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新竹地區廟宇欣賞 [列印本頁]

作者: 草薰風    時間: 2009-10-12 20:52:09     標題: 新竹地區廟宇欣賞

新竹地區廟宇欣賞

 


長和宮:

新竹的天后宮有「內媽祖」與「外媽祖」兩座。清乾隆年間,新竹的市街逐漸發展起來,為求精神之寄託,於清乾隆七年(西元1742年)在竹塹北廂建立這座媽祖廟,後因位於北門外,所以稱為「外媽祖」。

當時竹塹的郊商也求近便而以長和宮為議事之地點,長和宮因而成為各郊商的信仰中心。長和宮奉祀的媽祖神像是由湄州媽祖祖廟請來,也是桃竹苗地區最早的媽祖,三川門門首的對聯「長發婆心恩垂竹塹,和舒母德祥溯湄洲」正說名了長和宮的淵源。長和宮廟名取名「長和」之意即是要當地的船頭行長久合作,和平共處的意思。

長和宮建築形式為三殿式廟宇,三川殿是整個建築的門面,所以各部裝飾均十分用心,三川步口上的龍柱、石獅、木作、門神彩繪及各門堵上的石刻,均是值得駐足觀賞的部份,尤其是門口的石獅子,十分樸拙可愛。正殿是奉祀主神媽祖的地方,後殿則奉祀觀音佛祖,廟內「海邦赫濯」、「霖雨蒼生」、「德可配天」等匾額,均是見證歷史的重要文物。

長和宮於嘉慶二十四年(西元1819年)由鄉民募款重修,日治時期(西元1928年)、民國六十一年、民國六十七年皆曾進行整修。民國七十四年八月十九日經由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



 
 
 
 
 
長和宮
雙龍剪黏脊飾
長和宮
雙龍剪黏脊飾
長和宮
雙龍剪黏脊飾
長和宮
人物脊飾
長和宮
人物脊飾
 
 
 
 
 
長和宮
人物脊飾
長和宮
雙龍剪黏脊飾
長和宮
泥塑人物脊飾
長和宮
山牆與磬牌
長和宮
山牆與磬牌
 
 
 
 
 
長和宮
山牆與磬牌
長和宮
山牆、磬牌
與鳥踏
長和宮
山牆、磬牌
與鳥踏
瓦當與滴水
長和宮
三川殿
 
 
 
 
 
長和宮
三川殿
長和宮
牆堵與石獅
長和宮
牆堵與石獅
長和宮
身堵的透雕螭虎
長和宮
裙堵的浮雕麒麟
 
 
 
 
 
長和宮
牆堵與石柱
長和宮
門神-尉遲恭
長和宮
門神-尉遲恭
長和宮
門神-秦叔寶
長和宮
門神-秦叔寶
 
 
 
 
 
長和宮
門神
長和宮
門神
長和宮
門神
長和宮
公石獅
長和宮
母石獅
 
 
 
 
 
長和宮
門枕石
長和宮
左牆堵的
龍形浮雕
長和宮
裙堵與櫃台腳
長和宮
右牆堵的
虎形浮雕
長和宮
匾額
 
 
 
 
 
長和宮
匾額
長和宮
吊筒與
墀頭上的石獅
長和宮
吊筒與
墀頭上的石獅
長和宮
墀頭泥塑人物
長和宮
正殿
 
 
 
 
 
「霖雨蒼生」
「德可配天」牌匾
「德可配天」牌匾與神像
「慧光普照」牌匾與神像
長和宮
樑柱架構
長和宮
二通三瓜
的樑柱架構
 
 
 
 
 
長和宮
二通三瓜
的樑柱架構
瓜筒、通樑與員光
三通四瓜的
樑柱架構
瓜筒、通樑與員光
瓜筒、通樑與員光
 
 
 
 
 
通樑與員光
通樑
瓜筒、通樑與員光
長和宮獅座
長和宮獅座
 
 
 
 
 
虎門上的蓮花雕刻
通樑與員光
鰲魚雀替
鰲魚雀替
鰲魚雀替
 
 
 
 
 
兔形裝飾與
樑柱彩繪
兔形裝飾
鳳凰雀替
鳳凰雀替
人形斗拱
 
 
 
 
 
人形斗拱
人形斗拱
人形斗拱
人形斗拱
人形斗拱
 
 
 
 
 
人形斗拱
人形斗拱
人形斗拱
人形斗拱
人形斗拱
 
 
 
 
 
人形斗拱
長和宮
雀替
 
 
 
 
 
長和宮
蓮形柱珠
長和宮
蓮形柱珠
長和宮
方形柱珠
長和宮
八角形柱珠
長和宮
八角形柱珠
 
 
 
 
 
長和宮
八角形柱珠
長和宮
方形柱珠
長和宮
豆形柱珠
長和宮
裝飾
長和宮
裝飾
 
 
 
千里眼將軍
千里眼將軍
順風耳將軍






城隍廟

「善由此地心無愧,惡過我門膽自寒。」新竹城隍廟創建於清乾隆十二年(西元1776年),由淡水同知曾日瑛倡議興建,當年興建新竹城隍廟時,台灣北路分府淡水廳尚暫時設在彰化,俟淡水廳署完成後才移到新竹辦公。而淡水廳署與城隍廟左右相鄰面向今日的西門市場,有陰陽並比的意思。

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淡新分治,設台北府,但府治仍在新竹,故城隍爺晉升為府城隍綏靖侯,成為台灣北部城隍信仰重要廟宇,香火鼎盛有 「新竹城隍爺、北港媽祖婆」的稱譽。

1888年林汝梅在新竹舉辦全台的護國佑民法會,而成為全台代表性的城隍廟,故於次年起改為「晉封威靈公,新竹都城隍」,為全台唯一的都城隍廟。法會完成後光緒皇帝頒賜一座「金門保障」(「金門」即國家門戶之意)匾額,成為城隍廟重要文物之一。

民國十三年(西元1924年)由新竹士紳鄭肇基募捐重修,現在城隍廟的規模大多保持當時重修後的景況,城隍廟的建築規模宏大,建築本體是採三殿式,格局方正,各部份的木作雕飾均講究,門前的石獅及其他雕飾均有藝術價值,龍柱是台北名匠辛阿救的作品,雕工細膩生動;進入大門上方的八卦藻井,為泉州惠安大木匠師王益順的作品,特別值得一看。

城隍廟於清乾隆五十七年(西元1858年)、民國十二年(西元1923年)、民國六十五年(西元1976年)皆曾進行整修,民國七十四年經由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



 

 

 

 

 

牌樓

三川殿

三川殿

三川殿

三川殿

 

 

 

 

 

三川殿

三川殿

福祿壽三仙脊飾

脊飾

剪貼脊飾

 

 

 

 

 

人物與龍形脊飾

龍形脊飾

牌頭

牌頭與彩雲

脊飾

 

 

 

 

 

燕尾脊

燕尾脊與脊飾

燕尾脊

山牆、磬牌

與燕尾脊

吊筒與雀替

 

 

 

 

 

吊筒與雕刻

吊筒與雕刻

吊筒與雕刻

象形雕刻

人物雕刻

 

 

 

 

 

人物雕刻

天花

石獅與麒麟浮雕

公石獅

公石獅

 

 

 

 

 

母石獅

母石獅

門枕石

花草與馬

的裙堵浮雕

螭虎造型浮雕

 

 

 

 

 

花草與八寶之浮雕

花草與八寶之浮雕

花草與八寶之浮雕

花草與八寶之浮雕

城隍廟牌匾、天花與內部藻井

 

 

 

 

 

藻井

神像與

「陽贊陰理」牌匾

「金門保障」與

「陽贊陰理」牌匾

「金門保障」與

「陽贊陰理」牌匾

「陽贊陰理」牌匾

 

 

 

 

 

「金門保障」牌匾

「金門保障」牌匾與屋頂的檁子

神像

吊筒與斗拱

吊筒

 

 

 

 

 

斗拱

鳳凰雀替

鳳凰雀替

鳳凰雀替

鳳凰雀替

 

 

 

 

 

鳳凰雀替

鰲魚雀替

通樑的彩繪、員光的雕刻

樑上的彩繪與龍形雕刻

樑上彩繪與龍形雕刻

 

 

 

 

 

天花

斗拱組合

象座

象座

象座

 

 

 

 

 

蓮花與龍的裝飾

人物與獅座

樑柱架構與通樑上的彩繪

算盤

龍柱

 

 

 

 

 

龍柱

龍柱

龍柱

龍柱

龍柱

 

 

 

 

 

龍柱柱珠

螃蟹座斗

螃蟹座斗

螃蟹座斗

螃蟹座斗

 

 

 

 

 

七爺

八爺

人物

城隍廟遠觀

城隍廟遠觀


作者: 草薰風    時間: 2009-10-12 20:54:41

鄭氏家廟

鄭氏在新竹是名門望族之一,位於北門街的鄭家,屬竹塹浯江鄭氏一系,於1720年至1760年間,由金門遷徙台灣,清道光三年(西元1823年)鄭用錫在北京城接受道光皇帝舉行的殿試以第三甲,第一百零九名及進士,成為開台第一進士。鄭家為飲水思源先在金門興建家廟,咸豐三年(西元1853年)鄭用錫與堂弟鄭用鑑商議,由八大房共同出資,在北門街創建鄭氏家廟,議定每年上元節與冬至時各舉行祭祀一次。

鄭氏家廟本體為三開間兩進式的單院建築,木石雕刻均極精彩,屋脊為燕尾三川脊式,起翹的角度與線條均十分優美,門前有自進士第移來此處安置的旗桿座兩對,為中試科舉之家宅才有之物,但現僅存基座及夾桿石,門前埕的八卦形鋪面較為特殊,是其他建築物少有的作法,可見其格局的嚴謹與風水上的注重。

民國七十四年(西元1985年)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




 

 

 

 

 

鳥瞰圖

鄭氏家廟

鄭氏家廟牌匾

鄭氏家廟山牆與燕尾脊

山牆、磬牌與燕尾脊











 

 

 

 

 

山牆

樨頭與磚雕

樨頭石獅與吊筒

樨頭人物與彩繪

磚雕











 

 

 

 

 

吊筒與雀替

獅座與斗拱上的

人物裝飾

獅座

佛手柑裝飾

門神











 

 

 

 

 

門神

門神

螭虎造型透雕

廊牆上的雕刻與門枕石

廊牆上的雕刻與門枕石











 

 

 

 

 

廊牆上的

雕刻與門枕石

廊牆上的

雕刻與門枕石

檐牆上的

雕刻與門鼓石

檐牆上的雕刻

檐牆上花草與八寶裝飾











 

 

 

 

 

檐牆上

花草與八寶裝飾

檐牆上

花草與八寶裝飾

門鼓石

門鼓石

靈芝與蓮花雕刻











 

 

 

 

 

柱珠

八寶與蓮花雕刻

鋪面

鋪面

立桿石











 

 

 

 

 

立桿石上的八寶

與虎形浮雕

立桿石上的八寶與虎形浮雕

虎形浮雕

立桿石

立桿石











 

 

 

 

 

立桿石

虎形浮雕

虎形浮雕

立桿石

吉利第











 

 

 

 

 

吉利第

進士第

進士第

山牆與鳥踏

山牆、鳥踏與馬背











 

 

 

 

 

山牆、鳥踏與馬背

吊筒與斗拱

吊筒與鰲魚雀替

鰲魚雀替

獅座與雕刻











 

 

 

 

 

身堵浮雕

身堵浮雕

身堵浮雕

花草與馬浮雕

麒麟浮雕











 

 

 

 

 

花草浮雕

花草浮雕

蓮花浮雕

螭虎透雕

門枕石與其浮雕











 

 

 

步通與其下的雕刻

斗子牆

石櫺窗










金山寺

「人間勢力炎於火,願乞靈泉水一杯」,金山寺奉祀觀音佛祖,清乾隆五十年間林特魁在今日金山面地區招佃設隘防開墾之際,墾民奉祀之保護神。清咸豐三年(西元1853年)由墾首郭家獻地充基,結茅祀佛,名曰「香蓮庵」,清咸豐八年(西元1857年)正式建寺,清同治三年(西元1864年)再經由當地紳民改建,由於該地有清泉迴繞,許多騷客到此品茗,謂之「靈泉試茗」,而改名「靈泉寺」。光緒十五年(西元1889年),由林汝梅捐資重建廟宇稱為「長清禪寺」,後以其地在金山面乃改稱「金山寺」,成為早期開墾者的信仰中心。日軍據台當時,金山寺因為作為抗日義軍的據點,而為日軍焚燬,清光緒二十二年(西元1896年)由楊標鳩捐資重建。

金山寺為清代中期的建築,現存的格局為單進三開間帶左右護龍之合院型寺廟,整體風格樸實,建造時使用了大量的磚塊,尤其是廟內的磚塊最為特殊,有一部份還用了空花磚,斗子砌磚牆及磚砌,結構不但特殊,更增添古樸的美感;寺中所用石材及雕工皆頗講究,尤其石獅之造型生動,堪稱佳作。寺前的供食台(佈施台),為1860年之作品,古拙蒼勁之韻味,極具歷史價值。
民國七十四年(西元1985年)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



 

 

 

 

 

金山寺

金山寺

金山寺

金山寺

柱子與石獅











 

 

 

 

 

蓮花柱

蓮花柱

蓮花柱的八寶浮雕

蓮花柱的八寶浮雕

蓮花柱的八寶浮雕











 

 

 

 

 

蓮花柱的八寶浮雕

蓮花柱的八寶浮雕

蓮花柱的八寶浮雕

柱珠

柱珠











 

 

 

 

 

柱珠

公石獅

公石獅

公石獅

母石獅











 

 

 

 

 

母石獅

石獅背部

石獅背部

楞子窗

楞子窗











 

 

 

 

 

楞子窗

楞子窗與斗拱

前檐

前檐

吊筒與雀替











 

 

 

 

 

金山寺牌匾

金山寺牌匾

金山寺樑柱結構

檐廊瓜座與斗拱











 

 

 

 

 

三川門檐牆

牆堵彩繪

門神

門神

門神

門神











 

 

 

 

 

門神

門神

山牆與龍形脊飾

山牆與龍形脊飾

龍形脊飾與燕尾脊











 

 

 

 

 

正脊寶珠脊飾

金山寺一隅

金山寺一隅

金山寺寺內鋪面

柱珠與鋪面











 

 

 

 

 

金山寺一隅

檐牆上的車水堵

金山寺一隅

透雕

人字型鋪面











 

 

 

 

 

金山寺一隅

金山寺一隅

金山寺一隅

十八羅漢

十八羅漢











 

 

 

 

 

十八羅漢

十八羅漢

金山寺一隅

金山寺一隅

金山寺一隅


作者: 草薰風    時間: 2009-10-12 20:57:34

孔廟:

孔廟也稱作為文廟,為中國儒家文化的象徵,也是由開墾型社會進入文治社會的指標。清嘉慶二十二年(西元1817年)淡水廳始建學宮(孔廟),移彰化縣學訓導於竹塹城中,新竹孔廟原址位於今日的大成街,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日軍攻下竹塹城,以孔廟充當為守備隊房舍,及至十年後孔廟重修大成殿,廟中周圍房舍做為新竹公學(今日新竹國小前身)的校舍。民國四十七年(西元1958年)周滌之任縣長時,縣議會通過遷移孔廟主張,將孔廟自大成街原址遷移至今日新址。

孔廟櫺星門不畫門神,門板上是以門釘替代,共一百零八枚,清代主要宮殿正門門釘為九路,(即垂直水平各九顆),共計八十一顆,次要宮殿為七路,共計四十九顆。本省僅新竹孔廟及武廟符合清制均為四十九顆。林會承,民八十四年,傳統建築手冊),而孔廟內不做對聯,乃是因為遵循不可在夫子廟前賣弄文章之古制。

大成殿是孔廟的主殿,正中供奉至聖先師孔子牌位,「大成」兩字來自孔子「大成至聖先師」的諡號,因為孟子謂其為「集大成者」。大成殿中主祀孔子的牌位,配祀四配及十二哲。四配是指顏子、曾子、子思及孟子十二哲除了南宋的朱熹外,其餘都是孔子的弟子。因孔子「不語怪力亂神」,故原則上孔廟是不立偶像神像來祭拜的。殿前有一突出之台座,稱之為露台或丹墀,為祭孔時跳六佾舞或八佾舞之用。




 

 

 

 

 

孔廟

重檐歇山的屋頂設計

孔廟

孔廟

大成殿前的露台











 

 

 

 

 

石獅

御路石與石獅

御路石的

雲龍圖形浮雕

鋪面

鋪面











 

 

 

 

 

鋪面

孔廟一隅

孔廟一隅

大成殿外的門窗

東廡











 

 

 

 

 

東廡

吊筒

吊筒與斗拱

捲草脊飾

捲草脊飾、瓦當

與滴水











 

 

 

 

 

吊筒、捲草、牌頭、 瓦當與滴水

吊筒、捲草、牌頭、 瓦當與滴水

山牆、磬牌

與燕尾脊

大成殿正脊脊飾

鰲魚脊飾、燕尾脊與脊堵











 

 

 

 

 

龍形脊飾、燕尾脊與脊堵

燕尾脊、山牆與磬牌

山牆與磬牌

大成殿

山牆與磬牌











 

 

 

 

 

大成殿牌匾

剪黏龍與剪黏烏龜

吊筒、剪黏螃蟹與烏賊

吊筒、剪黏烏賊與蝦

瓦當與滴水











 

 

 

 

 

大成殿龍柱與門釘

大成殿龍柱

大成殿龍柱

橫批窗

門扇











 

 

 

 

 

檐廊

門釘與石獅

石 獅

石獅

石鼓











 

 

 

 

 

石欄杆

石欄杆

石欄杆與石柱

石窗與石欄杆

石欄杆











 

 

 

 

 

石欄杆

石欄杆

柱珠

柱珠

柱珠











 

 

 

 

 

柱珠

柱珠

柱珠

柱珠

柱珠











 

 

 

 

 

柱珠

柱珠

柱珠

柱珠

柱珠











 

 

 

 

 

柱珠

連二楹

石獅背影

樑柱架構

樑柱架構











 

 

 

 

 

樑柱架構

樑柱架構

孔廟牌匾

孔廟牌匾與其牌匾

螭虎透雕











 

 

 

 

孔廟牌匾

石窗












關帝廟:

「義存漢室三分鼎,志在春秋一部書。」新竹關帝廟創建於清乾隆四十一年(西元1776年),由當時的淡水廳同知王右弼所倡建。清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淡水廳同知周武濂目睹關帝廟年久失修,而當時國庫空虛,公費無法支應,進而勸地方人士自行募捐整修。日治後期廟產被徵收,光復後,由張式穀、張克繩等人捐獻廟地,於1949年由地方人士發起募捐,重新整修,民國五十六年(西元1967年)又再度重修,成為今日所見的廟貌。關帝廟主祀關聖帝君,配祀倉頡先師、文倉帝君,民國六十六年(西元1977年)增祀岳飛,更名為武聖廟。

關帝廟三川殿的步口廊柱,並未使用一般廟宇所見的龍柱,兩側的龍虎堵也無過多裝飾,而使得廟宇顯得較為莊嚴肅穆;廟門不同於其它廟宇,不但門上沒有畫門神,而且還有突起的門釘(清代主要宮殿正門門釘為九路,(即垂直水平各九顆),共計八十一顆,次要宮殿為七路,共計四十九顆。本省僅新竹孔廟及武廟符合清制均為四十九顆。林會承,民八十四年,傳統建築手冊);關帝廟中的木雕具有相當的藝術水準,特別是吊筒的豎材雕刻展翅的飛天雕像,別具風味。此外,清咸豐皇帝御書「萬世人極」古匾為關帝廟之重要文物之一,廟中匾額多為軍方所贈,充分顯示其武廟的性格,廟中柱聯均為新竹文人所題,極具地方特色。

民國七十八年(西元1989年)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並定古蹟名稱為「新竹關帝廟」。



 

 

 

 

 

三川殿

三川殿

三川殿

牆堵浮雕

牆堵浮雕











 

 

 

 

 

牆堵浮雕

樨頭石獅與吊筒

石鼓

石鼓

石鼓正面











 

 

 

 

 

三川門旁石鼓

門枕石虎形浮雕

門枕石虎形浮雕

門枕石龍形浮雕

門枕石龍形浮雕











 

 

 

 

 

門枕石鶴形浮雕

門枕石鹿形浮雕

門枕石鹿形浮雕

飛天羽人、吊筒與雀替

雀替











 

 

 

 

 

雀替

關帝廟一隅

關帝廟一隅

螭虎透雕

虎門上的彩繪











 

 

 

 

 

虎門上的彩繪

虎門上的彩繪

虎門上的彩繪

關帝廟牌匾

關帝廟門釘











 

 

 

 

 

關帝廟門釘

關帝廟一隅

前殿的疊斗式屋架

關帝廟一隅

正殿的疊斗室屋架











 

 

 

 

 

疊斗式屋架

雀替

鰲魚雀替

鰲魚雀替

鰲魚雀替與雕刻











 

 

 

 

 

飛天羽人與斗拱

斗拱與樑上彩繪

斗拱

關帝廟神像與牌匾

關帝廟神像與牌匾











 

 

 

 

 

關帝廟神像與牌匾

牌匾

牌匾

雕刻

雕刻











 

 

 

 

 

雕刻

螭虎雕刻

螭虎雕刻

關帝廟一隅

柱珠











 

 

 

 

廊道上的牌匾

廊道上的牌匾

廊道上的牌匾

報導


作者: 草薰風    時間: 2009-10-12 20:59:55

天后宮:

香山天后宮創建於明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香山地區早期因香山港為一天然良港且接近大陸而開發的較早,昔日往來於台灣、大陸的船隻在此停泊甚多,行郊林立而成為貨物聚散地與貿易中心。早期香山地區的居民大都是福建泉州一帶的移民,無論是以漁擭為生或是以商業活動為主,皆行於海,也大多信奉有天上聖母海上之神之稱的媽祖,於是乃集資興建媽祖宮,供奉聖母神像。
清光緒二年(西元一八七六年)秀才林秀春及蔡福益等與地方信士商議捐資重建,完成後郊戶金長和進獻匾額一張,上書「靈昭海國」懸於正殿當中。

民國三十四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香山地區信徒前往新竹北門街長和宮恭迎湄州天上聖母神像安置於香山天后宮。(民國前一年新竹吳福來先生等五名由湄州天后宮奉來的大尊聖母神像(軟身)暫駐駕於新竹石坊街、內天后宮,然內天后宮於日據時代被拆除,暫寄駐駕北門街長和宮,因二次世界大戰,經歷多年戰亂,空襲期間經聖母指示移至香山,而聖駕香山天后宮三天並無空襲)。民國三十七年農曆四月一日,信徒恭請 聖母回福建興化府莆田縣湄州天上聖母廟謁組,回駕後出巡兩天,並由各村信徒於農曆四月十三日至四月二十七日共十五天,在天后宮虔誠敬演大戲。




 

 

 

 

 

天后宮

天后宮

正脊脊飾-雙龍護珠

剪黏龍

剪黏鳳凰











 

 

 

 

 

牌頭

牌頭

雙龍護塔

剪貼龍

剪貼龍











 

 

 

 

 

剪貼龍

剪貼龍

山牆與磬牌

燕尾脊

燕尾脊











 

 

 

 

 

燕尾脊

燕尾脊

燕尾脊、磬牌

和鳥踏

燕尾脊、磬牌

和鳥踏

山牆











 

 

 

 

 











 

 

 

 

 











 

 

 

 

 











 

 

 

 

 











 

 

 

 

 











 

 

 

 

 











 

 

 

 

 











 

 

 

 

 











 

 

 

 

 











 

 

 

 

 











 

 

 

 

 











 

 

 

 

 











 

 

 

 

 











 

 

 

 

 











 

 

 

 

 











 

 

 

 

 











 

 

 

 








慈天宮:


自清康熙中葉,閩人王世傑率其族人等開墾竹塹城以來,歷經雍正、嘉慶、道光數代一百六十餘年,竹塹城及西南、西、西北、北、東北、東各城廂,已先後開墾,建立街庄,然東南廂橫崗之外(今北埔、峨眉、寶山鄉一帶),尚有生番三十餘社盤踞其間。道光十四年(西元1834年),南庄方面撫番事業告一段落,淡水同知李嗣鄴授權予廣東籍姜秀巒墾治竹塹東南廂以外之山地,得由官方補助經費,並閩人周邦正,號百萬,亦其參與,郎向閩粵籌集二十四股,臻成官民聯墾,簡稱「金廣福」墾號,以姜周兩氏各籍為墾戶之首。所謂「金」乃指官資,「廣」指粵,「福」指福建、閩之意。

北埔慈天宮建廟之初僅為一小公厝,至道光十五年(西元1835年),墾首姜秀巒擴建使之略具規模,奉祀觀音菩薩,祈求番害平息。道光二十六年(西元1846年)建木造廟宇,咸豐三年(西元1853年)遷築現址。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姜榮華等倡首修,日據時期(光緒二十四年,西元1898年)三月十五日創設新竹國語傳習所北埔分校場於慈天宮,同年十月一日改稱北埔公學校,仍以慈天宮為臨時教室,直至民治三十七年(光緒二十七年,西元1901年)由北埔墾首家號姜義豐代表人姜振乾捐贈校地,學校始遷離慈天宮。民國六十年(西元1971年)慈天宮全面翻修,遂成今日之規模。

慈天宮正殿供奉有觀世音菩薩、天上聖母,之後漸有配祀三官大帝、三山國王、註生娘娘等眾多神明。此外,右邊廂房還有「軍大王之神位」石牌一道是昔日防番死難者的神位,由於軍大王廟已毀,故寄留在此廟。在東廊處還供奉著昔日墾首姜秀鑾、姜榮華等人的祿位。

以建築形式而言,坐東朝西的慈天宮係一座兩進兩廊兩護龍的合院廟宇建築,具有廣東式風格,在開三門的前檐廊部分,石雕蟠龍柱及中門石獅座極富有古意質樸,特別是左右蟠龍均採升龍的形式,與其他廟宇不同,可稱為罕見之作。廟前的廣場乃是用黃色砂岩鋪設而成的石板分成橫與直兩種,橫的鋪設讓人有種腳踏樓梯板的感覺,為當時匠師用來祝福到廟祈福的善男信女能步步高昇;直線的鋪設正好對著廟前的龍柱,此為風水玄學表現在建築的一種手法,傳統建築上稱為龍鬚。鋪面中有一塊特別大的石板稱為拜石,站在拜石上觀看廟宇四周,慈天宮最精采的雕刻、彩繪都可盡收於眼底。

民國七十四年(西元1985年)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



 

 

 

 

 

 

 

 

 

 

 

 

 

 

 

 

 

 

 

 

 

 

 

 

 

 

 

 

 

 

 

 

 

 

 

 

 

 

 

 

 

 

 

 

 

 

 

 

 

 

 

 

 

 

 

 

 

 

 

 

 

 

 

 

 

 

 

 

 

 

 

 

 

 

 

 

 

 

 

 

 

 

 

 

 

 

 

 

 

 

 

 

 

 

 

 

 

 

 

 

 

 

 

 

 

 

 

 

 

 

 

 

 

 

 

 

 

 

 

 

 

 

 

 

 

 

 

 

 

 

 

 

 

 

 

 

 

 


作者: 草薰風    時間: 2009-10-12 21:01:26

采田福地:

      「何莫由斯長食邑,誰能捨此故封疆」,早清時期,客家人進入新竹前,新竹為平埔族人的活動範圍,而采田福地則座落於舊稱「新社」的地名當中,采田福地為新竹原住民竹塹社平埔族(道卡斯平埔族)七個姓氏的公廳。
        清康熙六十一年(西元1721年)朱一貴之亂平埔族七姓化番頭目衛阿貴率領七姓原住民九十五壯丁名支援清軍奏功,清乾隆二十三年(西元1758年)清廷台灣之府覺羅四明令全社按清俗雉髮、著冠履,並賜予錢、衛、廖、三、潘、黎、金等七姓。令又選擇「三山發而中立,二水分而交流;左岸獅頭,右屏鳳鼻」之地築七姓祠堂,名曰「新社公館」。依照習俗,非官者牌位不得居於廳堂中坐,因此主祀福德正神,配祀文武判旁邊再列出「特封義勇為竹塹七姓化番」的七姓祖先神位。
        清乾隆二十五年(西元1760年)由皇帝御賜「義勇可嘉」匾額,並建祠堂,命民為采田福地。根據光緒四年重建采田福地新社公館所記載,有「義配食祖,番從采田」之句,采田及「番」字分開寫,福地則為福德之地,表示「食邑不忘其祖」。        采田福地為一單進三開間的燕尾翹脊硬山屋宇,廳堂內以白灰與卵石砌成的牆基,儘管沒有一般祠堂的豪華與細緻,卻展現其粗獷與儉樸的一面。采田福地為當地居民以客家語暱稱「番仔伯公」,是台灣唯一供奉原住民的廟宇,也是台灣原住民漢化歷史的重要記錄。
       民國七十四年(西元1985年)內政部核准為三級古蹟。



 

 

 

 

 

采田福地為

單進三開間的

燕尾翹脊硬山屋宇

采田福地門面

采田福地牌匾

采田福地虎門的形式稱作為「格扇」

采田福地虎門的形式稱作為「格扇」

 

 

 

 

 

門神

門神

斗拱

采田福地一隅

采田福地廳堂上的植物裝飾

 

 

 

 

 

采田福地廳堂上的植物裝飾

采田福地廳堂上的植物裝飾

檁子上的彩繪

廳堂上由清高宗

御賜的

「特封義勇可嘉」匾額

廳堂上的橫批窗

 

 

 

 

 

廳堂上祭祀的

土地公、土地婆

廳堂上祭祀的

土地公、土地婆

廳堂上的龍形圖飾

采田福地是台灣唯一供奉原住民七姓公廳的廟宇

廳堂裡威武的虎爺

 

 

 

廳堂內以白灰、卵石砌成的牆基

廳堂內以白灰、卵石砌成的牆基

采田福地簡介


作者: 陸佰    時間: 2009-11-11 19:38:33

還真是感謝呀收集哪麼多圖片呀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