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中國為何在日軍入侵十年後才正式對日宣戰 [列印本頁]

作者: 驛動的心    時間: 2009-9-23 19:56:52     標題: 中國為何在日軍入侵十年後才正式對日宣戰

  1931年,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中國人民就開始浴血奮戰抗擊日本侵略者。東北各階層人民和愛國官兵紛紛組織抗日武裝,奮起抵抗。這些抗日武裝被統稱為東北抗日義勇軍。比較著名的有以馬占山為總司令的黑龍江抗日救國軍,以王德林為總指揮的吉林中國國民救國軍,以李杜為總司令的吉林自衛軍,以鄧鐵梅為總司令的東北民眾自衛軍,以耿繼週為首領的東北民眾抗日義勇軍,以蘇炳文為總司令的東北民眾救國軍等。參加東北抗日義勇軍的有工人,農民,學生,知識分子,東北軍官兵,地方官吏和士紳,還有遍布東北各地的綠林武裝以及紅槍會,大刀會等。迫使日軍不得不多次向東北增兵設防。
  緊接著,日本軍國主義為了轉移視線,又將侵略目光投向東三省之外,於1932年1月28日武裝進犯上海,遭到以十九路軍為主的中國軍民的堅決抵抗,爆發了著名的“一。二八”淞滬抗戰,亦稱淞滬保衛戰。

  按照國際慣例,交戰國一旦長期開戰,都會宣布斷交進入戰爭狀態。然而此後十年,中國和日本兩國政府竟然都沒有正式宣布斷交,也未宣布進入戰爭狀態,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才正式向日本宣戰。

  中國為何在日本侵入十年後才向其宣戰?此中有什麼隱情?劉繼興通過分析史料後認為,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中日雙方當時權衡利弊的結果。

  原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一直對日本存有幻想。1937年盧溝橋事變第3天,蔣介石仍讓外交部長向日本駐華大使發出照會,要求與日本進行談判,希望能和平解決戰事。但談判建議很快遭到日方拒絕,日方傲慢地說:“軍刀既拔出,焉能不見血而入鞘!”

  談判不成,蔣介石既尷尬,又惱火。7月16日,蔣介石壓著一肚子火氣,指示國民政府行政院召開會議,專門研究討論對日宣戰問題。經過對抗戰敵我態勢發展和國際形勢的分析,與會人員充分權衡對日宣戰可能產生的利弊後達成共識,一致認為:不宣戰,不絕交是中國目前對日關係的上策。其理由有以下幾點:

  一是恐援華軍需物資的海運線被切斷。中國的軍需物資遠遠不能自給自足,絕大部分須依靠外國進口。如果中國公開對日絕交宣戰,日本就會以交戰國的身份通知各國禁止一切軍需品和軍需原料輸入中國,並切斷中國的海上運輸線,而中國則沒有能力保護大量的外國援華物資由海上輸入中國。

  二是擔心德國軍械裝備來華受阻。中國在近幾年的整軍備戰中通過德國軍事顧問團剛剛整訓裝備起幾個德械師,當時在德國還有大量預訂的重要軍事裝備沒有到貨,如果宣戰,日本就會名正言順地迫使德國取消對華軍售,這對中國的持續抗戰十分不利。

  三是無力解決雙方的僑民問題。如斷交與宣戰,中國在日本的僑民將被驅逐或拘捕,而中國目前又無撤僑和護僑的能力,相反日本在華僑民則可遷入英法等國租界繼續發揮侵華第五縱隊的作用,而中國政府卻無法驅逐和干預。

  正因為不得不考慮與顧及以上的諸種因素,蔣介石才投鼠忌器隱忍不發。在相當長的抗戰過程中,他一直採取著一面守城一面媾和的策略。不過這位委員長組織的幾次大型保衛戰確實打得很賣力很慘烈,儘管最終都失敗了,但重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在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後,日本同中國一樣對宣戰問題十分重視。其內閣曾多次就與中國宣戰和斷交問題進行討論。軍方的一致意見是“以不宣戰為宜。其理由是,宣戰雖然可以阻止中國與第三國的經濟往來,最大限度地切斷中國軍事裝備的輸入,但日本也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大部分軍用物資原料要靠國外進口,如果宣戰,同情中國的國家就會限制對日戰略原料的出口,日本甚至還會遭到國際上的經濟制裁,這對日本來說無疑是弊大於利。

  忍耐,再忍耐。終於,機會在等待中來了。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國際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反法西斯的陣營越來越強大了。這時,蔣介石才再也不需要權衡利弊了,徹底放棄了對日媾和的念頭。

  1941年9月12日,是蔣介石揚眉吐氣的一天。這一天,蔣介石政府代表的中國正式對法西斯日本,德國,意大利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此掀開了新的一頁,世界正義力量最終贏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徹底勝利

作者: firecooper    時間: 2009-10-9 10:34:57

誠如黃江河學長所言

這個問題,我也很好奇.
二個交戰國,打了好幾年的戰爭,
彼此雙方竟然沒正式的宣戰.
更扯的,甚至有一段時間.
國民黨政府還四處打壓-------頑固的抗日份子.
直到好幾年前[麥田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有提到.
我也才恍然大悟.

依國際公約,對交戰國立刻停止一切支援.

當時中日雙方確實如文所述-對這一點忌諱,肆憚.
而且是我方擔心大於日本..

但是還有撤僑,德軍裝備等問題,我倒是今天學到了...
謝謝學長...

當然,留意這個問題的人也注意到.
依當時整個國家的局勢.
怎麼個宣戰,怎麼個打法..
起頭容易,善了難啊....
用嘴巴喊一喊,喊給大家爽,這不容易嗎?

人家日本是現代化的裝備
我們還靠大刀隊.

對岸這三十年,不斷的吹牛.
說...國民黨是不抗日的,蔣介石是不抗日的.
整個抗日的戰爭,是八路打的.

如果時空背景往前推.
當時我是國家最高領導人.
可能我也會那樣的計劃.
能拖一天算一天.
拖一天可以多造一顆子彈
拖一天可以多造一枝槍
拖一天才有多一點抗日的本錢...

《 本帖最後由 firecooper 於 2009-10-9 11:33 編輯 》
作者: cylcm    時間: 2009-10-9 19:42:21

今天進來這裡看到這篇才了解原來是這麼回事
真是長見聞了
作者: 黑色爵士    時間: 2009-10-30 04:23:06

原帖由 a13001300 於 2009-10-29 22:22 發表
國民黨有抗日十大名將.請問共產黨有抗日十大名將嗎.有的話歡迎回覆.但是禁止嘴炮..國民黨當初喊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請問一下當初共產黨是不是喊出了一分抗日.二分應付.七分壯大...那請問一下這是誰不抗 ...


(1)中日戰爭中  大型會戰之主戰場  確實是國民黨軍隊(含地方軍閥)迎前交戰  共產黨只有打游擊戰佔大多數
(2)共產黨當初並無喊出  一分抗日.二分應付.七分壯大自己之口號  這是我們教科書自己寫的  如真要探討為何共產黨短期間會壯大  只能說當時國民黨民意已失  失去民心
(3)死守盧溝橋的29軍(軍長宋哲元)  並不是國民黨軍  而是馮玉祥的西北軍  屬於地方軍閥  蘆溝橋事變發生前  一直與蔣介石的中央抵抗  直到事變發生後  才投入中央的陣容

註明一:抗日名將  張自忠將軍  當時是29軍38師師長  也就是說他也是西北軍  俗稱"軍閥"  因此我們以前唸的教科書是很矛盾的  書上說軍閥是萬惡的  其實並不然~類似的還有著名的台兒莊大捷  那是李宗仁打的  他也是軍閥  他是廣西軍

註明二:所謂的國民黨軍  係指蔣介石的黃埔系(俗稱中央直系軍)  約有50個師  大約60萬人  開戰初時  全國總兵力約200萬  也就是其他的140萬人  分屬各地方軍閥(俗稱中央旁系軍) 並不完全聽命於南京中央  
民國26年時(77事變發生時)中央軍及各地方軍控制地盤如下~
中央軍:蔣介石  控制長江流域一帶  浙江  江蘇  安徽  河南  湖南  湖北
東北軍:萬福麟  馮占海控制河北省南部
西北軍:宋哲元  控制察哈爾省  河北省北部
晉綏軍:閻錫山  溥作義   控制山西省  綏遠省
山東軍:韓復渠  控制山東省
廣東軍:余漢謀  控制廣東省
廣西軍:李宗仁  白崇禧  控制廣西省  桂州省
青海軍:馬步芳  控制青海省
雲南軍:龍雲   控制雲南省
陝西甘肅:胡宗南掌握
新疆:盛世才統治
四川:劉文輝據川西、西康  鄧錫侯、潘文華據成都一帶  王陵基控制川東


《 本帖最後由 黑色爵士 於 2009-10-30 05:30 編輯 》
作者: 驛動的心    時間: 2009-10-30 12:11:13     標題: 回覆 #6 黑色爵士 的帖子

只要是非黃埔系出身的教科書一律把他們歸類為軍閥
當初老蔣在其它軍閥眼中想必也一樣只是其中的一支軍閥而非正統
所謂的國民革命軍北伐為國為民犧牲奮鬥之光榮歷史
在外國學者眼中或許只是一場軍閥混戰脫穎而出的僥倖成功者
並非教科書上所寫的那麼冠冕堂皇大義凜然
歷史就是如此
在成王敗寇的不變法則下
當權者總會用醜化敵人來美化自己甚至竄改歷史也在所不惜
如果當出脫穎而出的不是老蔣的黃埔系
我們所讀的教科書中的老蔣也就成了曾經雄霸一方的萬惡軍閥
而非什麼民族救星世界偉人
讀歷史教科書適可而止不可全然盡信
作者: jack52342    時間: 2009-11-5 21:01:27

原來是這樣子
到今天才真正了解
這背後的利弊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