士們一擁而入。新武器在第一次實戰中就打出了名氣!大伙給它起名為飛雷炮。
一天之內,四縱基本控制了陝縣的絕大部分城區,只剩少量敵人還在借助城南工事抵抗。飛雷炮隨即轉移戰場,這次他們的目標是前方一百米左右的一座碉堡。一聲悶響後,炸藥包飛落到距離碉堡五六米遠的地方。可能是導火索的長度把握的不太好,長了一點,所以飛雷彈飛出去以後,到了敵人陣地還沒有馬上爆炸,敵人一看是個白乎乎的東西,還以是宣傳品。隨後五六斤炸藥包爆炸了,巨大爆破力還是炸塌了大半個碉堡。發射剛結束,一直在後面觀測的聶佩璋連長把高文魁和其他戰士召集起來。高文魁明白:連長對這次的發射顯然不滿意。
由於炸藥包上導火索預留得比較長,所以飛雷炮炮彈落到地上都會滾動一段距離,地面的坑窪、斜坡自然會影響到它的最終落點。這種時候,類似目測這樣的技巧也顯得無能為力。是否還能有法子能讓飛雷炮更加精准呢?
一九四八年5月9日,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改為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晉冀魯豫第四縱隊已經逼近淮海,在他們的四周國名黨黃百韜部隊和黃維部正在緊逼過來。大戰就在眼前,對飛雷炮的改進還在緊張進行。新武器能否在決戰時刻派上用場呢?
飛雷傳奇(下)(2007年8月22日16:26cctv-1科技博覽欄目播出)
高文魁当年的照片
1947年5月11號,硝煙彌漫在山西晉南小城解縣的上空,距離城門一百多米的樹叢中,我晉冀魯豫第四縱隊的工兵戰士白孝基、張天星和戰友們悄然摸近了城門一側的炮樓,他們要在總攻之前掃清障礙。
爆破雖然成功但是兩名戰友犧牲。幾天的戰鬥中,工兵連減員情況很嚴重。
1947年,解放戰爭進入了戰略反攻階段。依照黨中央的部署,陳庚領導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反守為攻,突破了敵人的封鎖,殺入國民黨閻錫山部的腹地。敵人憑借堅固的城牆堡壘作防御,我軍卻沒有足夠的炮火支援。戰士們只能采用這種危險的辦法:只身爆破!
在一次學習班上,工兵連連長聶佩璋提出:抗戰期間根據地軍民曾利用炸藥拋射地雷打擊侵略者,能否用這種法子拋射炸藥包來完成爆破呢?連長聶佩璋和一名工兵骨干高文奎動手操作,試驗非常成功。
依照這個思路,高文魁和其他戰士們買來棗木板,找來汽油桶,工兵連造出了新武器:飛雷炮。在經過幾次實驗後,工兵們裝上了炸藥包准備實彈射擊。大伙沒想到:炸藥包剛剛打出去就炸成了碎片!
撿回打碎的炸藥包反復對比後,大伙發現:原來問題出在包裹炸藥包的繩子上。麻繩換成了電話線,炸藥包依照飛雷炮的發射要求重新改進。
在河南陝州的攻城戰中飛雷炮正式投入實戰,飛雷炮一發即中,為攻城部隊打開了入口。為了保證發射精度,工兵們借鑒了炮兵的瞄准技巧。雖然威力驚人拋射距離也不近,但飛雷炮的射擊准確性始終困擾著大伙。一九四八年五月,敵人重兵突然逼近,新的大戰就在眼前!
一九四八年十月一號早晨,駐守河南鐵門鎮的敵軍突然感覺到了異樣:陣地前沿冒著槍林彈雨潛入堡壘附近的爆破手突然沒有了,對面陣地上的掩護射擊也停了,雙方陣地在瞬間一片死靜。
在中野四縱的前沿戰壕,幾門粗大的汽油桶被挪到了壕溝邊緣。幾個月來的實戰中,工兵們已經離不開這種武器,四縱工兵連的每個排都配備了飛雷炮。這次,他們的目標是對面一百多米處敵人陣地上的地堡群和縱橫交錯的戰壕。
負責這門武器的張天星把汽油桶放進了一個早已挖好的土坑,一周前,他們在戰鬥中繳獲了一大批黃色炸藥,借這個機會工兵們對炸藥包的裝藥量和外形都做了改進,飛雷炮還有了專用的炮彈!在陣地另一端工兵骨干高文魁也做好了發射准備。
經過反復調整,這時的飛雷炮裝藥量至少五公斤。爆破力有了很大提高,就連外形上也明顯不同。為了盡量減小拋射時的空氣阻力,工兵們借鑒了火炮炮彈的外形,四四方方的炸藥包被捆扎得前尖後圓。
完成調試後,三門飛雷炮一齊發射。每次發射完,高文魁都會探出頭來仔細觀察炸藥包的落點。隨即轉過身來指揮其他戰士重新調整放置汽油桶的土坑。
為了提高飛雷炮的爆破精度,工兵們想了不少法子。純粹的目測肯定不夠,每次發射後,戰士們都要靠調整土坑坡度以及炮筒支架角度來控制炮身,保證炮彈的落點不會偏差。
接連兩波發射,十幾枚飛雷炮彈拋向敵軍陣地。對方終於見識了這些從天而降的白布包的威力,敵人的前沿工事基本被摧毀!
射程雖然短,飛雷炮的破壞力卻比有些重型火炮還強大。它的爆炸不光是摧毀了敵工事,對於敵人的戰鬥人員,飛雷炮彈爆炸時發出的震天撼地的聲響同樣產生了驚人殺傷力!
國民黨軍隊中甚至流傳開了一種說法:解放軍得到了某種秘密武器:它是可怕的特大威力炮!
對鐵門鎮敵軍的攻擊很快向縱深挺進。第二波發射結束後,一直在前沿觀測的聶佩璋連長把高文魁、張天星和幾位班長叫到觀察哨裡,他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飛雷炮的發射節奏突然慢了下來?為了保證射擊精度,戰士們不得不在每次發射之後重新添土,移動飛雷炮,調整炮身角度,這顯然會影響到發射頻率甚至影響到最終的爆破效果。在激烈的大戰關頭,這個問題愈發突出。
在飛雷炮的頂部或尾部安裝了瞄准器之後,士兵就可以給操作者提供一個參照。每次發射後,工兵們就可以根據角度儀迅速調整炮身角度,而不用再反復挖土添坑。這一來就大大縮短了發射間歇,基本實現不間斷發射。
在聶佩璋連長的反復推算下,高文魁和工兵連其他戰士還為飛雷炮彈的設計提出了一整套詳細數據。明確規定了炮彈重量、導火索長度等諸多細節,以便於其他部隊的戰士仿制。
1948年11月23日,雙堆集這個方圓不到十公裡的小村子已成了另一種景像。十萬人的黃維軍團被我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圍堵在這裡。在幾次突圍都沒能成功的情況下,黃維兵團在雙堆集轉入防御。
短短幾天裡,黃維部隊利用地形構築了大量地堡、交通壕,構成了裡外三層的防御體系。在整個防御陣地的中心,黃維還把幾百輛汽車聯成一圈,並用沙土裝滿打造出了一條所謂的核心防御圈。
幾個月來為了行動迅速,中野將重型武器丟棄不少。面對敵人如此強悍的防御,火炮不足成了大問題。為減小進攻時的傷亡,我軍總結出了一種新打法;迫近作業,把坑道挖到敵人前沿,盡量縮短裸露衝擊的距離。隨著坑道的延伸,陣地前雙方壕溝和工事犬牙交錯,兩軍對壘更加接近。雙方距離幾十米,這正是飛雷炮的理想射程,這個武器有了絕佳的發揮威力的機會!
12月6號中午時分,雙堆集上空的太陽縮進了烏雲背後。在為總攻所作的炮火准備中,飛雷逐漸成了主角。幾十門飛雷炮推進到了戰壕的最前端,敵人裡外三層的防御工事基本暴露在飛雷炮的射程內。
接連三波發射後,對方三層防御工事都飛上了天,敵人汽車防線也土崩瓦解。
進攻部隊開始向縱深推進,工兵連手裡的飛雷炮彈使用殆盡,恰恰就在這時張天星接到新任務。用四發炮彈打掉,暗碉、鹿柴和有一挺重機槍的山牆。張天星不敢輕易出手了。調整射程,四發炮彈終於打掉了敵人的三個目標,一直被火力敵人壓制的戰士們順利拿下了這個據點。
在戰場前沿,二十二旅工兵連二排排長高文魁緊盯著五十米外的一個敵人工事。在此之前,他憑著自己豐富的經驗和熟練的技術,靈活操作飛雷炮摧毀敵人多個目標,為突擊隊掃清了衝鋒道路。
可就在這時,敵人的這個機槍火力點卻擋住了突擊隊的衝鋒道路。此時他們的手裡只剩一發遠程炮彈。高文魁隨機應變,調整飛雷炮角度,角度85度!這時的飛雷炮和地面之間幾近直角!
飛雷彈打出去落在了距火力點兩三米處,可高文魁並沒立刻聽到熟悉的爆炸聲!因為打得是遠程彈,導火索燃燒時間也比較長。
一看還不爆炸,高文魁著了急,就在這時一聲震耳欲聾的爆炸響起。煙霧散盡,敵人的地堡也不見了。這次爆破清除了對突擊部隊威脅最大的障礙,掃清了衝鋒道路。
在淮海大戰中,參與並發揮了作用的飛雷炮達到了一百多門。淮海戰役持續了兩個來月。在此期間飛雷炮功不可沒。它的出現減小了我方進攻人員的傷亡,彌補了當時我軍火炮的不足,使得敵方一些重要防御工事在短時間內被順利摧毀。此後隨著我軍重型武器不斷豐富,飛雷炮逐漸退出兵器舞台。
淮海戰役中,中野四縱工兵連湧現出了一大批飛雷英雄。四縱二十二旅工兵連二排排長高文魁積極鑽研飛雷發射技術,在決戰時刻表現英勇,成功使用飛雷炮准確摧毀多處敵人重要目標,因此獲得了“工兵英雄”的光榮稱號,他的事跡在當時的部隊裡引起了很大反響。四縱工兵連也因此受到嘉獎。
今天,飛雷炮的提出者聶佩璋,飛雷炮的使用和改進者“工兵英雄”高文魁已離開人世,其他幾位使用者也過古稀,老戰友們時常會聚在一起追憶往事,這種武器已把他們和那段風火歲月緊緊聯在一起。靈感迸發於戰鬥當中,制造就在戰場上完成,這種特別的武器和它創造的奇跡會被永遠銘記!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 Powered by OURSOG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