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八吉境總趕宮 [列印本頁]

作者: 阿尉    時間: 2009-9-10 22:20:47     標題: 八吉境總趕宮

總趕宮,原名「聖公宮」,位於中樓仔街海防署前。創建於明永曆年間,清乾隆年間改稱「總管宮」,道光年間又訛稱「總趕宮」,主祀聖公爺。

聖公爺,姓倪,名已佚傳,民間多尊稱為倪聖公。由於生長海濱,熟諳港道,歿而為神,總管海舶,所以又稱總管爺,總管宮便是因此得名。臺灣地處海外,與大陸交通連繫只靠海運,聖公爺職司海舶,原為漳桌舟人所奉,漳泉籍移民來臺,更敬祀為臺江濱海船舶的守護神,也是臺南府城獨育的神祇。但後來因台江淤積,總管宮廟址遠離海岸,信仰漸疏,「總管宮」訛傳成「總趕宮」,變成一般境眾的守護神,其神的由來也漸失傳,也開始出現倪聖公是明鄭部將,是王爺的總管,或是開漳聖王陳元光部將「輔義將軍(倪聖芬)」等等各種傳說。
  
總趕宮現有建築,主要由三川殿及正殿構成,三川殿門廟門神彩繪為名師陳壽彝之手筆,殿內立有盧清、韓德得二陪祀,一高一矮,一白一黑,壁上立有珍貴之重修碑記。正殿兩側牆上之彩繪甘露寺與富貴壽考,亦為陳壽彝之作,值得一觀。正殿中央為倪總管神像,兩側奉福德正神與註生娘娘,同時也供奉台灣巡道楊廷理之長生祿位,頗為特殊。

作者: sccot    時間: 2009-9-10 23:30:12

總趕宮創建年代眾說紛紜,有說是明永曆年間,亦有稱是清康熙30年(1691)由台廈道高拱乾所建。原稱「聖公宮」,乾隆年間改稱「總管宮」,到了道光年間又訛傳為「總趕宮」,廟內道光年間所立的碑上,刻的就是「重興總趕宮碑記」,名稱延用至今。
 
總趕宮,廟貌頗具古風,屋脊燕尾起翹,曲線柔緩。正中的福祿壽三仙,加上一對小龍互望,成了整棟建築的視覺焦點。兩端再以躍起的龍頭吐出一捲捲浪花,線條曲折多變卻不繁複。門上的門神是府城彩繪名師陳壽彝的作品,走入殿內,神龕兩旁壁堵亦各有彩繪,同出於陳氏之手,相較於門神,顯得較為淡雅、素淨。
 
主神倪聖公,供於主殿神龕內。據說生前不僅精通水性且熟諳港道,因此死後昇為海神,專管海舶,又稱「總管爺」。原為漳泉地區漁民所祀,後隨移民來台,於今址建廟,成為台江濱海船舶的守護神。台江淤積後,此廟失去濱海地位,人們逐漸忘卻其原始意義,甚至誤以為此神是「王爺」。此外,廟內還供奉著兩塊「長生祿位」,一為清代台灣知府楊廷理,一為海澄縣儒學黃化鯉,說明了兩者與總趕宮之間的捐修關係。
 
原名聖公宮,位於中樓仔街海防署前。乾隆年間改稱總管宮,道光年間又訛稱總趕宮,主祀聖公爺。聖公爺,姓倪,名已佚傳,民間多尊稱為倪聖公。
   
  由於生長海濱,熟諳港道,歿而為神,總管海舶,所以又稱總管爺,總管宮便是因此得名。臺灣地處海外,與大陸交通連繫只靠海運;聖公爺職司海舶,原為漳桌舟人所奉,漳泉籍移民來臺,更敬祀為臺江濱海船舶的守護神,也是臺南府城獨育的神祇。
 
 總趕宮的創建年代,說法紛歧,育稱建於明永曆年間。不過,范咸的《重修臺灣府志》別說是漬聖祖康熙三十年甲申(西元一七0四年),由臺廈道高拱乾所建。其後經嘉慶、道光、光緒及民國等數度重修,廟貌有顯著的改變。
   
  [光]建於明永曆年間(1647年~1683年),為隨鄭成功來臺之水師所建,原稱聖公宮,主祀軍船守護神聖公爺,因聖公爺又稱總管爺,因而廟稱為「總管宮」,但因為口誤,叫到後來就成了「總趕宮」,廟內道光年間所立的碑上,刻的就是「重興總趕宮碑記」。
 
貌頗具古風,由三川殿及正殿組成,燕尾脊,三川門屋脊上飾有雙龍拱護福祿壽三仙,為整棟建築的視覺焦點。兩旁還飾有躍起的龍頭吐出一捲捲浪花。
 
  於民國74年(1985年)重建成北方式樣的觀音廳,與主建築體不太搭配。 門神、壁堵彩繪→為名師陳壽彝之作品。

  神龕兩旁壁堵的彩繪,和門神比較起來,顯得較為淡雅、素淨。
        【總趕宮碑記】位於三川殿左邊壁上,立於清道光15年(1835年),四邊雕飾著五蝠蔓草。
        【長生祿位牌】共有兩塊,一為清代巡道楊廷 理,一為海澄縣儒學黃化鯉。
        【聖公爺】姓倪,又稱為倪聖公、倪總管,由於熟悉港道,為海舶總管,死後成為台江濱海船舶的守護神,是台南獨有的神祇。

作者: 陸佰    時間: 2009-9-11 00:32:26

這間宮的名子還真是另類呀
作者: ps7654321    時間: 2009-9-11 21:17:03

[熱烈迴響]
這各廟宇我第一次看到,名字也很特別(總趕宮),
看起來好像也是很久的廟宇了,小弟不才,今天才知道,
謝謝版大提供這古蹟廟宇~謝謝~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