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 又音「唐嘎」 係藏文音譯
是種 刺繡或繪製在布、綢或紙上的彩色卷軸畫,富有藏族文化特色的一個畫種,是藏傳佛教中以宗教為題材的獨特藝術形式。
西藏唐卡是在 松贊干布時期 興起的一種新的繪畫藝術。明清時期,西藏的唐卡藝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不僅數量明顯增多,且形成了不同風格的畫派。
人們現今所看到的唐卡,也稱之為 布畫,始興於佛教傳入西藏之後,伴隨著佛教在西藏高原的弘傳,外來文化藝術滲透,為唐卡藝術注入新鮮血液。
唐卡最初起源是 應弘法需要而生
藏地任何一座寺廟、佛堂、僧舍乃至信徒家中都供有唐卡,作為修行觀想或弘法佈道用。
也因為藏民族游牧的生活居處時常變動,所以唐卡這種可以移動的神像就產生了,便於弘法的僧侶隨身攜帶,宣揚教理傳達佛法。
而早期藏僧注重修密法,常到荒野處靜修,繪製可攜帶的佛像,也能滿足觀想修行的需要。而現在一般的信眾通常依據上師的開示選定自己所屬的本尊,在家進行觀修,端坐畫前禪定,藉由觀看、冥想、禮拜佛像,以期參悟佛理,早日修得正果。
兩者互為緣起,唐卡帶動了佛法的流布,弘法也促成唐卡的日益盛行。
也有一些功德主以佈施的心情,聘請畫師精心繪製唐卡,然後奉贈給寺院,以積功德。所以有些唐卡上在圖面最下方一排,會畫有功德主的圖像。
研究西藏藝術的先軀,義大利學者杜齊(Tucci,Giuseppe)曾說:「西藏藝術的職責,是用視覺形式,傳播同樣的宗教內容。」充分說明了西藏藝術與宗教密不可分的特點。
藏傳藝術背後潛藏的意義
藏傳藝術中,無論是繪畫或是雕刻,作者一般都不署名,因為 對於畫師而言,作畫或雕刻的過程就是一種修行。
一個傳統的畫師,要具備興趣與天份以及對宗教虔誠的信仰。受過正統而嚴格的宗教訓練,包含了繪畫的專業技法、背誦經書,熟記各種經典中的教義、儀軌、圖像及度量。所以唐卡製作者通常也是「畫僧」,具備專業畫師與宗教修行者的雙重身分。
一個唐卡畫師,對於畫中主題的構圖、形象、比例、顏色等都不能隨意創造,一切必須遵守圖像與度量的規定去作畫,這也正是唐卡藝術的限制所在,它的形式並不自由。然而,這一點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畫家原來就不是以個人創作為目標,而是將繪畫視為一種奉獻、膜拜的行為。所以唐卡的存在並不是為了追求美的本身,而是服務於宗教的工具,同時也意味著 個人主義的否定。
------------------------------------------------------------------------
唐卡賞析
唐卡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它是透過符號象徵來描述主題 ...
它不僅僅是圖畫,圖像的背後還含有特殊的義理,而這些符號語言,也被嚴密地規定著。在唐卡中,圖像象徵的技巧大量的被運用著,使深層的佛理透過具體圖像,更有效的被傳達。
圖像的運用可分為幾個部分:手印、坐姿、持物、座騎、膚色 ...等
寶生如來 法像
以上圖寶生如來佛為例,他雙腿盤坐,兩足心皆朝上互相交疊,
成跏跌坐姿,面目慈祥,身著崋麗菩薩裝。
慈悲禪定 的印記
左手禪定印,是象徵禪思悟道的手印;右手施與願印,象徵施予信徒願望。
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掌心與足心都是紅色的,這是唐卡藝術中人物像的特徵。
端莊婉約的面容 與 衣飾
中眼角部位,塗抹些許淡紅色的眼影,這是一種非常特殊的表現手法。不僅止於眼影,主尊身軀與四足的身緣處,同樣以粉紅色料塗敷,形成了漸層的立體淡影,甚至在腹部以同樣手法表現同樣的腹肌效果。這種將平面圖像推向立體的繪畫技巧,相當難能可貴。
細緻華麗的寶冠耳飾項鍊等,象徵釋迦牟尼在成佛之前的太子服飾。
寶生如來 的寶馬座騎
主尊身後的座椅以橄欖綠底捲草紋飾,這部分的繪製並未嚴格規定,提供畫師自由創作的空間,由此可反映出不同時代不同區域,相異的流行風格。
文章轉自~fineshiny的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