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吃肉,羊吃草,這是自幼兒園起就印在我們腦子裡的“絕對真理”,但在真實的世界裡,羊有時也會吃肉,而狼吃草的次數也遠多於一般人的想像。動物的食性並非像我們想的那麼簡單,很多動物都是機會主義者,不放過任何眼皮底下的開葷或者素食的機會。
更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很多動物都會在進化過程中轉換食性。一種原先以吸食果汁為生的蛾子變成了嗜血的昆蟲,而一種好鬥的食蟲蜥蜴演化成了吃草的好好先生。進化的鬼斧神工以令人驚異的速度改變著生物的習性乃至形態,但這種改變並非無源之水,食草和食肉的雙重性已經根植在動物的基因中,會在適合的時機向任何一個方向流動。
於是,我們看到了駝鹿會捉旅鼠,河馬會吃掉同伴的屍體,而熊會把鳳梨類植物當做主要食物。跟隨著專家的講述,讓我們進入動物食性的隱秘世界,了解食物在它們體內的轉化方式,進而或許能解除一些生活中的疑問:為什麼我養的兔寶寶愛吃大肥肉,而貓咪對米飯和蔬菜樂此不疲?
蜥蜴竟然也“吃素”
原為純粹食肉動物,“移民”之後食性大改
意大利壁蜥移民到波德-馬卡魯島以後,竟然開始吃植物,並演化出了相應的消化器官
眼鏡熊如今已徹底放棄了肉食
北京動物園的黑豹偶爾也要吃點草
伊爾斯切科所指的就是波德-馬卡魯島
短短36年的時間,就讓一種蜥蜴從食蟲變成食草,並且長出了新的器官!因為南斯拉夫內戰,導致了一個關於生物進化的爆炸性發現,除了對生物進化速度的新認識,也引起了我們對肉食動物轉向植食現象的極大興趣。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個在動物界司空見慣,而人類容易大驚小怪的話題———“吃草”“吃肉”之變。
1起因小島變成蜥蜴樂園
1971年,以色列行為學和進化學專家內沃(EviatarNevo)教授帶領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決定,從亞得里亞海上的一個隸屬南斯拉夫的面積0.09平方千米的小島波科-皮斯特( PodKopiste)捕捉5對意大利壁蜥(PodarcisSicula),將它們放置到附近一個面積更小的島嶼波德-馬卡魯(PodMrcaru)島上。那裡棲息著它的一種近親。研究的目的是觀察兩種蜥蜴之間因為“移民”而發生的生存競爭。
不幸的是,南斯拉夫內戰很快爆發,科學觀察被迫中斷。
2004年,這個故事突然出現了轉機。美國馬薩諸塞大學的伊爾斯切科(DuncanIrschick)率領一個新的研究小組回到了波德-馬卡魯島。這時,那5對意大利壁蜥移民該島的時間已經有33個年頭了。令人驚奇的是,入侵者種群不但排擠了原先的居住者,而且它們的數量遠遠超過了1000條。意大利壁蜥是一種領地意識非常強的動物,在一個這麼小的島上,能容納這麼多條此種動物,讓研究者深感意外。
2演化體形改變讓人驚
更意外的是,這些蜥蜴的體形發生了很大變化。它們的體形更大,四肢比前輩要短,頭部更寬,更長,頜部更加有力。經鑑定,這些意大利壁蜥確實是此前放到島上那5隻的後代。為什麼遠居異鄉之後,它們的體形有瞭如此大的變化呢?在它們的胃裡,研究人員找到了答案:在原來住地,這種蜥蜴基本以食蟲為生。遷居後,它們又多了幾種常年可以食用的植物。在春季,“植物佔食物總量的34%,夏季更是達61%。”
這就解釋了它們體形的變化。食物更豐富,所以體形變大;捕獵次數減少,所以四肢變短;因為要對付富含纖維質的植物,所以要長出強大的頜;而豐富的食物改變了它們的脾氣,讓它們成了“好鄰居”……
這些原本食蟲的爬行動物是如何消化它們菜單中新增的難啃的草本植物的呢?很快,研究人員有了最震撼的發現。首先,他們在這些蜥蜴的腸道內找到了一些微小的線蟲。線蟲本是爬行動物常有的寄生蟲。只是在本例中,雙方轉變為共生關係:線蟲非但沒有對寄主造成傷害,反而為它消化植物纖維素,而自己則趁機從中提取寶貴的脂肪酸。不過還有更激動人心的:在小腸和大腸之間出現了一些被稱為“盲腸瓣”的肌肉,延緩食物通過,使得居於其中的線蟲能夠消化食物。
3功能盲腸專門對付植物
中國農大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教授趙廣勇表示,盲腸是動物“對付”高分子的碳水化合物中經常使用的“武器”。碳水化合物結構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是游離糖、澱粉、半纖維素、纖維素、木質素。結構越簡單,就越好消化。
其實,肉食動物是可以消化碳水化合物的。家裡養的貓咪雖然是純粹的食肉動物,但也能消化米飯之類的澱粉食物。不過,它消化纖維素的能力很差,所以貓咪吃的蔬菜多數都會原封不動排出去。人類和貓一樣,屬於“單胃動物”。人類的單胃消化纖維素的能力相當差。所謂“蔬菜水果好消化”,其實人類只消化了其中的半纖維素、澱粉和一部分纖維素,大部分纖維素其實並沒有被消化。不過,纖維素對人的消化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大的作用是促進糞便順利排出。
很多動物,比如兔子也是單胃動物,它們進化出了消化纖維素的“武器”———盲腸。其中生活著很多細菌和微生物,可以幫助消化那些複雜的碳水化合物。
隨著草的出現,食草動物也開始發展起來,牛、羊、鹿、駱駝等動物開始裝備一種對付碳水化合物的終級武器———多個胃。食草動物消化過程中要藉助共生細菌的幫助。細菌也會被食草動物消化掉,為其提供寶貴的蛋白質等營養。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牛羊一直在“吃肉”。
吃草蜥蜴有夥伴
像意大利壁蜥這樣從主要吃肉轉變為主要吃草的動物並非絕無僅有。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生活的眼鏡熊原本是冰川期的食肉動物,當天氣變暖,安第斯山長出茂密叢林之後,它的主要食物逐漸轉化成叢林中的鳳梨科植物。在BBC電視台的豪華大作《赤道》中的“安第斯的悖論”一集中可以看到眼鏡熊憨態可掬的樣子。
當然最有名的例子還是熊貓,它的祖先是以肉類為主食的熊,後來發展成主要靠植物為生的動物。趙廣勇說,熊貓吃的竹葉非常難消化,不但含有大量木質素,甚至不是完全的碳水化合物,裡面還含有矽等元素!但是熊貓是怎麼消化它們的呢?趙廣勇說,因為樣本過於珍貴,所以人類對熊貓消化的機質還不是很了解。但無論如何,熊貓的消化器官還是很厲害的,甚至比牛羊這些“天生食草狂”還要厲害!
西伯利亞惊現“吸血蛾”
原吃水果,如今嗜血,生物演化導致食性變化
麋鹿苑的麋鹿偶爾也會吃魚。
河馬有時會吃掉同伴的屍體。
成年蜜蜂以花蜜為食,而幼蟲則吃蛋白質豐富的花粉。
這種外形普通的蛾子竟然演化出吸食血液的特殊食性。
蛾子也會吸血!這不是“都市傳說”,而是科學發現!這項發現已經刊登在期刊《國家地理協會研究探索》(NationalGeographicSociety''''sCommitteeforResearchandExploration)上,英國《衛報》等主流媒體也進行了報導。更“邪”的是,這種蛾子的祖先在不太久遠的過去,是靠吸食水果汁液為生的!那麼,為什麼這種昆蟲會養成這種讓人類感到“恐怖”的習慣呢?
發現相貌平常專門吸血
近日美國科學家向外界宣布,他們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境內發現一種新型蛾類,該蛾類通過吸食人類以及動物牲畜的血液為生。據介紹,目前科學家們已經將該種蛾類命名為“吸血蛾”(VampireMoth)。這種蛾子“裝備”有魚線和魚鉤一樣的舌頭。通過研究發現,該蛾類竟然目前仍在不斷演化,而且速度驚人。
美國佛羅里達州州立大學的昆蟲學教授加斯佩爾(JenniferZaspel)表示,“這些吸血蛾在相當近的歷史時期前還是通過吸取水果汁液來生存,但是現在就已經成為完全血食性生物,轉變極為迅速。此外,以這樣的速度發展下去,很難想像在一段時期之後,它會變成什麼樣子。”專家介紹說,事實上從外觀上看,吸血蛾與俄羅斯境內的一些普通蛾類的差別並不大,僅僅在翅膀的樣式上來說有些細微的不同,比如像裳夜蛾(Calyptrathalictri)這種在俄羅斯數量極為龐大的蛾類。如果不仔細分辨,吸血蛾和裳夜蛾幾乎沒有任何不同。而裳夜蛾主要生活在歐洲中南部,以水果為生;然而一旦吸血蛾接觸到比如人類手臂等部位後,它們就會立刻利用那像魚線和魚鉤一樣的舌頭開始貪婪地吮吸血液。
歷程演化歷史尚待考察
為什麼吸血蛾會在很短的時期突然由以水果為生的昆蟲轉化為現在的樣子?如果加斯佩爾教授能夠真正找到與吸血蛾進化相關的昆蟲或其祖先,就能找到吸血蛾喜歡吸食血液的原因。許多科學家認為,吸血蛾之所以能夠轉而對血液產生興趣而不是繼續依賴水果,其原因在於吸血蛾在吸食哺乳類動物眼淚、糞便以及膿包傷口的過程中會漸漸形成吸食動物蛋白質的習慣,而最終進化為吸食血液。英國動物學家羅伯遜(MattRobertson)說:“如果開始吸血,就會一直吸血,這是在蚊蠅類和蝴蝶類中仍在持續的趨勢。開始時吸食果實,後演化出能刺穿皮膚的口器,這是演化的一般趨勢。”
如今,吸血蛾成為生物演化的又一例證。植食性的動物可以向肉食轉化。
推測渴望蛋白促使吸血
是什麼促使吸血蛾走上“吸血”的道路呢,趙廣勇分析說,動物從食物中主要汲取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這兩大類物質。前者提供動物維持生理活動和運動的能量,而後者是生物的“建築材料”。
以蜜蜂為例,成年蜜蜂每日的主要食物是蜜糖。它可以供給蜜蜂們日常所需的碳水化合物。因為成年蜜蜂不需要生長和繁殖,所以對蛋白質的需要量不大,但巢中的蜜蜂幼蟲的生長需要大量的蛋白質,所以成年蜜蜂會把富含植物蛋白的花粉帶到巢中餵牠們。而很多馬蜂也會自己吃花蜜,而捕捉動物給幼蟲吃。
對於帶有繁殖任務的昆蟲來說,為了生成健康的卵,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是很必要的。吸血蛾的祖先可能也因為繁殖的需要而吸取哺乳動物的眼淚、糞便和膿包傷口,從中獲得動物蛋白。很可能就是因為這一習慣,最終讓它變成了吸血的動物。
雜食吸血蛾子並不孤獨
確切地說,吸血蛾並非單純的植食動物,它也會主動攝取動物蛋白。其實,世界上有很多這樣以植物為主食,也攝取動物蛋白的動物,即所謂雜食動物。比如野外的田鼠以植物的種子為主食,也吃昆蟲等動物性的食物。
但是有一種老鼠完全以肉類為食。在安第斯山脈生活著一種“水鼠”,它夜晚在山間冰冷的小溪中活動,游泳捕捉魚類。它的視力很差,最強大的感官是嘴旁邊的觸鬚,這些觸鬚不但可以感覺到觸碰的固體,還能感覺到水和空氣的細微振動。水鼠在小溪中不斷活動,感受小魚激起的波浪,有時會靠運氣撞上小魚。如果一擊未中,它也可以感受到小魚的掙扎,準確地抓住它們。在BBC電視台的生態紀錄片豪華大作《赤道》“安第斯的悖論”一集中可以看到這種奇特的小動物。
同類植食動物常“開葷”
雖然很多動物看上去性情“善良”,似乎終生以吃草為生,但它們其實並沒有植食的“信仰”,有機會的話並不反對“開葷”。有觀察顯示,以水草為主要食物的河馬在同伴死後會吃它們的屍體,而野生駝鹿有時會吃旅鼠。
北京麋鹿苑博物館生態組主任鍾震宇曾經觀察到,在人工養殖條件下麋鹿會吃魚。在一次偶然條件下,一頭人工養殖的麋鹿看到工作人員無意掉下的魚,就上去吃掉了。雖然現在還沒有證據說明野生的糜鹿也會吃魚,但起碼說明有的麋鹿對魚這種食物並不反感。其實,這種植食動物在家養的條件下吃肉的現象並不罕見,有些以兔子作為寵物飼養的人都觀察到他們的兔子對肉類來者不拒,甚至主動求葷,山羊在這方面也毫不遜色。
趙廣勇也表示,像牛、羊、鹿這樣的反芻動物的身體已經為了植食的需要而高度特化,所以在野外很少吃肉。但是,它們還是可以消化肉食的。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因為認為屠宰剩下的下腳料,比如內臟、骨頭之類的,經過乾燥、消毒、磨碎等步驟再加入到飼料中,牛羊等動物是可以消化這些食品的。但後來因為發現這類“同類相食”的飼料和瘋牛病有關,所以禁止在飼料中添加肉類,現在都是添加植物蛋白。
據美國紐約邁蒙尼德(Maimonedes)醫療中心的威廉·柯林斯博士(Dr.W.Collins)研究發現,植食動物吃肉會造成身體的損害。他發現食肉動物“處理飽和脂肪和膽固醇的能力幾乎是無限的”,而“食草動物”則相反:若每天在兔子的飼料裡添加半磅動物脂肪,兩個月之後,兔子的血管就結滿了脂肪硬塊,呈現出動脈粥樣硬化的嚴重病症。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 Powered by OURSOG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