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址:台南市中西區民族路二段212號
屬性:第一級古蹟
歷史簡介:原為荷蘭東印度公司所建之商業與行政中心,稱為普羅民
遮城,創建於明永曆七年(1653)與台江對岸之熱蘭遮城遙遙相望,
後來台人稱之為紅毛樓或番仔樓、赤嵌樓。大戰後曾經多次整修,現
存建築由南面庭園、北面樓閣及西面蓬壺書院組成,庭園牆基下立有
九塊贔屭御碑,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朝廷為平定林爽文之役所
設,原立於功臣祠,後移至此。
《 本帖最後由 高梁58℃ 於 2009-11-1 12:04 編輯 》
作者: 阿文ㄟ 時間: 2009-10-31 14:37:40 標題: 有圖好豐富(範例帖)
[有圖好豐富]赤崁園區附近古蹟
《祀典武廟》
現址:台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229號
屬性:第一級古蹟
歷史簡介:祀典武廟相傳創建於明永曆年間,俗稱大關帝廟,主祀武聖關
公,是台灣民間信仰極為廣泛的神明,其中又以商人最為崇信。關公又為
儒教的文衡聖帝,佛教的伽藍護法,道教的協天上帝。其建築座落型式為
坐北朝南,是一座縱深式配置的三開間三進兩廊式廟宇建築,朱色山牆,
屋坡由前而後,呈高度起伏變化,造型非常壯觀。廟內古碑、匾額雕刻精
細,文采豐美,後院觀音廳、西社、六和堂幽靜取勝,別有洞天,值得一
遊。
《大天后宮》 (原寧靖王府邸)
現址:台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227巷18號
屬性:第一級古蹟
歷史簡介:原為明寧靖王朱術桂來台所建府邸之一部份,建於明永曆十
七年(1663),寧靖王別號一元子,所以府邸又稱為「一元子園亭」。
永曆三十七年(1683)台灣入清版圖,寧靖王自縊殉國。次年,靖海侯
施琅將其改建為供奉媽祖之地,上奏朝廷御封媽祖為天后,是為台灣最
早的官祀天后宮,昔日香火鼎盛與各地媽祖港廟皆有往來。通稱大媽祖
廟,其建築坐東朝西,自前殿、拜殿、正殿至後殿,由前而後級級升高
,由今之建築仍可窺見其往昔的雄偉壯麗。
《臺南開基靈祐宮》
現址:台南市中西區民族路二段208巷31號
屬性:第三級古蹟
歷史簡介:創建於明永曆二十五年(1671),又稱為「小上帝廟」,
主祀玄天上帝,位於當時府城鎮北坊赤嵌街後,歷代多次整修,民國
七十四年(1985)整建成今日的規模,由廟埕、三川殿、內埕、過水
廊、拜殿與正殿所組成。
《開基武廟原正殿》
現址:台南市中西區新美街116號
屬性:第三級古蹟
歷史簡介:創立於明永曆年(1647~1683),位於當時府治的西定坊
關帝港口附近。主祀文衡大帝,亦是所稱的關帝爺、關公、關聖帝君
。是商業從祀專神。本廟今貌為民國六十五年(1976)整修,猶存古
風,廟內許多文物,都是相當可貴的文化遺產。
《萬福庵照牆》
現址:台南市中西區民族路二段317巷5號
屬性:第三級古蹟
歷史簡介:創建於明永曆年間(1647~1683),原係明英義伯阮駿
夫人府邸。原里人將其遺居改為「阮夫人寺」,直到嘉慶年間,才
改稱萬福庵加供齊天大聖。其照牆相傳阮夫人的故事。為二重脊,
燕尾舒暢,牆身斑駁,內以紅磚為材料,外飾白灰,古樸典雅。廟
埕有古榕、樹瘤呈白猴狀,聖蹟顯赫。
《大井頭》
現址:台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二段225號前
屬性:市定古蹟
歷史簡介:清代府城大街初期以大井頭向東發展,與禾寮港街交會形
成十字大街,是台灣府城街坊的中心。至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大
井頭仍為萬家仰給,飲水的用戶約佔城市的五分之一強,至日大正四
年(1915)台南市改飲自來水,日本政府以衛生理由禁飲井水,井欄
仍在只是加蓋木板。大戰後台南市政府拆除民權路違章建築時﹐將井
欄拆去覆上鐵蓋,此一歷史遺蹟遂長埋地下。
《廣安宮》
現址:台南市中西區新美街172號
屬性:市定古蹟
歷史簡介:創建於清雍正初期,其址原位於明寧靖王府鼓樓與開基武
廟之鼓樓相呼應,為清代王宮巷及米街主廟。日治時期實施市區改正
,街道擴寬,致使廟宇北移至現址,與共善堂邢王爺合祀,為傳統與
現代建築的一種過渡時期作品。
《陳德聚堂》
(現 台南影像館)
現址:台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152巷20號
屬性:第三級古蹟
歷史簡介:陳德聚堂原為明鄭東寧總制使陳永華的府邸。明永曆十五
年(1661)鄭氏攻取台灣,授陳永華以諮議參軍之職。明鄭治理台灣
之初,永華施行駐兵屯制度,教農耕講武事;建屋立廟設校講學,制
保甲營貿易,建立台灣文風武制的規模制度。永曆二十八年(1674)
,鄭經命永華為東寧總制使,並建總制使府在府治的西定坊統領街。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朝統治台灣後,陳氏後裔就將府邸改為宗
祠,名為「德聚堂」,並塑像祭祀之。
特色:陳德聚堂為二開間兩造兩廊兩護龍的建築形式,坐東朝西,屋
頂曲線平緩,脊飾平實。第一進為明間退凹兩重的前殿,中央開一大
門,門上額題「穎川陳氏家廟」,大門左右各開單扇小門。前殿與左
右廂之間也設門通往天井。第二進的正殿上供奉著祖先牌位.殿前帶
空曠的捲棚拜殿。拜殿左右側壁上留有陳玉峰所畫「舜耕歷山」,「
龐德遺安」兩幅彩繪,正殿則有「郭子儀厥孫最多」圖和「王羲之弄
孫自樂」圖。廟基地現提供台南影像館用途。
資料來源:台南故事館
《 本帖最後由 高梁58℃ 於 2009-10-31 14:47 編輯 》
作者: 陸佰 時間: 2009-11-2 00:24:58
夜晚美景看來還真是不錯呀真美
作者: sccot 時間: 2009-11-2 00:50:20 標題: 回覆 #3 陸佰 的帖子
版大這不是範例帖嗎?可以直接跟帖嗎?應該是讓民俗區的眾先進們了解如何發回帖吧! 不好意思版主如有冒犯請刪除後學留言
《 本帖最後由 sccot 於 2009-11-2 00:51 編輯 》
作者: 阿文ㄟ 時間: 2009-11-2 01:11:27 標題: 回覆 #4 sccot 的帖子
當然可以跟帖~!
跟會員互動~是我們最大的工作喔~
呵呵
作者: samsu1111 時間: 2009-11-2 12:09:32
身為台南人,古蹟是我們的驕傲..
古蹟名稱>>
二鯤身砲臺(億載金城)
歷史簡介>>
二鯤身砲臺,舊稱安平大砲臺,是對應於不遠的安平小砲臺而得;又因入口城門上方有沈葆楨題額:「億載金城」,故俗稱億載金城。清同治十三年甲戌(西元一八七四年)九月開工,至清光緒二年丙子(西元八七六年)八月竣工,歷時只計一年又十一個月可建造完成的二鯤身砲臺,肇因於牡丹社事件的發生。約當同治十年辛未(西元一八七一年)高琉球籍漁民六十九人,因風漂流到臺灣南部瑯橋一帶(今桓春附近),其中三人溺斃,五十四人被牡丹社先住民殺害,悻免於難的十二人,經人由鳳山縣送到府城,再轉往福州經督撫從優撫恤後,遣回琉球。居心不軌的日本,妄稱琉球為它的保護國,於同治十三年甲戌三月廿二日發兵,以剿番為由進犯臺灣。當時清廷政府一面向日本提出嚴辭抗議,一面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續極治理臺。沈葆楨到臺灣以後,勘定安平地勢險峻,奏請建造仿西洋式砲臺一座,並延請洋匠法國人帛爾陀設計,以防守海口阻遏日軍。後來因應實際的需要,改為向海一面設阿姆斯脫郎前膛大砲五尊,其餘各面安二十磅及四十磅小砲各四尊,由廠兵二百七十二名配以洋槍隊駐守。
特 色 >>
砲臺建造的方式,仿造西洋幾何形營壘的作法,所建造而成的方形稜堡式砲臺,角凸出,中央凹入。凸出的稜堡安放大廠,做為遠攻之用;凹入的牆面,列洋槍隊,以防止近撲。
磚石砌基腳,上壘土垣,內側築三台土城壁,周圍設馬路一圈,供橫向聯繫。砲臺下方,四周圍建言糧房、房、伙食房及彈藥庫等設施。中央留出空地,做為兵士的操演場。
砲臺外圍掘有壕溝一道,以防敵人攀登土垣。正門入口是紅磚砌造的矩形城門,中央用圓拱形的隧道式城門洞連通砲臺內。門外以木橋跨越護城壕,木橋靠城門的一段,用懸吊式橋板,平時供補給通行使用,遇有狀況,只要將橋板昇起,便能遲滯敵人。可惜木橋結構,年久失修,日據時期毀壞,改為鋼筋混凝土橋,沿用至今。
雖然二鯤身廠臺尚未建成時牡丹社事件便因清廷與日本政府議和而結案,但在光緒十年甲申(西元一八八四年)中法戰役中,法艦尋安平,砲臺發砲轟擊,法艦因而不敢貿然進犯。光緒二十一年乙未(西元一八九五年)臺灣割日前夕,劉永福據守安平海口,二鯤身砲臺曾發二砲,擊中來侵的日艦,發揮了海岸防禦砲臺應有的功能。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地 址 >>
台南市安平區光州路三號
開車:公園路向左-成功路右轉-西門路左轉-永華路右轉-光州路左轉-億載金城在右邊
門票:全票30半票15? 開放時間:每天8:30~17:30
作者: 仁昌丁 時間: 2009-11-2 22:04:45
記的好幾年有帶老婆小孩去過赤崁樓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
旁邊的一條小街 有很多小吃可以吃還有蝦餅等等
而億載金城我當時也跟老婆去過還有製作兩張有億載金城
當背景和我們的半身照片的卡片像提款卡那樣
至今還留著當記念呢
作者: sccot 時間: 2009-12-3 23:59:01
[movie]http://www.youtube.com/v/LoCDXAJZCEk&hl[/movie]
[movie]http://www.youtube.com/v/j9wVHi_9_2I&hl[/movie]
[movie]http://www.youtube.com/v/RPTdKejKttI&hl[/movie]
《 本帖最後由 sccot 於 2009-12-4 00:01 編輯 》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
Powered by OURSOGO.COM |