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問題研討]當初把中華職棒聯盟和台灣大聯盟(魯灣台灣大聯盟)合併真的有比較好嗎?? [列印本頁]

作者: 冰琉塵    時間: 2009-10-28 10:22:12     標題: [問題研討]當初把中華職棒聯盟和台灣大聯盟(魯灣台灣大聯盟)合併真的有比較好嗎??

看到了最近的新聞
讓小弟忽然懷念起已前同時有兩個聯盟的時期
雖然說球隊很多支
但是我認為精彩度不見得輸現在的一支聯盟
而且我覺得當初蠻幸福的
我當初那魯灣大聯盟支持的是太陽
中華職棒聯盟支持的是lions

各位台灣的棒球迷們
現在是把你們心中所想的通通說出來的時候啦
別在當潛水夫啦
在論壇潛水不好玩
勇敢的.大聲的說出您心中的想法
才是 "王道" 阿 !!
又有機會可以加分


《 本帖最後由 冰琉塵 於 2009-10-28 10:27 編輯 》
作者: a58831147    時間: 2009-10-28 17:24:38

那魯灣大聯盟是真的沒有中職的球隊強,
台灣人口不多,球隊卻很多,
比起美、日球隊所分配到的相對人口,
已經很少了,當初會整並也是因為不想讓已經不多的族群,
給分散掉,所以我覺得整並沒有錯,是球團沒有再進步。
作者: bullpen    時間: 2009-10-28 23:19:01

那魯灣唯一一個好處大概就是沒有假球的問題:因為是一個球團經營四支球隊,因為有莊亨岱在那裏坐鎮指揮。就實力而言,那魯灣的水準卻時有差,投手的例子小弟以前發表過相關文章,還煩請各位大大如果有空賞光一下。

言歸正傳。台灣要同時養11支職業球隊的可能性幾乎微乎其微。因為地真的太小,同時養那麼多對會破壞本來就不好的薪資結構。另一方面,台灣的明星級球員其實沒我們想像的那麼多。但是職業球隊現實的一面是,如果沒有看板球星,很難真的號召到球迷進場看球。(想想小曹的例子就可以知道)那魯灣在開賽之初曾經努力進行過球星養成,但第一年四支球團的四大王牌先發是誰有誰念得出來?陳義信、黃平洋、康明杉(都是中職轉聯盟)以及李麥克(借用以前明星的名字)。你還記得元年十大新人有那十個嗎?妳還念得出來各隊不是來自中華職棒的明星球員嗎?很難,小弟我真的覺得很難。所以後來那魯灣大多數還是用中職轉戰過來的明星球員當作球隊看板。甚至是連總教練都會找來自中職的明星球員或總教練。

最後兩聯盟合併了!某個程度上是很可惜的,因為如果分成兩球隊數目相等的聯盟,再進行類似日職與美職的交流賽,其時會蠻有看頭的。當年為了要力拼所謂的正統,把一個機會給扼殺。可惜的是,中職沒有從那魯灣學到教訓或經驗。如果當年大家都能各退一步,開始真正的兩聯盟時期,現在會不會不一樣呢?因為當年那魯灣是非常徹底執行屬地主地的制度,台北太陽,台中金剛,嘉南勇士與高屏雷公,比中職開始執行屬地主義還要更早。所以線再回頭看,真的太可惜了!因為如果用現在的中職來說,正好每個地區會有兩隻主力球隊:北部就是兄弟與太陽,台中就是興農與金剛,嘉南地區是統一與勇士,高屏則有辣妞與雷公。這種對戰組合正好在台灣球隊數目的上限,對打的精彩程度可能會更勝一籌。

不過說真的:千金難買早知道,萬般無奈沒想到。現在再回頭看,卻有人事面目皆全非的無限唏噓。

《 本帖最後由 bullpen 於 2009-10-28 23:26 編輯 》
作者: 生人勿進    時間: 2010-6-3 21:00:59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balaking    時間: 2010-6-4 02:48:14

那時候沒這麼注意國內的職棒
頂多知道兩聯盟互扯後腿的新聞一堆
後來合併也覺得是好事
國內雖然棒球人口很多
但要養兩聯盟十幾隻球隊
本來就不太可能
加上兩邊都在較勁~而不是互助的雙贏經營方式
惡鬥的結果只會讓職棒環境更糟而已
所以我到現在還是覺得合併會比並存好

至於中職會落入現在窘境
真的就是它自己管理聯盟的方式有問題
以及球隊管理與球員操守不及格造成的了
我雖然喜歡棒球
但之前幾乎都只看國際賽
是到職棒19年剛好看到總冠軍戰
因為打得很精采
20年繼續看,幾乎場場都看,還鼓吹朋友看
結果咧...被朋友笑得要死...人家作秀你也看這麼認真...
21年...還是會看...但已經沒這麼熱情了...

有點離題了
當年的合併我雖然贊同
但是有一點我一直不能諒解
就是"叛將條款"
什麼鬼東西?
只因為跳過槽~所以不准再回中職?
當年多少明星球員因為這樣被迫結束球員生命?
我還記憶猶新的就是在雅典奧運資格賽時(2003亞錦賽)
陳義信受邀講評~講評講到差點掉眼淚
因為他就是"叛將條款"的受害者~連回中職當教練都不行
當年多少球員因此流落四方~有些還去了對岸當教練
也許因此搞得後來中華隊輸在原本是棒球沙漠~卻一時間突飛猛進的大陸手上?

中職最糟糕的就是這點
老是把球員當籌碼在運用
而不思考自己制度有沒有問題
球團老闆意見最優先~球員組個工會都難
搞清楚~我們上場是看球員打球~不是看老闆也
中職如果還是這種心態~遲早會跟那魯灣一樣消失的啦

《 本帖最後由 balaking 於 2010-6-4 03:01 編輯 》
作者: 冰淇淋甜筒    時間: 2010-6-17 13:24:45

個人覺得當初中華職棒聯盟和台灣大聯盟合併是正確的決定!至於為何會讓人質疑?最主要的原因是被假球事件拖累的!所以正本清源應該是改變社會大眾的觀感,
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包含球團及球星),最重要是不能再有負面的新聞了!
作者: 1111111    時間: 2010-6-19 23:49:13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520RICKY    時間: 2010-6-20 04:21:05

那魯灣...若是存在到現在
我相信也是淪落到"賭"的問題上
因為"組頭"不會...只讓中職淪落...獨厚那魯灣清廉

一個職棒團體在台灣
就已經非常足夠...甚至已經到難經營的地步了
因為人口沒有那麼多
但是我們的聯盟...只會把自己的福利和權責去比照國外
將球員的生死與福利置之度外
把觀眾看成笨蛋....
並把觀眾當成是他們撈錢的對象

合併是必須的!!
否則兩個聯盟都存在的情形下
可能都已經不堪虧損而倒閉了
現在的中職我已經不看了....雖然我是從第一屆就看中職
因為現在打的是真是假....只有球員自己知道!!
作者: 鎮魂輓歌    時間: 2010-6-20 15:15:38

那魯灣其實整體實力並沒有中華職棒來的好,當時會紅的原因還是高薪挖角中職明星球員,像當時兄弟象的飛刀手陳義信、內野指揮官吳復連、棒球先生李居明,以及各隊知名的洋將,如坎沙諾、布拉德、三商虎三劍客等。
不過那魯灣的選手拼勁真的很夠,敢撲敢衝,也許是制度比起中華職棒好,也訓練了後來像許銘傑、陽森等好手。

我是認為如果當時那魯灣能繼續下去,之後實力一定能追上中職,而且自由球員制度一定會加速催生,最後演變成兩聯盟。

想想明星賽就是中華職棒聯盟VS台灣那魯灣聯盟,只可惜這樣的場景只可能出現在夢中。
作者: 鎮魂輓歌    時間: 2010-6-20 15:20:46

原帖由 生人勿進 於 2010-6-3 21:00 發表
挖哩列...........
當時會有台灣大檸檬是因為年代沒拿到轉播權
剛好聲寶集團也沒拿到中職的入團權
所以年代 聲寶兩集團才共組台灣大檸檬
當時中信鯨原本也是成員之一
後來洪老頭 為了打擊那魯灣聯盟 才讓鯨隊加入
那 ...

那魯灣聯盟成績比較優質的本土投手大概就是陳義信、許銘傑、林英傑、張誌家、康明杉、黃平洋、許文雄
曹錦輝曾經在雷公隊待了一小段時間。
作者: jolin713    時間: 2010-6-20 17:30:45

那魯灣支持太陽的時期大概是我進場看球看最多的時期吧,
那時太陽的戰力真的很完整,尤其是TML四年的戰力真的很強,
投手有梁如豪、石井丈裕、黃平洋三大先發,
捕手有還沒得到傳球失憶症的柯良宗,
一壘有蔡泓澤,二遊更是經典的林琨瀚+亞士達,三壘有郭建霖和葉成龍,
光是這種等級的內野防線真的是太經典了,
防守能力之好現在我還沒看過哪隊有這樣的水準,
外野有手還沒受傷的吳承翰,安藤信二、李以寶,
整個陣容就是完整到不行,
可惜一切都過了。
作者: 生人勿進    時間: 2010-6-20 18:07:02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ccc100255    時間: 2010-6-20 21:15:44

超懷念的拉 哀~ 還是話成回憶吧 我還是很愛那魯灣...
作者: alemanda    時間: 2010-6-23 01:04:23

我覺得其實不管有沒有合併
如果沒有自由球員制度
到頭來都是一樣
因為少了可以證明自己身價的管道
球員大部分都只安於現狀
進步幅度真的很有限
自然沒辦法提高球賽的精彩性~可看性
不過說真的以台灣的市場
就算真的有自由球員制度
恐怕也沒幾支球隊願意砸錢下去
所以最終還是要我們的政府的支持跟獎勵
如果真的要讓我們的國球
繼續在國際上發光發熱
真的要有所作為阿
作者: 莽山小青龍     時間: 2011-1-10 16:38:56

合併還是好的 主要還事 人口考量 養這麼多職業隊太浪費資源了
作者: godericlin    時間: 2011-1-10 23:39:19

與其說是合併,倒不如說是被吞下去...

當時來講,兩聯盟各有優缺點...

中華職棒 : 有歷史有基礎,並且有固定人氣,也有持續在出現本土新秀
不過...進步緩慢,而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實在低...
球員薪水低到不行...

那魯灣 : 有遠景,有目標而且肯改革,主場綁球隊固定,加上肯花大錢請球員
但是...幾乎沒有基礎,感覺像是趕鴨子上架,靠著砸大錢的挖角+請洋將+廣告...

那魯灣的目標跟改革的確是好的,但是太急了,應該要挖業餘球隊變成職業,或是創個半職業聯盟先打好基礎...
才不會球員完全不夠,導致只能靠挖角跟洋將...

可是合併之後,中華職棒說好聽是喊合併,可是實際上呢?就是吃你那魯灣倒了,拼命占便宜...
完全沒吸收到那魯灣的優點...

想想當時,如果肯雙方好好的合併,合成六隊並且綁主場,加上球員高薪...
或許現在台灣職棒的水準應該會高出很多...
國際賽的戰績也會好上許多...
(當時有多少球員被當成叛將不被錄用?)
或許簽賭的傷害也不會那麼重...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